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统文化时述【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传统文化时述
  • 刘长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97875108050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22页
  • 主题词:冯友兰(1895~1990)-传统文化-思想评论-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统文化时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1

一 地理环境1

二 社会政治环境2

三 民族和人文条件4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形式6

一 文化与文明6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11

一 理论系统的特别11

二 表述方式的特别13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14

一 文化与时代15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期17

第一章 先秦诸子文化(上)19

第一节 先秦诸子文化概述19

一 “诸子百家”的缘起19

二 诸子百家与春秋战国时代21

三 奴隶制解体和“官”“师”分离22

第二节 诸子之一——孔子23

一 生平与著述23

二 宗教天命思想25

三 哲学的最高概念——“仁”26

四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27

五 经济思想30

六 教育思想32

七 孔子的历史地位34

第三节 诸子之二——老子35

一 老子与《老子》35

二 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37

三 老子对于社会的应对策略39

四 个人处世原则41

五 简短评论41

第四节 诸子之三——墨子43

一 《墨子》一书及其内容44

二 墨子对旧贵族的批判44

三 墨子的宗教观46

四 关于“非攻”“兼爱”说47

五 “三表法”——“非命”48

六 墨子学说的阶级属性及其历史地位50

第二章 先秦诸子文化(下)51

第五节 诸子之四——孟子51

一 孟子与《孟子》51

二 孔孟之间的儒家传承52

三 孟子的经济政治思想55

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7

五 修身与治国58

六 义利之辨60

第六节 诸子之五——荀子62

一 荀子和稷下学宫62

二 综各家之长,制天命而用之63

三 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强国富民65

四 荀子的其他思想68

五 对荀子思想的简评72

第七节 诸子之六——庄子73

一 庄子与《庄子》74

二 庄子终身不做官的启示75

三 充满矛盾的人生观78

四 人与自然的思想80

五 避世的社会观82

第八节 诸子之七——韩非子83

一 韩非与《韩非子》83

二 思想来源及前期法家84

三 法、术、势的统一85

四 韩非的其他思想及其历史悲剧88

第三章 先秦其他文化典籍92

第一节 《尚书》92

一 敬德保民93

二 慎罚与用贤94

第二节 《周易》95

一 宇宙发生论95

二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97

三 务实求真的统御思想99

四 倡导社会进步和选贤任能99

五 富国强兵思想100

六 《周易》对中华民族的贡献101

第三节 《管子》102

一 管仲其人其事102

二 《管子》中的哲学思想103

三 《管子》中的富国富民思想106

四 礼法并重与顺心民的思想107

第四节 《大学》与《中庸》109

一 “四书”之由来109

二 《大学》的基本内容111

三 《中庸》的思想主旨112

四 《大学》、《中庸》的历史地位114

第五节 《吕氏春秋》115

一 “太一”一元论的宇宙观116

二 社会政治思想117

三 富国裕民的经济思想119

第四章 两汉文化——经学121

第一节 两汉文化的历史背景121

第二节 汉初的黄老之学124

一 关于“黄老之学”124

二 曹参相齐与无为而治124

三 陆贾及其《新语》的黄老思想125

四 司马谈的“黄老思想”126

五 汉文帝、景帝的“黄老之治”127

第三节 贾谊及其《新书》——“经学”的前奏132

一 贾谊对汉王朝的“忠告”132

二 贾谊对恢复“仁义”、“礼法”的主张133

三 《治安策》134

四 贾谊的哲学思想136

第四节 《淮南子》——儒、道合流136

一 宇宙的最高范畴——道137

二 关于天人关系的理论137

三 形、神关系138

四 社会政治思想139

第五节 董仲舒及其哲学——儒学独尊141

一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142

二 董仲舒的人性论143

三 封建大一统的伦理思想144

四 三统说的历史观146

第六节 谶纬迷信与经学神学化146

一 谶纬流行及其时代背景147

二 经学的神学化148

第七节 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0

一 杨雄、桓谭的无神论思想150

二 古文经学与其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1

三 张衡、王符、仲长统对神学的批判152

第八节 王充对两汉文化的批判与总结154

一 王充哲学思想的产生154

二 “天”是物质的——对董仲舒宗教之天的批判155

三 “天人关系论”——对神学目的论的批判155

四 “天道自然论”——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156

五 “形神论”——对唯心论的鬼神论的批判157

六 《知实》与《实知》——对谶纬神学荒诞虚妄的批判157

七 关于“人性”和“天命”的学说158

八 宿命论的历史观159

九 王充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60

第五章 魏晋文化——玄学161

第一节 玄学文化与社会时代161

一 魏晋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61

二 “门阀世族”和“九品中正制”163

三 玄学文化的产生164

第二节 “贵无论”和“崇有论”——玄学文化的主旨164

一 玄学的第一阶段——贵无论165

二 玄学的第二阶段——崇有论167

三 玄学的第三阶段——无无论168

第三节 “名教”与“自然”——玄学文化的人生观169

一 名教出于自然169

二 越名教而任自然171

第四节 玄学化的佛学与范缜的反佛173

一 佛教的传入174

二 魏晋时期的佛学175

三 范缜的反佛理论176

第六章 隋唐文化——佛学178

第一节 隋唐社会和佛学文化178

一 隋唐的经济与政治178

二 儒、释、道竞存180

三 反佛(老)以重振儒风182

第二节 隋唐佛学的主要思想183

一 佛学的方法——止观183

二 宇宙生成论184

三 佛教的认识论185

第三节 韩愈、李翱的反佛倡儒思想187

一 韩愈及其《原道》、《原性》187

二 李翱的复性说189

三 扬儒以斥佛老190

第四节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思想191

一 柳、刘对“气一元论”的发展192

二 柳、刘的“天人关系”193

三 进步的社会历史观194

第七章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理学19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与文化196

一 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和政治196

二 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和文化198

第二节 “北宋五子”与朱熹199

一 北宋五子和南宋朱熹200

二 濂学及《太极图说》201

三 邵雍的象数学201

四 关学及其哲学思想202

第三节 程朱理学204

一 最高的哲学范畴——理204

二 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论205

三 “理一分殊”——一理和万理207

四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格物致知说208

五 程朱理学的人性论210

六 “天理”、“人欲”之辨211

七 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213

第四节 陆王心学214

一 最高哲学范畴——心214

二 朱陆之争——鹅湖之会215

三 “心学”的认识伦——致良知217

第五节 宋明理学批判218

一 陈亮对理学的批判218

二 罗钦顺对理学的批判219

三 王廷相对理学的批判219

四 李贽对理学的批判220

五 黄宗羲对理学的批判221

六 顾炎武对理学的批判222

七 王夫之对理学的批判222

第八章 中西文化的冲突227

第一节 “经世致用”——龚自珍和魏源的思想228

一 龚自珍的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229

二 魏源的批判时弊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230

三 龚自珍对传统文化的改铸231

第二节 砸孔子牌位的“太平天子”洪秀全233

一 洪秀全对传统文化的抨击234

二 上帝的救世蓝图——《天朝田亩制度》236

第三节 康有为既守旧又维新的思想237

一 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思想238

二 改良主义的哲学基础239

三 理想中的大同世界241

第四节 启蒙思想家——严复244

一 崇尚竞争,主张进化245

二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246

第五节 中西文化的融合——孙中山的哲学思想248

一 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二元论”249

二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250

三 中西参用的“三民主义”学说251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冲击253

第一节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253

第二节 易白沙、李大钊、吴虞对儒学的批评256

第三节 鲁迅、胡适对儒学的批评257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260

一 早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260

二 中年时期提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的方针261

三 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263

第五节 对冯友兰关于哲学遗产继承的批判265

一 冯友兰的生平和著述267

二 以中西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268

三 关于文化遗产继承的批判269

第十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274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275

一 传统文化的价值275

二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279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281

一 传统文化中的人与人生281

二 理想人生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283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当代自然和社会286

一 环境污染的威胁287

二 人与社会的矛盾288

三 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290

后记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