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
  • 朱大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6941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法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导论1

1.1问题的提出1

1.2什么是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3

1.2.1人类形象就是从自然人的个体特征中抽象出一般性特征5

1.2.2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由人的一般需要、人的心理模式和人的社会行为模式组成8

1.3人类形象对法学具有重要意义12

1.3.1从建设法律思想体系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12

1.3.2从设计法律规范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14

1.3.3从法律实施效果的角度而言,应关注对人的研究15

1.4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类形象的关系20

1.4.1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20

1.4.2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与人类形象的关系24

1.5“经济人”与“法律人”的比较分析26

1.5.1“经济人”假设及其发展变化26

1.5.2“经济人”假设与“法律人”假设的区别27

1.6本书的研究目标、方法及路径29

1.6.1本书的研究目标29

1.6.2本书的研究方法30

1.6.3本书的研究路径32

2法律面对的人类形象的已有研究36

2.1法学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36

2.1.1自然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37

2.1.2新分析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38

2.1.3社会法学派关于人类形象的描述39

2.1.4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40

2.2刑法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41

2.2.1古典刑法理论中的人类形象42

2.2.2刑事实证学派提出了“经验人”理论42

2.2.3犯罪社会学派认为应在社会生活之中研究犯罪与罪犯43

2.3民法理论关于人类形象的论述44

2.3.1在民法中,“理性人”是民法理论中重要的人的形象44

2.3.2民法传统三个经典文本中的人45

2.3.3从近代到现代民法中“人”的发展路径——从“强而智”的人到“弱而愚”的人48

2.4行政法方面对于人类形象的论述49

2.4.1君主立宪时期行政法上的人50

2.4.2自由法治国时期行政法上的人50

2.4.3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行政法上的人51

2.5关于人类形象已有研究的不足52

2.5.1得出“法律的人类形象”结论高度抽象52

2.5.2分析的过程证据支持不够充分,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52

3人具有普遍的需要——法律规制的目标和出发点54

3.1人的一般需要54

3.1.1什么是人的一般需要54

3.1.2人的一般需要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56

3.1.3人的一般需要是人权之源58

3.2人的一般需要的分析60

3.2.1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60

3.2.2按照公理化的方法进行分析61

3.2.3人的一般需要分为公理层次、定理层次和倾向性层次三个层次62

3.2.4公理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64

3.2.5定理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72

3.2.6倾向性层次的人的一般需要分析85

3.3人的一般需要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86

3.3.1人的一般需要是法哲学的逻辑起点86

3.3.2人的一般需要作为矛盾决策的最后依据91

3.3.3人的一般需要就是法律规制的出发点94

3.3.4设计法律制度应充分把握人的需要98

4人是有限理性和有限意志的,深受感情影响102

4.1人的理性是有限的103

4.1.1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103

4.1.2人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追求功利123

4.2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我控制有时会失效127

4.2.1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127

4.2.2人又是有着合理的自我控制能力的129

4.2.3自我控制是人守法或违法的重要内部控制力量131

4.3人是深受感情影响的132

4.3.1法律所面对的每个人都有感情134

4.3.2感情与法律关系密切137

4.4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145

4.4.1人的认知能力是其意思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前提145

4.4.2以人为本制定刑事政策147

4.4.3司法容错机制必要性的分析149

4.4.4感情因素在法学中不应缺位153

5人有着稳定的心理模式:法律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158

5.1个体人类的基本心理模式:法律行为的心理基础158

5.2人有着共同的行为决策模式160

5.2.1人的行为决策模式160

5.2.2行为信念对行为决策具有重大影响163

5.3人的决策特征:有限理性和经济方式的决策165

5.3.1人的决策过程常常不是精确的推理过程165

5.3.2人倾向于经济的方式来决策169

5.3.3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作出理性决策170

5.4人的归因思维模式:在法律裁判的背后172

5.4.1归因是责任承担判断的前提173

5.4.2人的归因常常出错,并对人的法律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176

5.5人的心理模式在法学和司法中的应用178

5.5.1利用人的心理模式来分析具体法律问题178

5.5.2对“马加爵案”的分析182

5.5.3法官的决策与质量控制185

6群体、互惠与攻击: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社会条件191

6.1群体状态下人的特征191

6.1.1群体人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个体人192

6.1.2一定条件下,群体人较单个人缺少理性193

6.2人倾向于基于互惠模式的行为197

6.2.1人的互惠模式行动是有着深刻生物基础和历史渊源的198

6.2.2信赖机制是互惠行为模式的前提203

6.2.3人的互惠行为模式对于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5

6.3人具有攻击倾向208

6.3.1对人的攻击行为的分析208

6.3.2如何有效控制攻击213

6.4群体、互惠及攻击在法学及司法中的应用216

6.4.1成功的法律制度是以互惠为核心的216

6.4.2法律调整中的互惠关系普遍存在218

6.4.3军人、警察等社会角色的攻击及原因分析219

6.4.4合理的惩罚对于控制攻击效果显著223

7纠纷中的人类形象227

7.1人并不愿意直接协商解决纠纷227

7.1.1纠纷过程伴随着敌意228

7.1.2人在纠纷后具有协商规避的倾向230

7.2人如何对待纠纷231

7.2.1纠纷当事人是如何对待纠纷的231

7.2.2纠纷的裁判者是如何处理纠纷的236

7.3人为什么接受裁判241

7.3.1对纠纷裁判结果的期待241

7.3.2纠纷当事人如何对待裁判的结果242

7.4纠纷中人类形象在法学和司法中的应用245

7.4.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好地研究纠纷背后所隐藏的人类形象245

7.4.2如何提高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247

结论250

附件1256

附件2257

参考文献258

后记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