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黎鳌烧伤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黎鳌烧伤学
  • 黎鳌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5910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914页
  • 主题词:创伤外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黎鳌烧伤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涵义1

二、流行病学1

第二节 皮肤的正常结构与功能3

一、皮肤的正常结构4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5

第三节 烧伤严重程序的估计6

一、烧伤面积的估计6

二、烧伤深度的估计10

三、烧伤严重程度的分类12

四、估计烧伤严重程度时的注意事项12

第四节 烧伤临床过程14

一、体液渗出期14

二、急性感染期16

三、修复期17

第五节 烧伤的预后与转归18

一、治愈率18

二、死亡原因21

三、后遗症22

一、历史回顾23

第六节 我国烧伤外科的主要成就与展望23

二、主要成就24

三、展望25

第二章 烧伤的早期处理28

第一节 现场急救28

一、迅速脱离致伤源28

二、冷疗29

三、合并伤的处理29

四、烧伤创面的保护29

一、转送时机30

第二节 烧伤患者的转送30

七、简单书写医疗病历30

六、液体治疗30

五、镇静止痛30

二、转送前处理31

三、转送途中注意事项31

四、阶段输液32

第三节 烧伤的早期处理33

一、早期清创33

二、焦痂切开减压术35

三、成批烧伤患者的早期处理36

二、热力对皮肤组织中胶原的损伤38

一、热力对皮肤损伤的温度-时间关系38

第一节 热力对皮肤的损伤38

第三章 烧伤休克38

第二节 热力对红细胞的损伤39

第三节 烧伤休克期神经内分泌的调节机制40

一、神经内分泌反射弧40

二、交感神经系统和儿茶酚胺40

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40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1

第四节 烧伤休克期肝脏的急性期反应及其意义41

第五节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烧伤休克病理过程中的作用43

第六节 内皮细胞损伤在烧伤休克病理过程中的作用44

第七节 烧伤休克期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原因46

一、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时相性变化46

二、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46

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局部机制47

第八节 烧伤休克期微循环的变化47

第九节 烧伤休克期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48

第十节 烧伤休克的诊断49

一、无创性监测指标49

二、有创性监测指标50

一、液体复苏治疗51

第十一节 烧伤休克的防治51

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特点和治疗56

三、烧伤早期对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理57

四、烧伤休克期对脏器功能损害的防治59

五、生物制剂用于防治烧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63

六、镇静、镇痛治疗65

第四章 烧伤感染67

第一节 我国防治烧伤感染的回顾67

一、休克和感染有密切的内在联系67

二、无菌隔离重要,但无法代替坏死组织的清除67

第二节 对感染机制研究的进展68

三、内源性感染的提出68

第三节 全身性感染的概念与定义的演变69

一、烧伤创面脓毒症69

二、脓毒症69

三、菌血症69

第四节 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变化动态70

第五节 当代烧伤感染常见的病原菌70

一、革兰阴性杆菌感染70

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71

三、烧伤真菌感染72

一、创面感染73

四、烧伤厌氧菌感染73

第六节 烧伤感染病原菌的侵入途径73

二、静脉感染74

三、呼吸道感染74

第七节 烧伤肠源性感染74

一、肠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75

二、肠源性感染的防治77

第八节 烧伤后抗生素的合理应用78

第五章 烧伤毒素81

第一节 烧伤毒素的性质81

二、对代谢的影响83

第二节 烧伤毒素的作用机制83

一、致伤作用83

三、对心肌的作用84

四、焦痂毒素对免疫功能的作用84

第三节 烧伤毒素的特异性85

第四节 烧伤毒素假说在临床应用上的意义85

第六章 烧伤创面愈合87

第一节 创面愈合过程87

一、炎症反应87

二、细胞增殖89

三、创面成熟和重建90

一、细胞外基质的调控91

第二节 创面愈合的调控91

二、生长因子的调控93

第三节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98

一、感染因素98

二、营养因素98

第七章 烧伤创面处理102

第一节 创面处理原则102

第二节 创面处理方式103

一、包扎103

三、开放104

二、暴露104

四、湿敷105

五、浸泡105

第三节 局部抗菌药物的应用105

一、0.5%硝酸银溶液106

二、10%磺胺米隆霜剂106

三、1%磺胺嘧啶银霜剂107

四、硝酸铈108

第四节 创面覆盖物108

一、生物敷料109

二、合成敷料111

三、生物合成敷料113

四、永久性创面覆盖物114

第五节 手术治疗116

一、围手术期处理116

二、削痂疗法117

三、切痂疗法118

四、扩创手术120

第六节 植皮方法121

一、游离皮片分类121

三、供皮区处理122

二、供皮区选择122

四、取皮方法123

五、植皮方式的选择124

第八章 特殊部位烧伤的早期处理130

第一节 概述130

第二节 头、面、颈部烧伤的早期处理131

一、头皮与颅骨烧伤131

二、颜面部烧伤132

三、眼部烧伤135

五、颈部烧伤137

四、耳烧伤137

第三节 手部烧伤的早期处理138

一、手部烧伤的分区与处理特点138

二、手部烧伤早期处理的基本原则139

三、手部环状焦痂切开减压140

四、手部Ⅲ度烧伤切痂植皮142

五、手部浅层切痂与削痂植皮143

六、指骨骨髓创面植皮与截指144

七、手部植皮后的康复医疗146

第四节 会阴及其周围烧伤的早期处理148

八、创面愈合后期的手部硬性水肿148

一、一般治疗149

二、焦痂清除与植皮149

三、手术前、后处理150

四、预防畸形的效果150

第五节 足部深度烧伤的早期处理151

第九章 吸入性损伤153

第一节 吸入性损伤的致伤因素153

一、热力损伤154

二、烟雾损伤154

第二节 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156

一、早期缺氧156

二、呼吸功能紊乱157

三、吸入性损伤后肺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160

第三节 吸入性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162

一、气道损伤162

二、肺水肿163

三、肺不张和肺萎陷164

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164

一、临床表现165

二、胸部X线检查165

四、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与磁共振成像166

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66

三、133Xe连续闪烁摄影肺扫描166

六、支气管肺泡液的检查167

七、呼吸功能检查168

八、临床分级与分期169

第五节 吸入性损伤的治疗171

一、一般治疗171

二、氧气治疗172

三、保持气道通畅,解除气道梗阻172

四、清除分泌物173

五、机械通气174

七、合理补液治疗175

六、体外膜氧合器175

八、药物治疗176

九、防治感染176

第十章 电烧伤179

第一节 电烧伤的机制与病理179

一、电烧伤的机制179

二、电烧伤的病理181

第二节 电烧伤的临床特点与急救182

一、电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182

三、电烧伤的急救183

二、电烧伤的局部临床表现183

第三节 电烧伤治疗的发展185

一、保守治疗185

二、早期清创延期修复治疗186

三、早期清创一期修复治疗在我国的发展187

四、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和恢复重建功能189

第四节 电烧伤创面早期皮瓣、肌皮瓣及其他组织瓣的修复原则190

一、手术时机和电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190

二、电烧伤的手术探查范围、步骤和方法190

三、电烧伤烧损深部组织的识别191

五、电烧伤创面的覆盖和各类皮瓣的优选192

四、电烧伤烧损深部组织的切除与保留192

六、防止皮瓣下感染的措施194

第五节 头颅、脊柱电烧伤194

一、解剖特点194

二、颅脑电烧伤的治疗195

三、脊柱伴神经电烧伤的治疗196

第六节 电烧伤肢体合并血管损伤的治疗197

一、肢体血管的分布197

二、高压电致动脉损伤的特点198

三、上肢血管损伤199

六、扩创与覆盖200

四、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200

五、血循环的重建200

七、全身治疗201

第七节 肢体电烧伤合并肌腱和神经损伤的治疗及功能恢复201

一、皮瓣类型的选择201

二、肢体电烧伤合并肌腱和神经损伤的早期处理202

三、治疗肢体电烧伤合并肌腱和神经损伤的基本经验203

第八节 大关节部位电烧伤创面的修复及功能重建205

一、手术时机205

二、大关节部位烧损深部组织的处理205

三、大关节部位电烧伤合并大动脉和大静脉损伤的处理206

五、大关节电烧伤合并骨组织损伤的处理207

六、皮瓣、肌皮瓣、肌瓣种类的选择207

四、大关节部位电烧伤合并神经暴露和烧损的处理207

七、肌皮瓣下感染的预防208

八、大关节烧伤早期修复后功能的恢复208

第九节 腹部电烧伤209

一、腹壁电烧伤209

二、腹部电烧伤合并肠穿孔209

一、胸部解剖211

二、胸壁非穿透性电烧伤211

第十节 胸部电烧伤211

三、胸壁穿透性损伤212

四、预防感染的措施212

五、胸壁广泛烧损、洞穿的进一步治疗212

第十一章 化学烧伤215

第一节 化学烧伤的特点及致伤机制215

一、局部损伤215

二、全身损伤215

第二节 一般治疗原则216

一、脱离现场,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216

二、防治中毒217

一、酸烧伤219

第三节 常见的化学烧伤219

二、碱烧伤224

三、磷烧伤225

四、镁烧伤229

五、其他化学烧伤229

第十二章 放射性烧伤与放烧复合伤231

第一节 放射性烧伤231

一、概述231

二、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基础232

三、决定和影响损伤程度的因素234

四、诊断235

五、治疗236

第二节 放烧复合伤237

一、发生情况237

二、主要临床病理特点238

三、诊断和治疗242

第十三章 小儿烧伤和老年人烧伤246

第一节 小儿烧伤246

一、小儿生理特点246

二、小儿烧伤面积和严重程度的估计249

三、小儿烧伤复苏250

四、小儿烧伤后常用药251

五、小儿烧伤创面处理252

六、小儿高血压253

第二节 老年人烧伤253

一、老年人生理特点253

二、老年人烧伤的严重性254

三、老年人烧伤的治疗255

第十四章 烧伤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258

第一节 概论258

一、体液的组成和分布258

三、水和电解质259

二、机体内环境稳定259

四、酸和碱261

第二节 烧伤后常见的水、电解质紊乱267

一、脱水268

二、水过多272

三、非酮症性高渗性高血糖性昏迷274

四、钠代谢紊乱274

五、钾代谢紊乱276

第三节 烧伤后酸碱紊乱278

一、代谢性酸中毒278

三、呼吸性酸中毒281

二、代谢性碱中毒281

四、呼吸性碱中毒283

五、混合型酸碱紊乱283

第十五章 烧伤后代谢紊乱286

第一节 烧伤后应激反应286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286

二、急性相反应289

三、自主神经系统290

四、烧伤应激反应的基因活化292

第二节 烧伤后高代谢294

二、糖异生加强297

一、高血糖症297

第三节 烧伤后糖代谢297

三、胰岛素抵抗298

四、低血糖症298

五、糖代谢研究299

第四节 烧伤后蛋白质、氨基酸代谢301

一、负氮平衡302

二、氨基酸代谢302

第五节 烧伤后脂肪代谢306

一、脂肪酸代谢306

二、酮体代谢307

四、脂肪的作用308

三、血浆脂蛋白变化308

五、脂肪乳剂代谢309

第六节 烧伤后微量元素代谢310

一、锌310

二、铜311

三、铁311

四、铬312

五、银312

第七节 烧伤代谢反应调理312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炎症介质的调理312

三、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和生长因子313

二、营养素的调理313

第十六章 烧伤后免疫功能紊乱318

第一节 烧伤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318

一、免疫细胞318

二、免疫分子325

第二节 免疫紊乱与伤后并发症的关系331

第三节 烧伤后免疫紊乱治疗的试探性研究335

一、试用各种抑制剂、拮抗剂、阻断剂和单抗等研究335

二、从整体或全身的角度探讨防治方法336

第四节 免疫紊乱发生机制探索方向的展望338

一、心肌纤维的结构349

二、心肌的代谢349

第一节 心肌正常结构、代谢349

第十七章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349

第二节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病因350

一、急性血容量减少350

二、急性循环血量增多350

三、心室舒张受限350

四、血管阻力增高350

五、感染350

六、严重心律失常350

二、心肌固有收缩力抑制351

一、心肌血液灌流不足351

第三节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351

三、心肌缺血与缺氧损害353

四、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354

五、心肌能量代谢障碍356

六、兴奋-收缩偶联障碍356

七、心室舒张功能和顺应性异常357

八、心室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357

第四节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变化357

一、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代偿功能及其意义357

二、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359

第五节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与诊断360

一、去除病因362

二、一般治疗362

第六节 烧伤后心功能不全的防治362

三、减轻心脏前负荷363

四、减轻心脏后负荷363

五、扶持心肌收缩力364

六、解除心脏压迫365

七、避免过多输液365

八、改善心肌缺血及心肌能量代谢365

九、纠正心律失常365

十一、其他治疗366

十、控制感染366

第十八章 烧伤后肺脏并发症368

第一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68

二、病理生理370

三、临床表现371

四、诊断371

五、治疗372

第二节 肺部感染37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75

二、病理生理378

三、临床表现379

四、诊断379

五、治疗380

第三节 肺水肿38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84

二、病理生理385

三、临床表现386

四、诊断386

五、治疗38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87

第四节 肺栓塞387

二、病理生理388

三、临床表现388

四、诊断389

五、治疗389

第五节 肺不张39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92

二、病理生理392

三、临床表现392

四、诊断393

五、治疗393

第一节 概述395

第十九章 烧伤后急性肾功能不全395

第二节 病理变化396

一、肾小球病变396

二、肾小管病变397

第三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397

一、休克397

二、感染399

三、肾毒性物质399

四、血管内凝血400

第四节 临床类型、诊断与鉴别诊断400

一、临床类型400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402

第五节 并发症与预后406

一、并发症406

二、预后408

第六节 防治408

一、预防408

二、治疗409

第二十章 烧伤后消化系统并发症413

第一节 胃食管反流413

一、病因413

一、病因414

第二节 急性胃扩张414

二、诊断414

三、治疗414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415

三、防治415

第三节 应激性溃疡415

一、发病率416

二、发病机制416

三、病理变化419

四、临床表现和检查419

五、诊断419

六、预防420

七、应激性溃疡并发症的治疗422

第四节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423

一、发病机制424

二、临床表现424

三、诊断425

四、治疗425

第五节 无结石性胆囊炎425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426

第七节 烧伤后肝功能不全427

一、发病率427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427

四、临床表现429

三、病理变化429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430

六、防治432

第八节 输血后肝炎432

一、肝炎病毒的类型及其特性433

二、诊断433

三、防治434

第九节 腹泻434

二、营养治疗相关性腹泻435

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435

一、烧伤后脓毒症性腹泻435

第二十一章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440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40

一、血管内皮细胞生理440

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与细胞骨架444

三、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445

第二节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病理与病理生理变化447

一、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病理形态学变化447

二、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448

三、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增强454

五、烧伤后损伤或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的因素458

四、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抗凝特性的变化458

六、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发病中的核心作用459

第三节 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防治460

第二十二章 烧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464

第一节 概述464

第二节 病因466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再灌流损伤466

二、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471

第三节 发病机制479

五、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其他因素479

四、吸入性损伤479

三、烧伤毒素479

一、失控炎症学说480

二、两次打击和双相预激假说484

第四节 病理组织学变化485

第五节 临床表现486

一、两次打击或应激过程486

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487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490

一、诊断依据491

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91

第六节 诊断491

三、器官功能障碍评分标准492

第七节 防治493

一、快速和充分复苏494

二、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感染灶,控制感染494

三、循环支持495

四、呼吸支持495

五、代谢支持495

六、免疫调理治疗496

一、烧伤致伤因素的分类502

第一节 烧伤的致伤因素502

第二十三章 烧伤病理502

二、热能对局部组织和全身的损害503

第二节 烧伤创面的病理变化504

一、烧伤深度的划分及各度的形态变化504

二、烧伤创面感染的基础与病变505

第三节 烧伤的内脏病理变化507

一、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507

二、心血管系统的病理变化512

三、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515

四、泌尿系统的病理变化520

五、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523

六、淋巴、造血系统的病理变化526

七、内分泌系统的病理变化530

八、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533

第四节 烧伤内毒素血症的病理变化536

一、内毒素的分子结构及生物学特性536

二、烧伤内毒素血症时内脏的病理变化536

第二十四章 皮肤储存540

第一节 皮肤储存的意义540

第二节 皮肤结构的特点与皮肤储存的关系540

一、4℃(普通冰箱)储存541

第四节 皮肤储存方法541

二、自体取皮541

一、异体皮采集541

第三节 皮肤的采集541

二、皮肤在0℃以下环境时的变化543

三、-20~-18℃储存544

四、-80~-60℃储存545

五、-196℃储存545

第五节 皮肤活力的鉴定547

一、胎蓝染色法547

第六节 皮肤低温储存后抗原性的变化548

五、皮片移植试验548

四、皮块培养法548

二、皮肤内琥珀酸脱氢酶的定量测定548

三、皮肤耗氧量的测定548

第二十五章 异体皮移植551

第一节 皮肤内与免疫有关的细胞551

一、朗格汉斯细胞551

二、角质细胞551

三、成纤维细胞552

四、内皮细胞552

五、淋巴细胞552

第二节 排斥反应552

二、中心阶段(活化阶段)553

一、输入阶段(免疫识别)553

三、输出阶段(效应阶段)554

四、皮肤排斥反应的判断标准554

五、皮肤排斥反应的特点555

第三节 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的诱导555

一、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555

二、免疫耐受的诱导557

第四节 展望557

一、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诱导557

二、抑制瘢痕的形成557

一、组织块培养法560

第二十六章 表皮细胞培养和复合皮的应用560

第一节 表皮细胞的培养560

二、细胞悬液培养法562

第二节 培养表皮细胞膜片的移植566

第三节 培养表皮细胞的异体移植567

一、临床结果567

二、培养表皮细胞异体移植后转归的研究568

第四节 延长移植的异体表皮细胞成活的研究569

一、反义RNA抑制表达技术569

二、核酶抑制表达技术570

一、单纯培养表皮与复合皮移植的比较571

第五节 复合皮的研究571

二、培养表皮细胞与“真皮”的复合移植573

第六节 小结574

第二十七章 皮肤及其他组织移植576

第一节 自体皮肤移植576

一、概述576

二、皮肤移植576

三、皮瓣移植术591

四、任意型皮瓣594

五、轴型皮瓣610

一、粘膜移植术617

第二节 其他组织移植617

二、筋膜移植术618

三、软骨移植术619

四、骨移植术620

五、神经移植术623

六、骨骼肌移植术625

七、肌腱移植术626

八、血管移植术628

九、指甲移植术628

十、复合组织移植术630

一、功能康复是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633

第二十八章 烧伤康复治疗633

第一节 烧伤功能康复的意义633

二、烧伤康复的内容634

三、康复治疗的落实需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635

第二节 烧伤后瘢痕的临床征象、分类和分期636

一、临床征象636

二、分类和分期636

三、影响瘢痕增生的因素637

第三节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机制637

一、胶原代谢失平衡637

三、细胞外基质与瘢痕增生639

二、肌成纤维细胞与瘢痕挛缩639

第四节 烧伤功能康复的综合疗法640

一、预防为主640

四、毛细血管形成与瘢痕增生640

二、加压疗法641

三、瘢痕内激素注射疗法643

四、功能锻炼644

五、放射疗法648

六、美容护理648

七、外用药物649

一、及早切痂植皮653

第二十九章 烧伤后期整形653

第一节 烧伤后畸形与早期治疗的关系653

二、预防创面感染654

三、注意保持功能位654

四、及早进行体疗655

五、应用压力疗法655

第二节 烧伤瘢痕组织分类与临床表现655

一、表浅性瘢痕655

二、增生性瘢痕655

三、瘢痕疙瘩656

五、挛缩性瘢痕657

四、萎缩性瘢痕657

六、瘢痕癌658

第四节 烧伤晚期瘢痕畸形的诊断与治疗原则659

一、诊断问题659

二、治疗计划659

三、基本原则与技术操作662

四、常用的整形手术方法669

第五节 颜面部瘢痕畸形的修复673

一、概述673

二、分区修复方法674

三、全颜面部烧伤畸形整张游离皮片修复677

四、面颊部烧伤瘢痕畸形皮瓣修复678

五、眼部烧伤后畸形的修复681

六、鼻部烧伤后畸形的修复692

七、耳部烧伤后畸形的修复702

八、口腔周围瘢痕畸形的修复709

第六节 烧伤瘢痕性秃发及颅骨缺损的修复715

一、烧伤后秃发区的修复715

二、烧伤后颅骨缺损的修复719

第七节 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20

一、颈部瘢痕挛缩分类720

二、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方法722

一、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27

第八节 上肢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27

二、腕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51

三、肘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52

四、腋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55

第九节 下肢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59

一、概述759

二、腹股沟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59

三、臀部与大腿后侧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61

四、腘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62

五、烧伤后小腿慢性溃疡与环状挛缩的修复764

六、足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69

第十节 躯干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74

一、躯干部广泛瘢痕及其影响774

二、常用的修复方法774

三、胸、腹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75

第十一节 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77

一、概述777

二、会阴周围型瘢痕挛缩畸形的修复778

三、烧伤后瘢痕性肛门狭窄的修复778

第三十章 烧伤营养782

第一节 烧伤患者的营养检测782

一、目前应用的营养检测方法783

二、目前尚未普及或尚待完善的营养检测方法784

第二节 烧伤患者热能需要量787

一、能量消耗的概念787

二、测定能量消耗的方法787

三、间接测热法792

第三节 烧伤患者营养素需要量794

一、蛋白质和氨基酸需要量794

二、非蛋白质热量的需要量796

三、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需要量800

二、早期胃肠喂养801

一、胃肠内营养支持801

第四节 烧伤患者胃肠内营养支持801

第三十一章 烧伤的中医治疗810

第一节 中药的烧伤外治法810

一、应用中药成膜剂治疗浅Ⅱ度烧伤810

二、应用含鞣质的茶叶、中药儿茶等治疗深Ⅱ度烧伤814

三、生肌象皮膏用于小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819

第二节 中医的烧伤内治法821

一、中西医结合防治烧伤休克821

二、烧伤败血症的中医辨证论治824

三、舌诊在救治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8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