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文化时述【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刘长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050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冯友兰(1895~1990)-传统文化-思想评论-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传统文化时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1
一 地理环境1
二 社会政治环境2
三 民族和人文条件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式6
一 文化与文明6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11
一 理论系统的特别11
二 表述方式的特别13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14
一 文化与时代15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17
第一章 先秦诸子文化(上)19
第一节 先秦诸子文化概述19
一 “诸子百家”的缘起19
二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时代21
三 奴隶制解体和“官”“师”分离22
第二节 诸子之一——孔子23
一 生平与著述23
二 宗教天命思想25
三 哲学的最高概念——“仁”26
四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27
五 经济思想30
六 教育思想32
七 孔子的历史地位34
第三节 诸子之二——老子35
一 老子与《老子》35
二 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37
三 老子对于社会的应对策略39
四 个人处世原则41
五 简短评论41
第四节 诸子之三——墨子43
一 《墨子》一书及其内容44
二 墨子对旧贵族的批判44
三 墨子的宗教观46
四 关于“非攻”“兼爱”说47
五 “三表法”——“非命”48
六 墨子学说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地位50
第二章 先秦诸子文化(下)51
第五节 诸子之四——孟子51
一 孟子与《孟子》51
二 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52
三 孟子的经济政治思想55
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7
五 修身与治国58
六 义利之辨60
第六节 诸子之五——荀子62
一 荀子和稷下学宫62
二 综各家之长,制天命而用之63
三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国富民65
四 荀子的其他思想68
五 对荀子思想的简评72
第七节 诸子之六——庄子73
一 庄子与《庄子》74
二 庄子终身不做官的启示75
三 充满矛盾的人生观78
四 人与自然的思想80
五 避世的社会观82
第八节 诸子之七——韩非子83
一 韩非与《韩非子》83
二 思想来源及前期法家84
三 法、术、势的统一85
四 韩非的其他思想及其历史悲剧88
第三章 先秦其他文化典籍92
第一节 《尚书》92
一 敬德保民93
二 慎罚与用贤94
第二节 《周易》95
一 宇宙发生论95
二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97
三 务实求真的统御思想99
四 倡导社会进步和选贤任能99
五 富国强兵思想100
六 《周易》对中华民族的贡献101
第三节 《管子》102
一 管仲其人其事102
二 《管子》中的哲学思想103
三 《管子》中的富国富民思想106
四 礼法并重与顺心民的思想107
第四节 《大学》与《中庸》109
一 “四书”之由来109
二 《大学》的基本内容111
三 《中庸》的思想主旨112
四 《大学》、《中庸》的历史地位114
第五节 《吕氏春秋》115
一 “太一”一元论的宇宙观116
二 社会政治思想117
三 富国裕民的经济思想119
第四章 两汉文化——经学121
第一节 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121
第二节 汉初的黄老之学124
一 关于“黄老之学”124
二 曹参相齐与无为而治124
三 陆贾及其《新语》的黄老思想125
四 司马谈的“黄老思想”126
五 汉文帝、景帝的“黄老之治”127
第三节 贾谊及其《新书》——“经学”的前奏132
一 贾谊对汉王朝的“忠告”132
二 贾谊对恢复“仁义”、“礼法”的主张133
三 《治安策》134
四 贾谊的哲学思想136
第四节 《淮南子》——儒、道合流136
一 宇宙的最高范畴——道137
二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137
三 形、神关系138
四 社会政治思想139
第五节 董仲舒及其哲学——儒学独尊141
一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142
二 董仲舒的人性论143
三 封建大一统的伦理思想144
四 三统说的历史观146
第六节 谶纬迷信与经学神学化146
一 谶纬流行及其时代背景147
二 经学的神学化148
第七节 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0
一 杨雄、桓谭的无神论思想150
二 古文经学与其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1
三 张衡、王符、仲长统对神学的批判152
第八节 王充对两汉文化的批判与总结154
一 王充哲学思想的产生154
二 “天”是物质的——对董仲舒宗教之天的批判155
三 “天人关系论”——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5
四 “天道自然论”——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156
五 “形神论”——对唯心论的鬼神论的批判157
六 《知实》与《实知》——对谶纬神学荒诞虚妄的批判157
七 关于“人性”和“天命”的学说158
八 宿命论的历史观159
九 王充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60
第五章 魏晋文化——玄学161
第一节 玄学文化与社会时代161
一 魏晋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61
二 “门阀世族”和“九品中正制”163
三 玄学文化的产生164
第二节 “贵无论”和“崇有论”——玄学文化的主旨164
一 玄学的第一阶段——贵无论165
二 玄学的第二阶段——崇有论167
三 玄学的第三阶段——无无论168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玄学文化的人生观169
一 名教出于自然169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171
第四节 玄学化的佛学与范缜的反佛173
一 佛教的传入174
二 魏晋时期的佛学175
三 范缜的反佛理论176
第六章 隋唐文化——佛学178
第一节 隋唐社会和佛学文化178
一 隋唐的经济与政治178
二 儒、释、道竞存180
三 反佛(老)以重振儒风182
第二节 隋唐佛学的主要思想183
一 佛学的方法——止观183
二 宇宙生成论184
三 佛教的认识论185
第三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倡儒思想187
一 韩愈及其《原道》、《原性》187
二 李翱的复性说189
三 扬儒以斥佛老190
第四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思想191
一 柳、刘对“气一元论”的发展192
二 柳、刘的“天人关系”193
三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194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理学19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与文化196
一 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和政治196
二 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和文化198
第二节 “北宋五子”与朱熹199
一 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200
二 濂学及《太极图说》201
三 邵雍的象数学201
四 关学及其哲学思想202
第三节 程朱理学204
一 最高的哲学范畴——理204
二 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论205
三 “理一分殊”——一理和万理207
四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说208
五 程朱理学的人性论210
六 “天理”、“人欲”之辨211
七 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213
第四节 陆王心学214
一 最高哲学范畴——心214
二 朱陆之争——鹅湖之会215
三 “心学”的认识伦——致良知217
第五节 宋明理学批判218
一 陈亮对理学的批判218
二 罗钦顺对理学的批判219
三 王廷相对理学的批判219
四 李贽对理学的批判220
五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判221
六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222
七 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222
第八章 中西文化的冲突227
第一节 “经世致用”——龚自珍和魏源的思想228
一 龚自珍的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229
二 魏源的批判时弊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230
三 龚自珍对传统文化的改铸231
第二节 砸孔子牌位的“太平天子”洪秀全233
一 洪秀全对传统文化的抨击234
二 上帝的救世蓝图——《天朝田亩制度》236
第三节 康有为既守旧又维新的思想237
一 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思想238
二 改良主义的哲学基础239
三 理想中的大同世界241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严复244
一 崇尚竞争,主张进化245
二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246
第五节 中西文化的融合——孙中山的哲学思想248
一 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二元论”249
二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250
三 中西参用的“三民主义”学说251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253
第一节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253
第二节 易白沙、李大钊、吴虞对儒学的批评256
第三节 鲁迅、胡适对儒学的批评257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260
一 早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60
二 中年时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方针261
三 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263
第五节 对冯友兰关于哲学遗产继承的批判265
一 冯友兰的生平和著述267
二 以中西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268
三 关于文化遗产继承的批判269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274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275
一 传统文化的价值275
二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279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281
一 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生281
二 理想人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283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当代自然和社会286
一 环境污染的威胁287
二 人与社会的矛盾288
三 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290
后记297
热门推荐
- 743985.html
- 569309.html
- 1770788.html
- 158342.html
- 149608.html
- 3713582.html
- 3103179.html
- 2425114.html
- 3457219.html
- 29314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08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86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5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57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37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85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91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6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