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史 第4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史 第4卷
  • 侯水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6697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现/当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史 第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30章 稳定是前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

第一节 国际局势的新变化1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

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4

三、信息化推动现代化7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9

一、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9

二、中国改革和建设主要任务的确定12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要保持稳定16

一、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16

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内在关系19

第31章 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26

第一节 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2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8

二、中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始阶段31

三、深化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36

一、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36

二、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37

三、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0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2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在联系45

三、基本纲领完善了初级阶段理论46

四、基本经验更加丰富了初级阶段理论47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49

一、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50

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预见未来发展51

三、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56

第32章 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5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59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60

二、公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62

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66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68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68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73

一、健全现代市场体系78

第三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78

二、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81

第四节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85

一、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85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94

第33章 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0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101

一、中国共产党必须反腐防变和提高执政能力101

二、加强反腐防变和提高执政能力的措施102

第二节 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105

一、“南方谈话”对中共建设的指导意义105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08

三、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110

一、“三讲”教育的提出113

第三节 开展“三讲”教育113

二、“三讲”教育的内容114

三、“三讲”教育的基本经验及理论价值116

第四节 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群众基础117

一、中国共产党的队伍的新变化118

二、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19

三、执政党要以广泛的群众性为基础123

四、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与党员成分的关系124

第五节 全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126

一、新时期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127

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主要措施128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40

第34章 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40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追求141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4

三、发挥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45

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7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49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49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154

第三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58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59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161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68

第35章 人的全面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172

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173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173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176

第二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7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179

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180

三、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183

第三节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186

一、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186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188

第四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89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90

二、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193

三、推进文化创新体系建设195

四、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196

第36章 科教兴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强国战略199

第一节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199

一、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9

二、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动力观201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203

第二节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204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204

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206

三、构筑新型科技体制208

四、弘扬科学精神209

五、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210

第三节 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212

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12

二、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各类人才214

三、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216

第四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18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218

二、改革教育体制219

三、推进素质教育221

第37章 可持续发展:实施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223

第一节 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224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224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26

第二节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234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人口问题234

二、控制人口数量236

三、提高人口素质239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241

一、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242

二、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243

第38章 西部大开发:实施“两个大局”思想的新战略248

第一节 “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248

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249

二、“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形成及基本内涵250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及其重要意义254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254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258

第三节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原则265

一、以市场手段为主的原则265

二、政策适度倾斜的原则265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66

四、以人为本的原则267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68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举措269

一、整合三股合力269

二、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71

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展开271

四、以大开放促大开发273

五、切实搞好西部大开发273

六、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274

第39章 科技强军:新形势下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277

第一节 增强忧患意识277

一、世界很不太平278

二、认清中国安全环境279

一、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282

第二节 推进科技强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282

二、贯彻“科技强军”思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283

第三节 按照“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288

一、“五句话”的丰富思想内涵288

二、“五句话”的内在联系292

三、“五句话”总要求对军队建设的指导意义294

第四节 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296

一、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296

二、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的各项制度299

第五节 大力加强国防建设302

一、必须高度重视国防安全问题302

二、正确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303

三、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304

四、搞好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306

第40章 公正合理: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08

第一节 洞察国际风云把握时代主题308

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309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11

三、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312

第二节 丰富和完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314

一、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是建立新秩序的前提314

二、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16

三、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本内容的丰富和完善317

第三节 警惕和挫败西方“人权外交”图谋320

一、强权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320

二、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类首要的权利323

三、积极参与国际人权对话与合作325

第四节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措施327

一、开展全方位外交327

二、继续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330

三、强调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33

四、致力于“上海合作组织”的巩固和发展334

五、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36

六、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党际交流和合作338

第41章 奋斗目标: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42

第一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342

一、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科学内涵34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344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347

一、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347

二、建设一个更全面的小康社会350

三、建设一个更平衡的小康社会351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5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35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目标35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355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355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356

一、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356

二、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357

三、社会全面进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357

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明发展之路358

五、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359

第42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360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形成和深化过程36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36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365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36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37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37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38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384

第三节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8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88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的根本保证390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395

后记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