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 现实 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多维反思【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段方乐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975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77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293页
- 主题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史 现实 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多维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生1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逻辑原点2
一、思维方式革命的原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争论2
二、关于第六条和第七条的逻辑定位10
三、实践思维方式的哲学世界观的确立12
第二节 马克思的哲学跃迁与经济学研究的接合15
一、马克思的哲学运思16
二、经济学研究新视阈的开辟21
三、双重语境孕育新世界观25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哲学回溯 ——从经验唯物主义、社会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27
一、经验唯物主义方法27
二、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社会唯物主义”29
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产生31
第四节 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与唯物史观的创立36
一、不同本体论基础上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37
二、唯物史观的构建40
三、唯物史观所实现的思想革命42
四、实践基础上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44
第五节 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意蕴46
一、《资本论》方法的由来47
二、辩证法的“颠倒”所蕴涵的第一次哲学变革:唯心主义向一般唯物主义的转变48
三、辩证法的“颠倒”所蕴涵的第二次哲学变革:包括传统唯物主义在内的本体论哲学向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50
四、辩证法的“颠倒”所蕴涵的第三次哲学变革:历史的现实的辩证法促成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逻辑的“颠倒”,即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建构53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59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关系性规定60
一、马克思历史概念的产生60
二、马克思历史概念的关系性特质62
三、马克思历史概念的意义67
第二节 历史现象学:颠覆资本主义物化关系的逻辑69
一、何为历史现象学69
二、历史现象学的方法论特质74
三、历史现象学方法论的逻辑布展及其结论77
第三节《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革命逻辑的成熟81
一、历史辩证法的成熟82
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合理性和条件性84
三、《共产党宣言》革命纲领的反思86
第四节 恩格斯与历史唯物主义革命逻辑的演化 ——晚年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斗争 策略的修正89
一、问题的提出90
二、修正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原因91
三、恩格斯对我们的启示95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反思与批判98
一、杜林思想体系的构建暨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分法”的客观孕育98
二、恩格斯《反杜林论》对杜林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分法”的产生101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分法”的正式形成104
四、马克思主义“三分法”的消极影响106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变异111
第一节 异质中的发展:青年马克思与晚期马克思思想的逻辑关联112
一、异质而非断裂113
二、发展而非退化115
三、不同逻辑层级的逐次递进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根本特征117
第二节 卢卡奇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修正119
一、物化批判向对象化批判的泛化120
二、生产关系批判向生产力批判的延伸123
三、历史主体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僭越127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偏离130
第三节 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与“矛盾的多元决定”135
一、“无辜的阅读”和“有罪的阅读”的辨析到“症候阅读法”的提炼135
二、解读《资本论》“问题式”之归宿:结构因果观140
三、“矛盾的多元决定”的哲学分析144
四、关于“矛盾的多元决定”的主要论争与评价150
第四节 施密特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改造152
一、社会中介的自然——马克思自然概念逻辑的凸显153
二、社会与自然互为中介——双重逻辑的并存155
三、自然的乌托邦——“理论无意识”的最终颠覆157
第五节 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批判160
一、罗默剥削概念产生的机制161
二、罗默对剥削的历史形式的阐述168
三、罗默“一般剥削理论”的评析173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发展178
第一节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契合179
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契合180
二、“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契合181
三、“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契合184
第二节“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意蕴186
一、“三个代表”思想“求真”的思想前提186
二、“三个代表”思想“向善”的道德维度189
三、“三个代表”思想“趋美”的终极归宿191
四、“三个代表”与真善美的统一193
第三节 论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194
一、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首先表现为不断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195
二、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在加强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控制能力,维护文化安全197
三、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还表现为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竞争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19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0
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00
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6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211
四、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213
第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关照216
第一节 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217
一、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217
二、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222
三、经济危机的广泛影响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226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统筹城乡规划232
一、统筹城乡规划的必要性232
二、统筹城乡规划的可能性235
三、统筹城乡规划的现实性236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文化创新238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指导思想239
二、文化创新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240
三、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型242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人文素质的构建244
一、现代人文素质培育要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245
二、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是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基础环节247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设现代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249
四、培育国民的现代人文素质,是提升民族的文化力,改进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51
第五节 社会综合工程视阈下的青少年道德素质建设252
一、在家庭、学校、社会相互结合中搞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253
二、突出高校“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政治道德素质培养中的地位258
主要参考文献266
后记275
热门推荐
- 215796.html
- 3177934.html
- 762898.html
- 836938.html
- 3002036.html
- 3787243.html
- 1993749.html
- 3575850.html
- 3810781.html
- 9246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7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43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90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2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8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41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22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4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21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