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郯城县志【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郯城县志
  • 刘卫星主编;山东省郯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深圳:深圳特区出版社
  • ISBN:962858391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3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11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郯城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序1

大事记7

第二章 建置沿革49

第一章 地理位置49

卷一 行政区域49

第四章 区划变更53

第三章 境域变迁53

第一节 县城60

第五章 县城 乡镇 村庄60

第二节 乡镇62

第三节 村庄69

第一节 地层111

第一章 地质111

卷二 自然环境111

第二节 构造112

第一节 山丘113

第二章 地貌113

第二节 平原114

第三节 河流116

第一节 土壤成因及母质120

第三章 土壤与植被120

第二节 土壤种类及分布121

第三节 土壤性状123

第四节 植被124

第二节 温度125

第一节 气候特征125

第四章 气候125

第三节 降水127

第四节 日照129

第七节 地温霜期冻土结冰130

第六节 风 气压130

第五节 湿度 蒸发130

第八节 物候132

第二节 水资源135

第一节 土地资源135

第五章 自然资源135

第三节 矿产资源137

第四节 生物资源138

第五节 药材资源147

第一节 涝灾148

第六章 自然灾害148

第三节 风灾149

第二节 旱灾149

第五节 霜冻和雨淞灾害150

第四节 雹灾150

第七节 地震灾害151

第六节 虫灾151

第一节 人口数量153

第一章 人口规模153

卷三 人口153

第二节 分布密度154

第一节 自然变动155

第二章 人口变动155

第二节 机械变动156

第一节 性别159

第三章 人口构成159

第二节 年龄160

第三节 民族161

第四节 文化程度163

第五节 行业 职业164

第一节 婚姻状况165

第四章 婚姻家庭165

第一节 机构167

第五章 计划生育167

第二节 姓氏167

第二节 发展概况168

第三节 成果172

第一节 农民生活173

第六章 居民生活173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175

第二节 农机局177

第一节 农业局177

卷四 农业177

第一章 机构177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78

第二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178

第三节 畜牧局178

第三节 互助合作179

第二节 土地改革179

第五节 生产责任制180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180

第一节 粮食作物181

第三章 农作物181

第二节 经济作物186

第一节 耕作熟制188

第四章 耕作制度188

第二节 间作 轮作 套作190

第一节 传统品种与引进推广品种191

第五章 种子191

第二节 良种繁育195

第一节 施肥198

第六章 田间管理198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200

第二节 灌溉200

第一节 农机管理203

第七章 农机203

第二节 农机具204

第二节 畜禽饲养212

第一节 畜禽种类分布212

第八章 畜牧业212

第三节 品种改良216

第一节 水域资源219

第九章 淡水养殖219

第二节 水产养殖220

第三节 渔政管理223

第二章 林业资源225

第一章 机构225

卷五 林业225

第二节 经济林226

第一节 用材林 防护林226

第三章 植树造林227

第二节 荒山荒滩绿化228

第一节 采种育苗228

第五节 沿河林带 速生林229

第四节 农田林网229

第三节 四旁植树229

第一节 板栗230

第四章 果树230

第二节 水果231

第一节 栽培历史232

第五章 银杏232

第二节 现状概述233

第四节 栽培模式234

第三节 银杏品种234

第一节 苗圃237

第六章 苗圃 林场237

第二节 林场238

第一节 管理措施240

第七章 林木管理240

第二节 林木病虫防治241

第三节 采伐更新242

第二节 科研成果243

第一节 科研活动243

第八章 林业科研243

第一节 沂河水系河道治理246

第二章 河道治理246

卷六 水利246

第一章 机构246

第二节 沭河水系河道治理256

第三节 中运河水系河道治理262

第四节 沂沭河分洪工程264

第一节 稻改265

第三章 涝洼治理265

第三节 沟洫畦条台田266

第二节 大埠河网化266

第一节 自流灌区267

第四章 排灌工程267

第二节 扬水站272

第三节 机电井280

第四节 水利涵闸282

第五章 蓄水工程285

第一节 闸坝286

第二节 水库288

第一节 组织机构290

第六章 抗旱防汛290

第二节 抗旱防汛纪略291

第一节 水土流失状况294

第七章 水土保持294

第二节 治理情况295

第一节 个体私营企业299

第一章 经营体制299

卷七 工业299

第二节 县属集体企业300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303

第一节 轻工业305

第二章 生产门类305

第二节 手工业308

第三节 机械电器310

第四节 化工建材311

第五节 矿业312

第一节 机构313

第三章 企业管理313

第二节 管理内容314

第四节 安全生产315

第三节 企业整顿315

第一节 改制企业316

第四章 重点企业简介316

第一节 管理319

第五章 乡镇企业319

第二节 未改制企业319

第二节 门类320

第六章 名优产品选介323

第一章 机构325

卷八 电业325

第一节 县内发电326

第二章 电力来源326

第二节 电网供电327

第一节 电力线路328

第三章 电网建设328

第二节 变电站332

第三节 配电网334

第一节 电网控制335

第四章 电力生产335

第二节 电力运行与检修336

第一节 用电负荷与电量337

第五章 用电337

第三节 安全监察337

第三节 农业用电339

第二节 工业用电339

第五节 “三电”管理340

第四节 市政与居民用电340

第一节 电费341

第六章 电力经营341

第二节 电价与电价构成343

第三节 业务发展344

第五节 乡村电力经营345

第四节 营业普查与用电监察345

第二节 管理机构347

第一节 行政机构347

卷九 交通347

第一章 机构347

第三节 运输机构348

第一节 古道349

第二章 道路桥梁349

第二节 公路350

第三节 桥梁351

第一节 人畜运输352

第三章 运输352

第二节 汽车运输353

第三节 船舶运输354

第二节 县乡(镇)公路养护356

第一节 干线公路养护356

第四节 车辆维修356

第四章 养护和绿化356

第一节 干线公路路政管理357

第五章 路政管理357

第三节 公路绿化357

第二节 养路费358

第一节 车辆购置附加费358

第二节 县乡公路路政管理358

第六章 规费征收358

第五节 公路运输管理费359

第四节 客运建设基金359

第三节 货运建设基金359

第一节 机构361

第一章 邮政361

卷十 邮政 电信361

第四节 邮政业务363

第三节 邮政设备363

第二节 邮路363

第二节 电报369

第一节 机构369

第二章 电信369

第三节 长途电话372

第四节 市内电话374

第五节 农村电话376

第六节 移动电话379

第一章 私营商业381

卷十一 商业381

第一节 机构383

第二章 国有(营)商业383

第二节 专业公司384

第三节 商品购销388

第一节 机构389

第三章 供销合作商业389

第二节 专业公司390

第三节 基层供销社393

第五节 供销业务394

第四节 代购代销店394

第二节 经营业务397

第一节 机构397

第四章 物资供应397

第三节 物资管理399

第一节 机构400

第五章 对外经济贸易400

第二节 出口贸易401

第三节 进口贸易402

第四节 主要出口商品种类404

第五节 利用外资406

第六节 外经往来407

第一章 机构409

卷十二 粮油409

第一节 粮食征购410

第二章 粮油购进410

第二节 油料收购412

第二节 城镇粮食供应414

第一节 农村粮食销售414

第三节 议价粮油销购414

第三章 粮油销售414

第五节 议价粮油销售415

第四节 食油供应415

第三节 军队粮食供应415

第七节 粮油票证416

第六节 粮食市场管理416

第一节 粮油调拨417

第四章 粮油调运417

第一节 仓库建设419

第五章 粮油储藏419

第二节 粮油运输419

第三节 科学储粮421

第二节 粮仓机械421

第六章 粮油加工422

第一节 机构425

第一章 财政425

卷十三 财政 税务425

第二节 财政体制426

第三节 财政收入427

第四节 财政支出428

第五节 财政管理429

第七节 农业税收432

第六节 财政监督432

第一节 机构437

第二章 国家税务437

第二节 税收制度438

第三节 税种税率440

第四节 税收管理444

第三节 税种税率445

第二节 赋税制度445

第三章 地方税务445

第一节 机构445

第四节 税务管理448

第一节 钱庄451

第一章 机构451

卷十四 金融 保险451

第二节 银行452

第一节 建国前货币455

第二章 货币455

第二节 建国后货币发行及流通458

第三节 储蓄存款461

第二节 对公存款461

第三章 存款461

第一节 民国储蓄461

第四节 储蓄利率462

第一节 民间信贷463

第四章 信贷463

第二节 工商贷款464

第三节 农业贷款466

第五节 基本建设投资贷款及预算审查467

第四节 农村信用联社贷款467

第六节 三资企业和外贸企业货款468

第五章 信用卡业务469

第七节 票据贴现469

第三节 租赁业务470

第二节 委托代理470

第六章 信托租赁470

第一节 信托业务470

第二节 结算471

第一节 会计核算471

第七章 核算出纳471

第三节 联行472

第一节 金融机构管理473

第八章 金融管理473

第四节 现金出纳473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474

第二节 现金管理474

第五节 金银管理475

第四节 外汇管理475

第七节 帐户管理476

第六节 贷款卡管理476

第三节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477

第二节 折实公债477

第九章 国家委托业务477

第一节 经理国库477

第四节 国库券478

第一节 保险种类479

第十章 保险479

第五节 企业债券479

第二节 保险收入和保险理赔480

第二节 产业结构483

第一节 机构483

卷十五 经济管理483

第一章 计划管理483

第三节 计划业务487

第四节 长期规划489

第五节 中期计划490

第六节 短期计划492

第一节 机构496

第二章 统计管理496

第二节 专业统计497

第一节 机构500

第三章 物价管理500

第二节 建国前市场物价501

第三节 建国后市场物价504

第四节 变换比价509

第五节 物价政策510

第六节 管理业务512

第二节 计量及计量管理514

第一节 机构514

第四章 技术监督514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516

第四节 质量监督518

第五节 行政执法520

第六节 代码标识521

第一节 机构522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522

第二节 市场管理523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525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527

第五节 商标广告管理528

第六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530

第二节 审计业务532

第一节 机构532

第六章 审计监督532

第二节 土地管理533

第一节 机构533

第七章 土地矿产管理533

第三节 土地资源保护535

第四节 矿产管理536

第二节 规划539

第一节 机构539

卷十六 城乡建设539

第一章 县城建设539

第三节 道路542

第五节 给水544

第四节 桥涵544

第八节 绿化545

第七节 路灯545

第六节 排水545

第九节 环境卫生546

第十节 主要建筑547

第十二节 防震抗震548

第十一节 开发建设548

第二节 乡镇驻地建设549

第一节 乡村建设规划549

第二章 乡村建设549

第一节 县城建设管理550

第三章 城乡建设管理550

第三节 村街建设550

第三节 城区民房规划管理551

第二节 乡村建设管理551

第一节 发展状况552

第四章 建筑行业552

第二节 队伍建设553

第三节 技术工艺555

第六节 优良工程选介557

第五节 基建投资557

第四节 建筑设计557

第二节 环境污染558

第一节 机构558

第五章 环境保护558

第三节 污染治理560

第四节 环境监测561

第六节 宣传与教育563

第五节 征收排污费563

第一节 地方党史概述565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郯城地方组织565

卷十七 政党 群团565

第二节 机构沿革573

第三节 党的历次代表大会575

第四节 纪律检查581

第五节 组织建设583

第六节 宣传教育584

第七节 党校教育587

第八节 统一战线588

第九节 信访工作591

活动594

第一节 国民党在郯城县的早期59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郯城地方组织594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活动595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活动596

第二节 职工团体599

第一节 联合团体599

第三章 群众团体599

第三节 青年团体602

第四节 儿童团体607

第五节 妇女团体609

第六节 农民团体612

第七节 商业团体613

第八节 科技团体615

第九节 文化团体616

第十节 残疾人团体617

第十一节 其他团体618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621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621

卷十八 政权 政协621

第一章 权力机关621

第一节 参议会621

第四节 人大常委会623

第五节 人民代表选举625

第一节 清末县衙627

第二章 行政机构627

第二节 民国县公署629

第三节 民主政府632

第四节 人民政府633

第一节 政府法制637

第三章 综合政务637

第二节 侨务工作638

第四节 经济体制改革639

第三节 爱国卫生639

第五节 农业综合开发640

第七节 地方志编纂641

第六节 经济研究和旅游641

第一节 组织机构642

第四章 人民政协642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643

第三节 主要活动646

第二节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649

第一节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649

卷十九 民政649

第一章 机构649

第二章 基层政权建设649

第一节 参军650

第三章 参军支前650

第二节 支前651

第一节 红军及军队离退休干部接收安置652

第四章 接收安置652

第二节 复退军人接收安置653

第二节 烈士褒扬655

第一节 抚恤655

第五章 拥军优属655

第四节 优待优抚656

第三节 陵园墓地建设656

第一节 救灾657

第六章 社会救济657

第二节 救济659

第三节 扶贫660

第二节 敬老院661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661

第七章 社会福利661

第一节 婚姻制度改革662

第八章 婚姻 殡葬662

第三节 福利生产662

第三节 殡葬改革663

第二节 婚姻登记663

第一节 收容遣送664

第九章 收容移民664

第十章 社团登记管理665

第三节 赴滇返回人员安置665

第二节 移民安置665

第二节 劳动就业667

第一节 机构667

卷二十 劳动 人事667

第一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667

第三节 职工调配669

第四节 劳动报酬670

第五节 劳保福利672

第六节 劳动仲裁674

第八节 劳动监察675

第七节 安全监察675

第九节 社会保障676

第十节 职业技能培训677

第一节 机构678

第二章 人事678

第十一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78

第二节 编制679

第三节 干部来源682

第四节 干部管理686

第五节 干部待遇693

第一节 机构699

第一章 公安699

卷二十一 公安 司法699

第二节 惩治和改造反动势力701

第三节 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703

第四节 治安管理707

第五节 户籍管理711

第六节 监所管理713

第七节 公安交通管理715

第八节 武装警察716

第一节 检察机构717

第二章 检察717

第二节 刑事检察718

第三节 法纪检察719

第五节 监所检察720

第四节 经济检察720

第六节 民事行政检察721

第七节 控告申诉检察722

第一节 审判机构723

第三章 审判723

第三节 民事审判724

第二节 刑事审判724

第七节 审判监督725

第六节 执行725

第四节 经济审判725

第五节 行政审判725

第二节 法制宣传727

第一节 机构727

第四章 司法727

第四节 公证业务729

第三节 民事调解729

第五节 律师事务730

第一章 机构731

卷二十二 军事731

第一节 募兵抽丁733

第二章 兵役733

第四节 预备兵役734

第三节 义务兵制734

第二节 志愿兵制734

第二节 民国军队735

第一节 清朝军队735

第三章 驻军735

第三节 人民武装737

第一节 组织建设739

第四章 民兵739

第二节 任务作用740

第三节 军事训练742

第五节 武器装备743

第四节 基地设施743

第三节 工程设施744

第二节 编制训练744

第五章 防空744

第一节 组织机构744

第六章 重大战事745

第一节 机构755

第一章 教育行政755

卷二十三 教育755

第二节 教育经费756

第二节 书院757

第一节 私塾757

第二章 私塾 书院757

第一节 幼儿园设置758

第三章 幼儿教育758

第三节 教育内容759

第二节 管理体制759

第一节 学校设置761

第四章 小学教育761

第三节 教学内容762

第二节 管理体制762

第一节 学校设置764

第五章 中学教育764

第二节 管理体制765

第一节 师范教育766

第六章 中等专业和职业教育766

第三节 教学内容766

第二节 职业教育767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768

第一节 农民教育769

第七章 成人教育769

第二节 干部职工教育770

第一节 队伍构成772

第九章 教师772

第八章 高等教育772

第二节 待遇774

第十章 考试制度777

第十一章 人才输送778

第二节 科研机构779

第一节 管理机构779

卷二十四 科技779

第一章 机构779

第二节 群众科技队伍780

第一节 专业科技队伍780

第二章 科技队伍780

第一节 科普与宣传781

第三章 科技活动781

第四节 技术市场管理782

第三节 科技开发782

第二节 科技情报782

第一节 科技成果选录783

第四章 科技成果783

第二节 重点科技成果简介786

第一节 机构788

第五章 地震测报788

第二节 专业测报789

第三节 群测群防790

第二节 防疫保健机构793

第一节 行政机构793

卷二十五 卫生 医药793

第一章 机构793

第三节 药品检验机构794

第四节 医疗机构795

第一节 疫情管理798

第二章 防疫798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799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803

第四节 皮肤病防治806

第五节 结核病防治807

第六节 预防接种808

第一节 妇幼保健809

第三章 卫生保健809

第三节 食品卫生810

第二节 劳动卫生810

第二节 西医医疗812

第一节 中医中药812

第四章 医疗812

第四节 医疗队伍815

第三节 医疗设备815

第五节 医疗制度816

第一节 医政管理817

第五章 医政817

第二节 卫生事业费管理818

第一节 药品监督管理819

第六章 药政819

第二节 药品检验821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823

第二章 学校体育823

卷二十六 体育823

第一章 机构823

第一节 传统体育825

第三章 社会体育825

第二节 体育学校825

第三节 职工体育827

第二节 农村体育827

第五节 其他体育828

第四节 老年人体育828

第一节 田径829

第四章 体育竞赛829

第二节 球类832

第三节 武术835

第四节 举重836

第五节 摔跤837

第五章 县体育场839

第二节 专业机构8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841

卷二十七 文化841

第一章 文化机构841

第二节 电影放映842

第一节 群众文化教育842

第二章 群众文化842

第三节 戏曲演出844

第五节 图书阅览847

第四节 图书发行847

第一节 民间游艺848

第三章 民间文化848

第六节 郯文化研究848

第七节 文化市场管理848

第二节 民间工艺849

第三节 民歌小调851

第四节 民谣童谣853

第五节 民间器乐854

第七节 民间舞蹈855

第六节 曲艺855

第八节 打挂鞭856

第九节 回族文化艺术活动857

第一节 文学创作858

第四章 文艺创作858

第二节 音乐创作860

第三节 美术创作861

第一节 古遗址862

第五章 文物名胜862

第二节 古城址868

第三节 古墓葬870

第四节 古建筑871

第六节 重要文物藏品873

第五节 石刻碑文873

第七节 革命纪念性建筑物877

第八节 风景名胜878

第一节 报刊879

第六章 报刊通讯879

第一节 机构881

第七章 广播电视881

第二节 通讯881

第二节 广播业务882

第四节 装备设施884

第三节 电视业务884

第五节 线路885

第二节 档案行政管理886

第一节 机构886

第八章 档案886

第三节 档案馆业务887

第四节 档案室888

第一节 生产习俗889

第一章 民间习俗889

卷二十八 风俗 宗教889

第二节 生活习俗890

第四节 交际习俗893

第三节 称谓习俗893

第五节 节庆习俗894

第六节 婚嫁习俗896

第七节 丧葬习俗899

第八节 娱乐习俗900

第十节 恶习流弊902

第九节 迷信禁忌902

第十一节 回族风俗903

第一节 道教904

第二章 宗教904

第二节 佛教906

第三节 天主教907

第四节 基督教909

第五节 伊斯兰教913

第二节 语音系统915

第一节 音标符号915

卷二十九 方言谣谚915

第一章 方言语音915

第三节 郯城话语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规律917

第一节 分类词表921

第二章 方言语汇921

第二节 俗语936

第二节 语法特点938

第一节 语法例句938

第三章 方言语法938

第四章 民间歌谣942

第一节 民谚945

第五章 谚语俚语945

第二节 农谚946

第一章 人物传略955

卷三十 人物955

第二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985

第三章 英模人物名录994

第四章 郯城明清举人进士名录997

第一章 碑文选999

附录999

第二章 郯城县志序跋选1002

第三章 考证1005

第四章 艺文录1017

郯城县历届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1028

编后记10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