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吴敬琏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ISBN:978754761046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206MB
- 文件页数:526页
- 主题词:中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1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3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3
1.1.1 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4
1.1.2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大工厂”模式8
1.1.3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福利国家”模式12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3
1.2.1 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13
1.2.2 斯大林体制16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19
1.3.1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体制可行性的论证19
1.3.2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主义论战20
1.3.3 20世纪后期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23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25
1.4.1 苏联改善经济的努力及其失败26
1.4.2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30
1.4.3 匈牙利的“新经济机制”31
1.4.4 波兰走走停停的改革32
1.4.5 捷克斯洛伐克半途夭折的“布拉格之春”33
1.4.6 小结34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35
1.5.1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35
1.5.2 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40
阅读参考44
思考题44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45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45
2.1.1 “体制下放”方针的确定46
2.1.2 “体制下放”的实施47
2.1.3 “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49
2.1.4 对行政性分权的经济学分析53
2.2 增量改革(1979~1993)56
2.2.1 对于改革目标的初步讨论57
2.2.2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体制内改革”未能取得成功61
2.2.3 改革重点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64
2.2.4 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67
2.2.5 “双轨制”的形成和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70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75
2.3.1 1984~1986年:进行全面改革的初次尝试76
2.3.2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整体推进的新局面81
2.3.3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的进展和问题84
阅读参考90
思考题90
第二篇 部门专论91
第3章 农村改革93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93
3.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93
3.1.2 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95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100
3.2.1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100
3.2.2 “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104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106
3.3.1 1976年以前“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107
3.3.2 1980年以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迅速普及110
3.3.3 “包产到户”促使农业产出迅速增长114
3.3.4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产的增加115
3.3.5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16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120
3.4.1 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21
3.4.2 完善土地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124
3.4.3 保证微观活力,巩固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成果126
3.4.4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128
阅读参考131
思考题131
第4章 企业改革132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132
4.1.1 企业及其所有权132
4.1.2 企业的三种基本法律形式136
4.1.3 现代公司制的产生137
4.1.4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141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146
4.2.1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146
4.2.2 “放权让利”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及其原因148
4.2.3 放权让利改革正负两方面的效应154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157
4.3.1 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工作的推进158
4.3.2 改制公司在治理上存在的问题160
4.3.3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163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168
4.4.1 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趋势168
4.4.2 保护股东权益,强化信息披露171
4.4.3 健全董事会的治理机制173
4.4.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176
阅读参考178
思考题178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179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179
5.1.1 国有制“一统天下”的建立180
5.1.2 民营经济破茧而出和逐步壮大184
5.1.3 所有制问题论战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88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190
5.2.1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方针的制定190
5.2.2 “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192
5.2.3 1998年: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196
5.2.4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201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205
5.3.1 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205
5.3.2 民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努力207
5.3.3 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216
阅读参考223
思考题223
第6章 金融改革224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224
6.1.1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224
6.1.2 计划经济下的“货币”和“金融”229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30
6.2.1 20世纪80年代金融体系的轮廓初现230
6.2.2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232
6.2.3 外汇市场234
6.2.4 信贷市场236
6.2.5 债券市场240
6.2.6 股票市场241
6.2.7 保险市场250
6.2.8 期货及衍生产品市场251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252
6.3.1 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初步建立252
6.3.2 21世纪初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分业监管体系的形成257
6.4 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的议题262
6.4.1 银行业对内开放与发展262
6.4.2 亟须推进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改革264
6.4.3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266
阅读参考268
思考题268
第7章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269
7.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财政269
7.1.1 市场经济下的财税体制270
7.1.2 改革前的中国财税体制274
7.2 1980~1993年:以财政承包制为中心的财税改革276
7.2.1 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277
7.2.2 政府、企业间财务关系的变化280
7.2.3 财政承包制的制度缺陷281
7.3 1994年的财税体制全面改革284
7.3.1 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以“分税制”取代“包干制”285
7.3.2 税收制度的全面改革288
7.3.3 1994年以后财税体制框架下的调整291
7.3.4 财税体制改革的效果293
7.4 新世纪完善财政体系的课题296
7.4.1 实现向公共财政制度的转变296
7.4.2 改善政府间财政关系300
7.4.3 其他税费改革303
阅读参考306
思考题306
第8章 对外开放307
8.1 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到外向型经济的转变307
8.1.1 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类型309
8.1.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12
8.1.3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314
8.2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319
8.2.1 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320
8.2.2 对外贸易的发展322
8.3 经济特区的构建和开放地区的扩展324
8.3.1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基地——特区的构建325
8.3.2 20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区域性扩展327
8.3.3 世纪之交:以开放促开发,加速内陆地区及环渤海地区发展328
8.3.4 经济特区的发展前景329
8.4 外商直接投资330
8.4.1 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331
8.4.2 对本土经济的促进作用334
8.5 中国对外开放前景338
8.5.1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重大挑战338
8.5.2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新定位和新目标342
8.5.3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景343
阅读参考346
思考题346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347
第9章 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349
9.1 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其分类349
9.1.1 社会保障的起源349
9.1.2 社会保障体制的类型划分350
9.1.3 各国实施社会保障的若干经验353
9.2 改革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和1993年的改革计划362
9.2.1 1949年以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362
9.2.2 传统社会保障体制的缺陷362
9.2.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保障改革目标365
9.2.4 世界银行的养老金“多支柱体系”367
9.3 1995年以后的改革实施369
9.3.1 建立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69
9.3.2 养老保险改革371
9.3.3 医疗体制改革379
9.3.4 关于失业保险388
阅读参考390
思考题390
第10章 转型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391
10.1 宏观经济的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391
10.1.1 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诞生392
10.1.2 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论争393
10.1.3 宏观经济的长期分析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变迁396
10.2 1979~1996年间的四次经济波动398
10.2.1 通货膨胀是转型国家的普遍问题398
10.2.2 1979~1983年的第一次经济波动400
10.2.3 1984~1986年的第二次经济波动401
10.2.4 1987~1990年的第三次经济波动405
10.2.5 1991~1995年的第四次经济波动407
10.3 1997~2008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波动411
10.3.1 1996~2002年:出口支持的经济繁荣和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应对411
10.3.2 2003~2008年:流动性过剩下的繁荣417
10.3.3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421
10.4 中国宏观经济的长期问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425
10 4.1 粗放增长模式的引进及其对长期增长的影响425
10.4.2 中国长期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粗放的增长模式426
10.4.3 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429
阅读参考433
思考题433
第11章 转型时期的社会关系和政治改革434
11.1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关系434
11.1.1 苏联式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435
11.1.2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政治体制437
11.1.3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39
11.1.4 政府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441
11.2 中国政府的政治改革规划及其进程444
11.2.1 1980年: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445
11.2.2 1986~1987年:邓小平关于加快政治改革的建议和中共十三大的改革计划447
11.2.3 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来的政治改革448
11.3 中国转型期中的社会矛盾448
11.3.1 转型时期是一个社会关系趋于紧张的时期449
11.3.2 腐败活动加剧和贫富差距拉大激化了社会矛盾455
11.3.3 不同群体对待改革的不同态度462
11.3.4 从2004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大争论465
11.4 积极而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468
11.4.1 政治改革的总体目标469
11.4.2 从建立法治入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471
11.4.3 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推进政治改革的关键473
阅读参考478
思考题478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479
第12章 结束语481
12.1 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它的发展前景481
12.2 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483
索引487
后记501
热门推荐
- 3893321.html
- 2976883.html
- 2498630.html
- 132132.html
- 1962736.html
- 2764745.html
- 1800208.html
- 3624568.html
- 550204.html
- 32120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6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0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7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23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2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64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0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5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2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6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