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费兆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146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篇 中医诊法学9
第一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9
第一节 中医诊法的原理9
一、中医诊法的原理9
二、中医诊法的特点9
第二节 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11
一、中医诊法学的起源11
二、中医诊法学的形成和发展11
第三节 诊法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14
一、中医诊法学的主要内容14
二、中医诊法学的学习要求14
第二章 望诊16
第一节 望神16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16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17
三、神气盛衰的程度及其临床意义17
四、望神的方法及注意点19
第二节 望色20
一、色诊的原理和意义20
二、色诊的主要内容21
三、色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24
第三节 望形态26
一、望形态的原理和意义26
二、望身形的内容27
三、望姿态的内容29
四、望形态的方法30
五、形态和体质31
第四节 望排出物34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34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34
三、望排出物的方法和注意点36
第五节 望络脉37
一、望络脉的原理和意义37
二、望络脉的内容37
三、望络脉的方法39
第三章 闻诊40
第一节 听声音40
一、声音发生的原理及听声音的意义40
二、听声音的内容41
第二节 嗅气味48
一、病气的产生及意义48
二、嗅气味的主要内容49
三、嗅气味的方法及注意点50
第四章 问诊51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51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52
一、全面问诊52
二、重点问诊54
三、常规问诊56
第三节 问主诉症状56
一、问寒热57
二、问汗60
三、问异常感觉64
四、问饮食71
五、问睡眠74
六、问二便76
第四节 问生育78
一、问月经79
二、问带下80
三、问胎孕81
四、问产育82
五、问男子排精和性功能情况83
第五节 问小儿养育83
一、问小儿出生及母体孕期情况83
二、问生长发育情况84
三、问喂养情况84
四、问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85
第五章 切诊86
第一节 切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86
一、切诊常用手法介绍86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87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88
一、肢体按诊88
二、胸胁按诊90
三、腹部按诊90
第六章 舌诊93
第一节 舌诊的原理93
一、舌的组织结构93
二、舌象形成原理94
第二节 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96
一、望舌的方法96
二、望舌的注意事项96
三、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97
第三节 舌诊的主要内容98
一、望舌体98
二、望舌苔105
三、舌觉异常111
第四节 舌象分析方法113
一、辨神气、胃气之盛衰113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114
三、注意同类舌象的鉴别115
四、舌象的动态分析115
五、注意对“舌证不符”的分析115
第五节 舌诊的临床意义116
一、判断邪正盛衰116
二、区别病邪性质116
三、分辨病位浅深117
四、判断病势与预后117
五、观察治疗效果117
第七章 脉诊119
第一节 脉象的形成119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腑120
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120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20
四、经络与脉象的联系121
五、自然因素对脉象的影响122
第二节 脉诊的意义123
一、辨别病情124
二、阐述病机125
三、指导治疗126
四、推断预后127
第三节 脉诊方法128
一、诊脉部位129
二、诊脉方法135
三、辨脉方法138
第四节 脉象要素及图述141
一、构成脉象的八个要素141
二、脉象图述142
第五节 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148
平脉的特点148
脉象的生理性变异149
一、脉位分类150
二、脉率分类152
三、脉宽度分类153
四、脉长度分类155
五、脉力度分类155
六、脉流利度分类156
七、脉管紧张度分类157
八、脉律均匀度分类159
第六节 脉象类比、相兼和真脏脉160
一、相类脉比较160
二、相兼脉162
三、真脏脉163
第七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164
一、诊妇人脉164
二、诊小儿脉164
附:脉诊研究进展概要165
第二篇 八纲170
第一章 八纲的形成170
第一节 八纲与阴阳170
第二节 阴阳学说是形成八纲的基础172
第三节 八纲含义174
第二章 八纲征象177
第一节 八纲征象177
第二节 八纲的相互联系179
第三章 八纲辨证181
第一节 阴阳辨证181
一、阴证和阳证181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182
三、亡阴、亡阳183
第二节 表里辨证184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84
二、表证和里证的比较188
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88
第三节 寒热辨证189
一、寒证190
二、热证190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192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93
第四节 虚实辨证199
一、虚证199
二、实证201
三、虚实错杂202
四、虚实转化205
五、虚实真假205
六、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207
第三篇 辨证214
第一章 中医辨证的概述214
第一节 中医辨证的原理和方法214
一、中医辨证的原理214
二、症、证、病215
第二节 中医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216
第三节 辨证的内容和方法217
一、辨证的内容217
二、辨证方法218
第四节 辨证篇的内容和教学要求221
一、辨证篇的内容221
二、学习方法222
第二章 病因辨证223
第一节 外邪致病辨证223
一、寒邪致病辨证223
二、热邪致病辨证224
三、风邪致病辨证226
四、湿邪致病辨证228
五、燥邪致病辨证230
六、暑邪致病辨证232
七、疫毒致病辨证232
第二节 内邪致病辨证233
一、瘀血致病辨证233
二、痰邪致病辨证234
三、饮邪致病辨证237
四、水气致病辨证238
第三节 七情、饮食、劳伤、外伤致病辨证240
一、七情致病辨证240
二、饮食、劳伤致病辨证241
三、外伤致病辨证243
第三章 外感病辨证245
第一节 六经辨证245
一、太阳病辨证245
二、阳明病辨证246
三、少阳病辨证246
四、太阴病辨证246
五、少阴病辨证247
六、厥阴病辨证247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247
一、卫分证辨证247
二、气分证辨证248
三、营分证辨证248
四、血分证辨证248
第三节 三焦辨证249
一、上焦证辨证249
二、中焦证辨证249
三、下焦证辨证249
第四章 气血津液辨证251
第一节 气病辨证251
一、气虚类证251
二、气滞类证254
第二节 血病辨证255
一、血虚类证255
二、血瘀证257
三、血热证257
四、血寒证258
第三节 津液病辨证259
一、津液不足证259
二、水液停聚证260
第四节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262
一、津血不足证262
二、气血两虚证263
三、气阴两虚证263
四、气不摄血证、气不摄津证263
五、气虚血瘀证、气虚水聚证264
六、气滞血瘀证、痰气交阻证264
七、气随血脱证,气随津脱证265
第五章 脏腑辨证266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266
一、心气虚证267
二、心阳虚证267
三、心阳暴脱证268
四、心血虚证269
五、心阴虚证269
六、心火亢盛证270
七、心脉痹阻证270
八、痰迷心窍证271
九、痰火扰心证272
十、脑络瘀阻证272
十一、水气凌心证273
十二、小肠实热证273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274
一、风寒犯肺证274
二、风热犯肺证275
三、燥邪犯肺证275
四、寒邪客肺证276
五、肺热炽盛证276
六、痰热壅肺证277
七、痰湿阻肺证277
八、肺气虚证278
九、肺阴虚证278
十、大肠湿热证279
十一、肠热腑实证279
十二、肠燥津亏证280
十三、大肠虚寒证280
十四、虫积肠道证280
第三节 脾胃病辨证281
一、脾气虚证282
二、中气下陷证282
三、脾不统血证283
四、脾阳虚证283
五、寒湿困脾证284
六、湿热蕴脾证284
七、寒滞胃脘证285
八、胃火炽盛证286
九、胃阴虚证286
十、食滞胃肠证287
十一、瘀阻胃络证287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288
一、肝血虚证288
二、肝阴虚证289
三、肝郁气滞证289
四、肝火上炎证290
五、肝阳上亢证290
六、肝风内动证291
七、肝胆湿热证293
八、寒滞肝脉证294
九、胆郁痰扰证29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295
一、肾气不固证295
二、肾不纳气证296
三、肾阳虚证296
四、肾阴虚证297
五、肾精不足证298
六、膀胱湿热证298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299
一、心肾不交证299
二、心肾阳虚证300
三、心肺气虚证300
四、心脾两虚证301
五、心肝血虚证301
六、脾肺气虚证302
七、肺肾阴虚证302
八、肝火犯肺证303
九、肝胃不和证303
十、肝郁脾虚证304
十一、肝肾阴虚证305
十二、脾肾阳虚证305
第六章 经络辨证307
第一节 十二经络辨证307
一、手少阴心经病症307
二、手太阳小肠经病症307
三、手太阴肺经病症307
四、手阳明大肠经病症307
五、足太阴脾经病症308
六、足阳明胃经病症308
七、足厥阴肝经病症308
八、足少阳胆经病症308
九、足少阴肾经病症308
十、足太阳膀胱经病症308
十一、手少阳三焦经病症308
十二、手厥阴心包经病症308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症309
一、冲脉虚衰证309
二、冲脉气逆证310
三、任脉不通证310
四、任脉虚衰证310
五、邪犯督脉证311
六、督脉空虚证312
七、带脉不固证312
八、跷脉空虚证313
九、维脉虚衰证313
十、奇经瘀痹证314
十一、八脉虚衰证315
第四篇 分部诊断法320
第一章 头颅(脑)320
第一节 头部(脑)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20
一、主持和协调肢体活动320
二、成育智能320
三、充养感官321
四、调节内脏功能321
第二节 头部病理变化321
一、头部形态异常321
二、头部感觉异常322
三、头部功能异常324
第三节 头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29
第四节 头(脑)部常见病案举例330
第五节 文献选读331
第二章 颜面、五官333
第一节 颜面333
一、颜面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33
二、颜面部的病理变化334
三、颜面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38
四、病案举例340
五、文献选读341
第二节 目341
一、目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41
二、目的病理变化342
三、目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45
四、病案举例346
五、文献选读347
第三节 耳348
一、耳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49
二、耳的病理变化349
三、耳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51
四、病案举例351
五、文献选读352
第四节 鼻353
一、鼻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53
二、鼻的病理变化354
三、鼻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55
四、病案举例355
五、文献选读356
第五节 口、唇357
一、口唇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57
二、口唇的病理变化357
三、口唇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59
四、病案举例360
五、文献选读360
第六节 望齿龈361
一、齿龈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61
二、齿龈的病理变化362
三、齿龈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63
四、病案举例363
五、文献选读364
第七节 咽喉364
一、咽喉的主要结构和功能364
二、咽喉的病理变化365
三、咽喉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66
四、病案举例367
五、文献选读367
第三章 颈项369
第一节 颈项部的主要结构与功能369
第二节 颈项部病理变化370
一、颈项部形态异常370
二、颈项部感觉异常371
三、颈项部功能异常372
第三节 颈项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73
第四节 病案举例374
第五节 文献选读375
第四章 胸部377
第一节 胸部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377
第二节 胸部常见病理变化379
一、形态改变379
二、感觉异常380
三、功能异常383
第三节 胸部常见征象归纳表386
第四节 病案举例389
第五节 文献选读390
第五章 腹部393
第一节 腹部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393
第二节 腹部的病理变化395
一、腹部形态异常395
二、腹部感觉异常397
三、腹部功能异常399
第三节 腹部常见征象归纳表404
第四节 病案举例407
第五节 文献选读409
第六章 背部、腰部412
第一节 背腰部主要结构和功能412
第二节 背腰部的病理变化412
一、形态异常412
二、感觉异常414
三、背腰部功能异常416
四、腰背部的检查方法416
第三节 背腰部常见征象归纳表417
第四节 病案举例418
第五节 文献选读420
第七章 二阴423
第一节 二阴主要结构和功能423
一、结构与功能423
二、二阴与脏腑经络的联系423
第二节 二阴部病理变化424
一、形态异常424
二、感觉异常426
三、功能异常427
第三节 二阴部常见征象归纳表430
第四节 病案举例432
第五节 文献选读433
第八章 四肢436
第一节 四肢主要结构与生理功能436
第二节 四肢的病理变化437
一、形态异常437
二、感觉异常440
三、功能异常442
四、爪甲色形异常442
第三节 四肢常见征象归纳表444
第四节 病案举例446
第五节 文献选读449
第九章 皮肤、毛发451
第一节 皮肤的主要结构和生理功能451
第二节 皮肤病理变化452
一、皮肤色泽形态异常452
二、感觉异常457
三、功能异常459
第三节 皮毛常见征象归纳表461
第四节 病案举例463
第五节 文献选读464
第五篇 病案书写和选读469
第一章 病案书写469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469
第二节 建立病案的意义470
第二章 中医门诊病案的内容和要求471
第一节 初诊病案书写要求471
第二节 复诊病案书写要求472
第三节 中医内科门诊病案示例472
第四节 其他各科病案的补充要点473
一、外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3
二、中医妇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4
三、中医儿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4
四、中医眼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5
五、骨伤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5
六、针灸、推拿科门诊病案补充要点475
第五节 如何写好中医病案475
一、中医理论水平476
二、中医临床能力477
三、现代医学基础478
四、文字表达能力480
第三章 病案选读482
第一节 病案归类482
一、临证体医案482
二、笔记体医案485
第二节 病案学习要点489
一、学习诊察辨证经验489
二、体会立法用药精义491
三、重视医论医嘱492
四、揆度转方心法493
五、掌握名言警句496
跋499
热门推荐
- 1069769.html
- 3891012.html
- 2694534.html
- 3547588.html
- 2627487.html
- 2392100.html
- 1981766.html
- 2809419.html
- 3240563.html
- 3100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5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9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82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52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30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0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6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45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71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