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
  • 赵星,胡宗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51303617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257页
  • 主题词:刑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责任论的新展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不法阶层的主观化3

第一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双重功能3

一、“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宣示功能——与主观归罪、客观归罪的关系5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囊括功能——与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的关系11

三、主观主义是不法的本质19

四、主观主义对若干批评的回应22

第二章 目的犯的立法技术解读27

一、对我国目的犯的法条梳理29

二、多余性的目的规定31

三、实质性目的规定36

四、总结40

第三章 故意概念与犯罪论体系41

一、以存在论为视角的故意概念与犯罪论体系43

二、以功能论为根基的犯罪论体系44

三、对不同故意定位下的犯罪论体系的评价47

四、我国的故意概念与德日通说的比较50

五、在实质故意视野下我国应该坚持的犯罪论体系53

六、在主观不法视野下的故意犯罪的定位54

第四章 过失犯罪的新解读59

一、现有过失犯罪行为研究的梳理61

二、危险行为视角下的过失犯罪64

三、过失犯罪新分类67

四、新视角下的危险犯、结果加重犯70

五、总结74

第五章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75

一、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78

二、过失犯罪的立法技术80

三、故意与过失之间的对比83

四、过失行为成为犯罪的理由87

下篇 责任阶层的客观化91

第六章 刑事责任的质疑与改造91

一、刑事责任的两种研究趋势及缺陷93

二、刑事责任的概念、内涵及其体系定位97

三、将刑事责任视为“预防必要性”的意义100

第七章 责任的发展趋势103

一、外国法制史视角下的责任本质105

二、责任本质相关理论的述评107

三、我国的责任发展概况108

四、责任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借鉴111

第八章 责任原则的例外研究117

一、责任原则概述119

二、罪过原则的例外概述120

三、责任原则例外的具体展开125

第九章 责任阶层的功能与内涵131

一、责任阶层的研究现状133

二、不法阶层的运作方式以及对于责任阶层的影响134

三、责任阶层的存在目的135

四、可罚性的内涵发展——以责任内涵的发展为视角138

五、责任阶层功能的具体解读140

六、可罚性视角下的责任阶层的实际意义144

第十章 不可抗力:一个中国化的刑法概念147

一、主客观相伴随——一个最基本的忽略149

二、紧急避险的特殊性150

三、紧急避险情形下行为人的主观心理154

四、不可抗力情形下的行为人心态157

五、责任视角下的紧急避险159

第十一章 期待可能性的新解读167

一、期待可能性的起源169

二、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定位和现状171

三、我国刑法总则对于责任心态的四种规定174

四、期待可能性在心理学上的解读——与不可抗力的关系176

五、不可抗力的心理构造和不可归责的内在原因180

第十二章 责任能力的本质解读185

一、责任能力的含义187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理论争讼189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依据192

四、原因自由行为的处罚范围——因吸毒导致无责任能力的刑法态度194

五、概念法学的理性反思197

余篇 实务中的责任挑战203

第十三章 罪责不自负原则之引入203

一、在社会实践中存在体现“罪责不自负”原则的规定206

二、刑事立法中不乏体现“责任不自负”原则的例证208

三、适当运用“责任不自负”原则可以对遏制恐怖主义犯罪起到明显的效果211

第十四章 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政治目的217

一、政治的基本内涵是明确的219

二、恐怖主义犯罪不存在政治目的之外的其他刑法目的226

参考文献2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