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张兰英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ISBN:978751172744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276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1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理论目标及方法12

第一章 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17

第一节 西方学者眼中的现代性与社会主义17

一、现代性与乌托邦18

二、现代性与人道社会主义19

三、现代性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23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25

一、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25

二、现代性与中国29

第二章 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诠释38

第一节 “现代性”的概念梳理38

一、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现代性”39

二、达成现代性共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44

第二节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47

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和方法47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53

三、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57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和现代化思想的启示意义64

第三章 乌托邦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68

第一节 乌托邦内涵辨析68

一、对乌托邦的误读69

二、乌托邦与文化70

三、乌托邦与传统71

四、乌托邦与超越的批判精神72

五、乌托邦与意识形态74

第二节 乌托邦与社会主义75

一、乌托邦是对极权主义的反抗76

二、乌托邦是社会主义的批判维度78

第三节 乌托邦理想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2

一、乌托邦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82

二、乌托邦既提供理想社会蓝图又兼具社会批判功能85

三、乌托邦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86

第四章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前提88

第一节 “轴心期”命题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89

一、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及其意义89

二、礼运“大同”是中国的轴心期命题93

三、轴心期命题与忧患意识95

第二节 礼运大同开启的理想社会追求轨迹98

一、大同理想在封建社会的绵延99

二、早期启蒙中的大同追求101

三、进化论与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型106

四、从大同到小康:康有为对大同思想的创新109

五、现代性与乌托邦交织下的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119

六、孙中山和早期国民党人的民生社会主义1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及其与传统理想的贯通138

一、留学浪潮、语言革命与思想传播138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的贯通143

第五章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146

第一节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与现代性146

一、“两个必然”的内生性和世界性147

二、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150

三、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152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5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赫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解释156

二、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论分析159

第六章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3

第一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163

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超越、矛盾、统一164

二、中国现代历史叙事的两种取向166

第二节 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评价172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173

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178

三、对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模式的理性分析184

第七章 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187

第一节 现代化的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挑战187

一、第二次现代化的特征188

二、第二次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提供的机遇与形成的挑战190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192

一、“范式”理论及其借鉴意义192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19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进程198

一、资本主义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式199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200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20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203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204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特点205

第八章 现代性、乌托邦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208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创新208

一、马克思对卢梭命题的超越和列宁未解的难题209

二、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分野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211

三、从过程与价值的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213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中的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219

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的矛盾分析21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和现实性226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代启示226

二、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重建22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239

参考文献247

一、著作类247

二、论文类256

后记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