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
  • 高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02207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299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 生产力理论的新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为什么要研究生产力理论1

(一)历史的反思:禁区·苦果1

(二)时代的呼唤:前科学·危机·契机3

(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4

二 生产力理论前沿问题的哲学探索6

(一)生产力的系统结构6

(三)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规律7

(二)由浅层到深层的动力网络7

(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9

(五)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相互作用的三种基本形式9

(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10

(七)教育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10

(八)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双向作用11

(九)人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11

(十)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11

四 研究的方法论12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12

三 全书逻辑结构12

(二)系统分析的方法13

(三)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14

第一章 生产力发展规律:系统·动力·规律16

第一节 生产力的系统结构16

一 生产力系统这一概念能否成立16

二 生产力的系统结构19

三 生产力系统的基本特征28

四 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31

一 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35

第二节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35

二 生产力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系统37

三 生产力动力系统的合力41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规律44

一 生产力规律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44

二 生产力发展的三个主要规律45

第二章 科学技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57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58

一 古代的科学观58

二 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59

三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60

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思想的形成62

第二节 科学与物质生产力65

一 物质生产力包括科学65

二 科学在物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地位66

第三节 科学是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式70

一 广义生产力理论70

二 科学是精神生产力71

三 社会的科学能力72

一 社会生产的阶段性74

第四节 科学是社会生产的一个环和重要阶段74

二 物质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物质生产是一个完整过程76

第五节 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77

一 科学与物质生产力的区别78

二 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途径和机制79

三 现代教育是生产力80

第三章 教育:劳动力的再生产84

第一节 教育的生产力属性84

一 教育的多质性84

二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85

第六节 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88

第二节 教育的生产力功能89

一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部门89

二 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92

三 教育是继承原有生产力和创造新生产力的手段94

第三节 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95

一 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95

二 教育发展的超前地位96

三 中国教育发展的途径97

第一节 两种生产: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101

第四章 人口:劳动力的资源101

一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互为前提、互相渗透103

二 社会生产力对人口生产起决定作用104

三 人口对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反作用107

第二节 人口对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的影响107

一 人口和劳动数量107

二 人口和劳动力质量108

三 人口结构和劳动力资源112

一 生产力决定了人口的自然变动116

第三节 生产力发展引起人口的变化116

二 生产力发展对人口迁移变动的影响120

三 生产力发展对人口社会变动的影响121

第四节 人口经济效益124

第五节 我国人口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127

第五章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两重性·双效应136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科学界说136

一 学术界的分歧136

二 自然环境是生产力的外部存在138

三 从生产力角度看自然环境的构成139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交互作用140

一 理论的回顾140

二 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作用:恒定性与可变性142

三 自然环境作用于生产力的主要表现147

四 生产力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正效应与负效应150

第三节 自然环境评价与有关协调原则152

一 自然环境的科学评价152

二 生产力发展的协调原则156

第四节 我国自然环境与生产力的发展158

一 我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评价159

二 关于我国生产力协调发展的几个问题162

第六章 经济环境与生产力:区间·选择·机制165

第一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区间”166

一 “区间”的含义167

二 “区间”形成的根据和条件168

第二节 社会主体对生产关系的选择173

一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区间”;是主体选择的客观依据174

二 主体选择过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176

三 实践是社会客观发展和主体能动选择统一的现实基础178

四 如何实现正确的选择179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机制181

一 一个认识问题181

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之一:劳动组织183

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介环节之二:社会分工185

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机制:物质利益188

五 生产关系决定物质利益的性质和结构190

第七章 政治文化环境与生产力:折光·辐射·环境192

第一节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形式192

一 间接作用——拆光式193

二 直接作用——辐射式194

三 环境影响——普照式195

第二节 政治环境和生产力196

一 国家权力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197

二 政治法律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198

第三节 思想环境和生产力199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对生产力的影响200

二 道德规范对生产力的影响201

三 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对生产力的影响202

第八章 生产力标准:衡量社会进步和一切工作的最高尺度205

第一节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206

一 实践标准问题的讨论206

二 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的逻辑必然性208

三 两个标准的不同针对性210

第二节 生产力标准的科学规定性211

一 生产力标准及其检验范围211

二 生产力标准的功能214

三 生产力标准的客观依据216

四 生产力标准的自身尺度——质化与量化指标218

五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220

第三节 运用辩证法,全面地把握生产力标准222

一 生产力标准和各部门具体工作标准222

二 生产力标准和生态环境224

三 生产力标准——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统一227

四 生产力标准——短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227

五 生产力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28

六 生产力标准和四项基本原则230

一 人始终是主体231

第四节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全面发展231

二 生产力标准和人的价值标准233

三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过程中的反差和本质的统一236

结束语 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的环型联系239

一 社会生产是一个大系统——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生产239

二 三种生产力的环型联系242

三 三种生产的同一——分化——同一243

附录:生产力问题讨论观点综述247

后记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