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农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曾业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ISBN:750116478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农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自序1
农 民篇9
第一章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民问题:重民力,而不重民利9
第一节历史上的农民问题9
一、中国农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10
二、历史上的涉农政策11
三、历史上的农民命运17
第二节现实中的农民问题18
一、近代以来农民的变化18
二、当代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20
第三节农民问题的实质28
一、古代中国:重农目的是索取,重的是农民29
之力,而不是农民之利和农民之智29
二、现实中国:重农出发点之一是为工业化积累资本,重视农民义务,忽视农民权力和国民待遇30
第二章解决农民问题的新思路: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32
第一节“有其田”是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32
一、土地产权多元化制度问题33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问题34
三、两栖农民的土地保障问题34
第二节“有其利”是解决农民问题,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前提34
一、从“强国富民”到“富民强国”,实现“重民力”向“重民利”的转变35
二、长富于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36
三、藏富于民,让农民拥有财富,让农民积累家底38
第三节“有其权”是农民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41
一、给农民国民待遇42
二、让农民当家作主45
第四节“有其教”是实现农民职业化、知识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49
一、确立农村教育优先战略51
二、着眼于农民的职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知识技能51
三、着眼于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53
第一节从农民的称呼看农民的身份地位56
第三章农民的身份变革:职业化、知识化、现代化56
第二节身份变革的本质是农民的职业化59
一、农民职业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60
二、农民职业化是个历史渐进过程62
第三节职业化的前提是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65
一、实现传统农民向知识农民的转变65
二、实现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66
第四章关键问题: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67
第一节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趋势、特点和原因68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趋势和特点68
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69
一、农业制度创新: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72
第二节从农业内部挖潜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72
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生态化和生物技术化74
三、加大农业投入:建立农业资本市场,吸引国内外农业投资75
第三节从农业外部找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77
一、把农民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来77
二、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推进农村城市化78
三、创新城乡分配体制,重点向农民倾斜80
第四节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战略82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性措施82
二、建立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83
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必须以政府为主导84
四、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必须建立智力投入保障机制85
第五章民工潮:农民职业化、现代化的大演习86
第一节农民进城的进步作用87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87
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87
二、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88
三、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推动农村城镇化、88
农民职业化的现实途径88
四、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是造就现代农民、提高农民政治社会地位的有效举措89
一、恶意拖欠民工工资90
第二节农民进城面临的障碍90
二、巧立名目强制收费91
三、强行清理收容遣送92
四、人为设立民工禁区92
第三节消除偏见、清理政策,推进民工潮健康、有序、规范发展93
一、从政策、舆论上为农民工营造有利环境94
二、在思想认识上树立正确观念95
三、在具体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96
第六章城乡统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103
第一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103
农村篇103
一、城乡统筹是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104
必然选择104
二、城乡统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106
途径106
三、城乡统筹是改变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107
的基本出路107
四、城乡统筹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110
治本之策110
第二节城乡统筹的难点和重点111
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12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113
三、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117
四、加速农村城镇化发展119
五、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121
第三节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123
一、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124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创新126
第七章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主导力量128
第一节农村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129
一、农村工业化是特殊条件下产生发展的129
二、农村工业化的历史贡献130
三、农村工业化的重要经验和启示132
第二节农村工业化处于关键时刻137
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看,农村工业化138
成为城乡统筹的关键138
二、从工业化发展的全局性看,农村工业化138
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138
三、从农村工业的自身特点看,正处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140
第三节按城乡统筹思路,朝新型工业化方向与国家工业化整合142
一、建立城乡一体、区域一体的农村工业化142
新战略142
二、改造乡镇企业,造就现代企业群体和现代143
产业队伍143
三、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提升农业生产力147
第八章农村城镇化: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战略149
第一节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和现实问题150
一、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城乡“双赢”、151
利国利民151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程滞后、153
东西失衡153
三、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条件逐步成熟:154
战略明确、机遇在即154
第二节实行多元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155
一、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启示156
二、多元化战略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158
三、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战略160
四、积极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162
第三节实行工业化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166
一、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规律166
二、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是我国的成功经验168
三、工业化战略的内容和实施办法170
第四节实行低成本战略,加快农村城镇化172
一、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发展机制173
二、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174
三、发展小城镇要力戒形式主义175
四、发展小城镇要防止破坏生态环境177
第九章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限制,实现迁徙自由179
第一节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弊端180
一、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形成180
二、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弊端182
第二节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和面临的障碍184
一、中央改革步伐不断加快185
二、地方改革力度不断加大185
三、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面临众多难题188
四、户籍制度改革中的不同看法189
第三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标190
户籍管理制度191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实行城乡统一的191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保障公民迁徙195
自由的权利195
第十章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承包永久化199
第一节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和改革的不同思路200
一、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和深层矛盾200
二、对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同思路202
第二节土地产权问题:多元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204
一、关于土地国有205
二、关于土地集体共有209
三、关于土地个人所有214
第三节土地使用权问题:永包制是顺应民心、顺应时代的明智选择218
第十一章农村税制改革:废除封建人亩税,逐步统一城乡税制223
第一节历史上的税制改革和“黄宗羲定律”224
第二节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及根本缺陷226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和积极作用227
二、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230
第三节深化农村税制改革的新思路230
一、深化农村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230
二、深化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231
三、农村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234
四、深化农业税制改革的步骤237
第十二章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力 调整格局直补反哺向农倾斜238
第一节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势在必然239
第二节财政支农的首要目标: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增加农民收入243
一、建立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制度244
二、建立先进技术直接补贴制度244
三、建立生态环境直接补贴制度245
第三节财政支农的重点: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245
一、突出对农村公用性、基础性领域的支持246
二、突出对农村科技、教育领域的支持247
三、突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247
支配财力248
第四节增强财政支农实力,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248
一、以增加国民经济总量为前提,增强国家可248
二、以科学的财政格局为基础,建立合理的财249
政体制249
三、以国家财政投资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249
融资体制249
四、以发挥财政投资最大效益为原则,完善财250
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250
第十三章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元金融体系251
一、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252
第一节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和改革目标252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253
第二节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金融体系255
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255
二、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的创新256
三、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模式258
四、农村合作金融的管理体系260
五、合作金融的发展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261
第三节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商业金融体系263
一、农村金融商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263
二、农村金融商业化的前提和条件264
第四节建立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金融体系265
三、农村商业金融的服务对象265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和业务范围266
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267
第五节金融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270
一、大力推广制度化、机构化和可持续的小额270
信贷270
二、引导民间借贷,规范民间金融272
三、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272
第十四章教育制度改革:优先发展农村,回归素质教育275
第一节调整发展战略:从城市倾斜转为农村优先275
一、教育的城市倾向及农村教育危机276
二、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必然选择278
第二节调整教育功能:从实用主义教育转为素质教育282
一、农村教育的历史反思及教育的工具性、282
实用性特征282
二、新时期的农村教育:从工具性、功利性向286
素质教育回归286
第三节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分级办学转为国家办学为主288
一、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端289
二、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路290
第四节改革投资体制:从农民投资为主转为国家为主的投资多元化291
一、现行教育投资体制的缺点291
二、改革现行农村教育投资体制的思路292
第十五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低保、养老、医疗为重点的多元保障体系294
第一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295
一、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295
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紧迫性297
三、农村社会保障的原则和目标299
第二节建立农村贫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1
一、建立农村社会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2
的重要性302
二、低保的对象和标准304
第三节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304
一、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305
二、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方向306
三、农村养老保障的具体措施306
第四节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度307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刻不容缓308
二、目前合作医疗制度的类型及不同做法311
三、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原则314
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卫生管理制度317
第十六章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党领导下的乡镇村一体的自治行政体系323
第一节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324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325
二、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31
第二节建立行政自治的乡镇体制,实施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334
一、乡镇行政管理的弊端及严重后果334
二、乡镇改革的出路:转变行政目标和方式,338
革除政府自身利益338
第三节建立与乡镇一体化的村级机构343
一、现行村民自治体制的得失344
二、村级组织创新思路:建立与乡镇一体的350
行政村体制350
农业篇361
第十七章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361
第一节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和主要成效362
第二节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367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出现的新趋势367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主要369
原因369
第三节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道路选择371
一、确立以支持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新重农主义372
二、走节约土地型和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374
结合的发展道路374
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374
第一节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到来378
第十八章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378
一、农业科学技术出现许多新领域379
二、生物技术将成为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380
三、信息化技术将全面带动农业科技创新382
四、先进适用技术将出现更大突破386
第二节农业科技革命的目标与战略选择387
一、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现代农387
业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储备387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391
技创新的科技人员队伍393
三、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适应科393
第三节把政府为主体逐步转向企业为主体,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体制397
一、科研机构企业化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397
突破口397
二、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是农业科技发展的398
必然趋势398
三、较长时期内,政府公共研究部门应继续担398
当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398
第四节加大国家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400
一、坚持国家投入为主400
二、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制401
第十九章市场化道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402
第一节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03
一、农业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403
要基础403
二、农业市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404
三、农业市场化是突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瓶404
颈”的重大举措404
第二节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农村市场体系405
一、从“地摊式市场”到“批发市场”,建构406
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406
零售市场发生革命性变化408
二、从“集市农业”到“超市农业”,农业408
三、从“期货贸易”到“电子商务”,农村410
市场孕育重大变革410
四、从借鉴国外经验到自我发展,流通体制在411
创新中不断完善411
第三节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由市场调节的粮食购销体制415
一、中国粮食流通体制现状415
二、粮食流通体制面临的问题416
三、粮食流通改革的新思路417
第四节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体系419
一、土地市场化419
二、农村劳动力市场化421
三、农业资本市场化422
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423
第二十章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425
第一节市场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特色产业427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的直接要求427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和目标428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与主攻方向430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432
第二节企业化经营:把产业拉动起来,把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433
一、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434
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关键措施436
三、建立共同发展的利益机制,增强龙头企业438
对农户、对产业的带动能力438
第三节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440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意义440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质量管理441
三、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差距444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措施:健全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质量认证三个体系446
五、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措施:监控五个关键环节450
第二十一章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工程454
第一节发达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市场化、多元化、系列化456
第二节 中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队伍小、水平低、机制老、功能弱457
第三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发展新型组织,改造官办组织460
一、完善发展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460
二、改造官办的社会化服务组织467
三、解决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几个问题470
第二十二章农业国际化:现代农业的新境界473
第一节中国农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474
一、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国际化的利弊474
二、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475
三、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480
市场供应能力481
一、世界范围内配置农业资源,增加粮食的481
第二节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481
二、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482
三、加速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482
四、建立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实行外向型发483
展战略483
第三节破“壁”前进、实现农产品市场国际化484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障碍之一:非关税壁垒485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障碍之二:反倾销487
三、走向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战略和策略489
参考书目495
热门推荐
- 2012082.html
- 3867892.html
- 475694.html
- 927933.html
- 3454168.html
- 1799813.html
- 1219450.html
- 1164124.html
- 3470330.html
- 2568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91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0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9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1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0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03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3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5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20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