图书介绍

中国三论宗通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三论宗通史
  • 董群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80643958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24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三论宗-佛教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三论宗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作者的话1

导论1

第一章 大小品《般若经》的译出——对鸠摩罗什之前旧译的考察1

第一节 小品《般若经》的译出2

一、第一个译本:《道行般若经》2

1.支谶及其译风2

2.《道行经》的般若思想4

二、第一个异译本:《大明度无极经》10

三、其他异译12

第二节 大品《般若经》的译出13

一、《放光般若》14

1.朱士行之西行及《放光经》的译出14

2.《放光般若》的般若思想16

二、《光赞般若》25

1.竺法护及其译籍25

2.《光赞般若》的思想特色28

第二章 般若学派31

第一节 两晋之际的般若学者31

一、道安和竺法汰32

1.道安32

2.竺法汰37

二、竺法深38

三、支敏度和竺法蕴39

1.支敏度39

2.竺法蕴39

四、支道林40

五、于法开、道壹和于道邃42

1.于法开43

2.道壹43

3.于道邃43

六、其余学者概览43

七、格义及其超越44

第二节 六家七宗47

一、总述47

二、分述51

1.本无宗51

2.本无异宗56

3.心无宗57

4.即色宗59

5.识含宗63

6.幻化宗64

7.缘会宗65

第三章 三论宗的经典依据——以鸠摩罗什译作为核心的宗经宗论66

第一节 三论宗所依之论67

一、三论或四论综论67

二、《中论》70

三、《百论》75

四、《十二门论》78

五、《大智度论》80

第二节 三论宗所依之经83

一、新译《大品般若经》83

二、《法华经》85

三、《维摩诘经》87

四、《思益梵天所问经》90

五、《诸法无行经》91

六、《佛藏经》92

第三节 什译之外的三论宗经93

一、《华严经》93

二、《大般涅槃经》96

第四章 关河三论学派101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译籍及思想102

一、罗什的生平102

二、罗什的译籍及影响104

三、罗什的中观思想107

1.空论108

2.实相论112

3.法身观113

4.涅槃观114

四、关河三论学派116

1.关河三论学派概述116

2.姚兴与罗什僧团118

第二节 关河三论学派北方之流120

一、北方的关河三论正统120

二、关河三论北方之流诸僧举要120

1.僧叡120

2.昙影126

第三节 关河三论北方之流的僧肇127

一、僧肇的生平及作品128

二、僧肇的中观思想130

1.对般若学派的批评总结130

2.中道基本原理:不真空论131

3.中道论的动静关系观:物不迁论133

4.中道论的般若观:般若无知论134

5.中道论的涅槃观:涅槃无名论135

第四节 关河三论学派南方之流138

一、三论学向南方的流传138

二、关河三论南方之流诸僧举要139

1.道融139

2.僧导140

第五节 关河三论南方之流的道生141

一、道生的生平和著述142

二、道生的佛学思想略述145

1.实相义145

2.二谛义147

3.佛性义148

4.阐提成佛义151

5.涅槃义152

6.顿悟义153

7.法身无色论155

8.佛无净土论157

9.善不受报论158

10.应有缘论159

11.判教观160

第五章 摄山三论学派——兼述摄山派之外的三论学人161

第一节 南方的三论学传统162

一、南方三论学传统概述162

二、昙济的六家七宗研究165

三、周颙的《三宗论》166

1.不空假名168

2.空假名169

3.假名空171

四、萧统的二谛观173

第二节 摄山三论学派兴起的增上缘175

一、摄山三论祖庭的建立176

二、梁武帝的支持177

第三节 摄山三论学师资182

一、辽东僧朗182

1.生平简述183

2.思想片段186

二、止观僧诠187

1.简要生平188

2.思想片段189

3.山门传承190

三、兴皇法朗193

1.生平193

2.中道思想196

3.受业弟子200

第四节 摄山派之外的三论学201

一、北方四论学派201

1.北方四论学派师资举要201

2.思想片段203

二、慧达的《肇论》研究205

第六章 嘉祥三论(上)211

第一节 吉藏的生平与著述212

一、生平事迹212

二、著述215

第二节 破邪显正论218

一、破邪和显正219

二、破邪的方法220

1.就缘破和对缘破220

2.四句及其超越221

三、摧外道225

1.对于印度外道的批评225

2.对中土外道的批评229

四、折毗昙229

五、排成实232

六、呵大执234

1.五时、二谛论234

2.破五时教237

3.破二谛义239

七、显正241

第三节 判教观242

一、二藏243

1.二藏义243

2.依二藏义论诸经245

3.二藏义的批判性246

二、三轮249

第七章 嘉祥三论(下)252

第一节 二谛论253

一、二谛原理概说254

1.二谛简释254

2.二谛三节255

3.二谛与四悉檀256

二、二谛是教257

1.境智理教257

2.二谛是教,不关境理257

3.理内与理外二谛259

4.初章和理内理外二谛260

三、于二谛和教二谛261

1.于教二谛释义261

2.于谛得失263

3.两种于谛264

4.二于谛设立之目的265

5.相待与不相待265

四、四重二谛266

1.四重二谛释义267

2.四重二谛的提出原因268

第二节 中道论269

一、中道的含义270

1.释“中”270

2.因缘和中道义270

3.理中:三种中272

4.四重阶级273

5.教中:四种中274

6.中假义275

二、八不中道276

1.八不在佛法中的地位276

2.八不对治277

3.八不的中道意义278

4.八不和二谛的关系280

三、二谛中道280

1.中道是二谛之体280

2.单句和复句282

3.二智中道284

第三节 佛性论285

一、中道为正因佛性286

1.佛性理论释异286

2.非真非俗为正因佛性287

3.因果平等为正因佛性288

4.非本非始为正因佛性289

5.内外有无平等为正因佛性290

6.草木佛性291

7.见性和了性292

二、会教293

第八章 般若三论发展的多元样态295

第一节 吉藏时代的三论传人295

一、智辩系296

1.慧因296

2.智闰297

二、慧布系297

1.保恭297

2.慧觉297

三、法朗系298

1.慧哲298

2.智炬298

3.明法师299

4.吉藏其他同门299

四、均正的《四论玄义》301

1.二谛观302

2.感应观303

3.佛性义304

第二节 三论宗余音307

一、慧哲系307

二、智炬系308

三、明法师系309

四、旷法师系311

五、吉藏系312

1.吉藏门下312

2.硕法师的三论研究314

六、元康的《肇论》研究316

第三节 经论新译320

一、《般若灯论释》321

二、玄奘的般若中观类译典322

1.玄奘及其译籍略说322

2.《大般若经》323

3.《广百论》和《广百论释论》327

4.《大乘掌珍论》328

第四节 三论与佛教诸宗329

一、三论宗和天台宗329

1.三论宗人和天台宗人的交往329

2.天台宗推崇的般若中观经典332

3.天台宗的中观思想334

二、华严宗的三论学335

1.日照与法藏336

2.法藏的《十二门论》研究338

三、三论宗与禅宗343

1.三论宗人的禅修及与禅僧的交往343

2.茅山三论和牛头法融344

3.南禅的中观思想概说346

第九章 沉寂与复兴理想348

第一节 宋元时代的《肇论》研究348

一、净源的华严《肇论》观349

二、晓月禅师的《夹科肇论序注》351

三、天台宗遵式的《注肇论疏》353

四、文才的华严《肇论》观356

1.《肇论新疏》357

2.《肇论新疏游刃》358

第二节 明代的《肇论》研究359

一、《物不迁论》研究359

1.镇澄的《物不迁正量论》359

2.真界的《物不迁论辩解》362

3.道衡的《物不迁正量证》363

二、德清的《肇论略注》364

第三节 经论回传与复兴期望368

一、杨仁山与三论宗章疏的回传368

二、三论宗复兴的期望371

附录374

一、大事记374

二、三论师资录397

三、主要参考文献403

四、索引409

1.人名索引409

2.名词索引417

后记4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