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食品与消费品安全监管技术丛书 化妆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食品与消费品安全监管技术丛书 化妆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
  • 邹志飞主编;奚星林,林海丹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9794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化妆品-安全评价-世界;化妆品-安全性-检测-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食品与消费品安全监管技术丛书 化妆品安全评价及检测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化妆品的定义1

1.1.1 各国对化妆品的定义1

1.1.2 中国对化妆品的定义2

1.1.3 化妆品和药品的区别3

1.2 化妆品的必要条件与作用5

1.2.1 化妆品的特性5

1.2.2 化妆品的作用5

1.3 化妆品的分类6

1.3.1 按使用部位分类6

1.3.2 按使用目的分类7

1.3.3 按产品剂型分类7

1.3.4 按年龄、性别分类9

1.3.5 按生产过程结合产品特点分类10

1.3.6 中国的化妆品分类11

1.4 化妆品的发展历程11

1.4.1 天然的动植物油脂阶段11

1.4.2 合成化妆品阶段12

1.4.3 天然成分化妆品阶段13

1.4.4 仿生化妆品阶段13

1.5 国外化妆品发展趋势14

1.6 我国化妆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6

1.7 化妆品的发展趋势18

1.7.1 护肤化妆品将开始步入“否定之否定”螺旋圈的第三步18

1.7.2 以高级脂肪族为基材的“化学化妆品”将逐渐淡出市场18

1.7.3 仿生皮肤化妆品在最近一二十年必然引领护肤化妆品新潮流19

1.7.4 成膜化妆品将以仿生皮肤化妆品的姿态出现19

1.7.5 高分子量的多糖及蛋白质必然是护肤化妆品的最佳成膜材料20

第2章 皮肤生理结构、功能及老化21

2.1 皮肤的基本结构21

2.1.1 表皮22

2.1.2 真皮22

2.1.3 皮下组织23

2.1.4 附属器官23

2.2 皮肤的生理功能24

2.2.1 保护作用24

2.2.2 皮肤的调节作用25

2.2.3 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25

2.2.4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27

2.2.5 皮肤的感觉作用27

2.2.6 新陈代谢功能28

2.3 皮肤颜色与皮肤类型32

2.3.1 皮肤颜色32

2.3.2 皮肤类型35

2.4 皮肤的老化36

2.4.1 皮肤老化的因素36

2.4.2 皮肤老化的机制38

2.4.3 皮肤老化表现41

参考文献41

第3章 化妆品对人体皮肤健康的影响42

3.1 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因素42

3.1.1 重金属及砷污染及影响42

3.1.2 化妆品稳定剂45

3.1.3 有机溶剂45

3.1.4 香料46

3.1.5 激素46

3.1.6 抗生素47

3.1.7 化妆品中某些限用物质的毒性48

3.1.8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48

3.2 化妆品的微生物污染与危害48

3.2.1 化妆品中的微生物生长环境特征48

3.2.2 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来源、种类及卫生学意义49

3.3 使用化妆品的主要风险与危害52

3.3.1 局部刺激53

3.3.2 过敏53

3.3.3 感染性伤害53

3.3.4 全身性损害54

3.3.5 化妆品对环境的影响54

3.4 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55

3.4.1 化妆品引起的典型皮肤病55

3.4.2 几种常见化妆品的安全隐患58

3.4.3 我国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病的发病特点59

3.5 影响化妆品安全的因素60

3.5.1 化妆品中正常组分的化学特性、浓度和所含的溶剂60

3.5.2 化妆品中含的有毒化学物、杂质和微生物61

3.5.3 外部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61

3.5.4 皮肤的敏感性、过敏体质等个体因素62

3.5.5 正确使用与否与使用频率62

3.5.6 化妆品产品标签、说明书、广告和宣传的误导62

3.5.7 产品流通渠道方面63

3.6 中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63

3.6.1 化妆品皮肤病诊断63

3.6.2 不良反应监测网络64

参考文献64

第4章 化妆品的基本类型65

4.1 皮肤用化妆品65

4.1.1 洁肤类65

4.1.2 护肤类化妆品68

4.1.3 抗皱、抗衰老化妆品69

4.1.4 特殊作用的化妆品71

4.2 香水类化妆品73

4.2.1 主要成分及作用73

4.2.2 香水类型与香精用量73

4.3 美容化妆品73

4.3.1 香粉74

4.3.2 粉饼74

4.3.3 胭脂74

4.3.4 面膜74

4.3.5 唇膏76

4.3.6 指甲油76

4.4 毛发化妆品77

4.4.1 透明液体香波77

4.4.2 护发素77

4.4.3 二合一香波78

4.4.4 染发剂79

4.4.5 烫发剂80

4.5 口腔用品80

4.5.1 主要成分80

4.5.2 配方80

参考文献81

第5章 主要贸易国家化妆品法规82

5.1 欧盟化妆品法律法规82

5.1.1 概况82

5.1.2 注册/许可/通报90

5.1.3 标签90

5.1.4 包装限制/要求93

5.1.5 其他94

5.2 美国化妆品法律法规99

5.2.1 概况99

5.2.2 注册/许可/通报100

5.2.3 成分限制102

5.2.4 标签104

5.2.5 包装限制/要求107

5.2.6 其他108

5.3 加拿大化妆品法律法规110

5.3.1 概况110

5.3.2 注册/许可/通报112

5.3.3 成分限制113

5.3.4 标签115

5.3.5 包装限制/要求118

5.3.6 其他118

5.4 日本化妆品法律法规120

5.4.1 概况120

5.4.2 注册/通报122

5.4.3 成分限制123

5.4.4 标签124

5.4.5 包装限制/要求127

5.4.6 其他128

5.5 韩国化妆品法律法规129

5.5.1 概况129

5.5.2 注册/许可/通报130

5.5.3 成分限制131

5.5.4 标签131

5.5.5 包装限制/要求132

5.5.6 其他133

5.6 澳大利亚化妆品法律法规134

5.6.1 概况134

5.6.2 注册/通告138

5.6.3 成分限定138

5.6.4 标签141

5.6.5 包装限制/要求143

5.6.6 其他144

5.7 新西兰化妆品法律法规145

5.7.1 概况145

5.7.2 注册/许可/通报146

5.7.3 成分限制147

5.7.4 标签147

5.7.5 包装限制/要求149

5.7.6 其他149

参考文献150

第6章 中国化妆品法规标准151

6.1 管理机构与行业协会151

6.1.1 化妆品监管部门151

6.1.2 行业协会152

6.2 法律法规体系152

6.2.1 法规153

6.2.2 部门规章154

6.2.3 化妆品标准162

6.3 监管体系164

6.3.1 注册与许可管理164

6.3.2 检验监管166

6.4 标签169

6.4.1 一般化妆品标签通则169

6.4.2 其他化妆品标签标注171

6.5 化妆品监管体系特点172

6.5.1 化妆品定义繁多172

6.5.2 多部门多头监管172

6.5.3 化妆品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172

6.5.4 我国化妆品管理实行审批制173

6.5.5 在分段管理的基础上实施监督检查173

6.6 台湾地区化妆品法规174

6.6.1 台湾化妆品法规174

6.6.2 最近几年化妆品法规方面的变化176

参考文献180

第7章 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181

7.1 化妆品中常见的微生物181

7.2 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182

7.2.1 样品制备182

7.2.2 检测方法182

7.3 化妆品微生物检验中的注意事项186

7.3.1 培养基的配制186

7.3.2 灭菌对培养基的影响186

7.3.3 取样的重要性187

7.3.4 防腐剂对化妆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187

7.3.5 选择TTC法进行菌落计数187

7.3.6 增加空白对照188

7.3.7 提高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检出率188

7.3.8 霉菌次生菌对检验结果的影响188

7.4 化妆品微生物挑战试验188

7.4.1 评价防腐剂有效性的标准方法189

7.4.2 化妆品企业参考标准190

7.4.3 快速评定防腐剂有效性的方法191

7.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化妆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191

7.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191

7.5.2 焦磷酸测序技术192

参考文献194

第8章 化妆品毒理学试验技术和方法195

8.1 概述195

8.1.1 化妆品毒理学的主要特点195

8.1.2 化妆品在机体内的作用过程196

8.1.3 化妆品毒理学检验的主要方法197

8.1.4 化妆品毒理学检验项目的选择原则199

8.1.5 影响化妆品毒性作用的因素200

8.2 急性毒性试验201

8.2.1 急性毒性试验目的202

8.2.2 术语和定义202

8.2.3 染毒途径202

8.2.4 实验动物和环境203

8.2.5 受试物204

8.2.6 试验程序204

8.3 皮肤吸收/渗透试验208

8.3.1 皮肤吸收/渗透功能208

8.3.2 皮肤吸收试验方法208

8.4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209

8.4.1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体内试验方法210

8.4.2 皮肤刺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212

8.4.3 皮肤腐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215

8.5 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217

8.5.1 眼刺激性/腐蚀性体内试验方法217

8.5.2 眼刺激性试验体外试验方法218

8.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220

8.6.1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传统的体内试验方法221

8.6.2 3R原则下的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体内试验方法222

8.6.3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体外试验方法223

8.7 皮肤光毒性试验225

8.7.1 皮肤光毒性试验动物体内试验方法225

8.7.2 人体光斑贴试验226

8.7.3 体外替代试验226

8.8 亚急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228

8.8.1 概念试验目的228

8.8.2 亚急性和亚慢性试验设计229

8.9 遗传毒性试验233

8.9.1 概述233

8.9.2 遗传毒性损伤类型234

8.9.3 遗传毒性作用机制236

8.9.4 遗传毒性损伤的后果237

8.9.5 遗传毒性试验的检验方法238

8.10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联合试验242

8.10.1 原理242

8.10.2 实验设计和程序242

8.11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245

8.11.1 基本概念245

8.11.2 试验方法原则247

参考文献249

第9章 化妆品功效评估及技术250

9.1 防晒产品及防晒功效评价250

9.1.1 紫外线对人体的损伤250

9.1.2 防晒剂251

9.1.3 防晒剂主要检测方法251

9.1.4 防晒指数检测的体内方法253

9.2 保湿功效评价258

9.2.1 皮肤的生理结构及保湿作用258

9.2.2 天然保湿因子259

9.2.3 保湿类化妆品作用机制259

9.2.4 常用保湿剂259

9.2.5 保湿类化妆品功效评价260

9.2.6 保湿实例261

9.3 抗皱类化妆品262

9.3.1 皱纹形成的原因262

9.3.2 抗皱的作用途径263

9.3.3 抗皱类化妆品功效评价264

9.3.4 抗皱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265

9.3.5 抗皱实例265

9.4 美白类化妆品266

9.4.1 皮肤黑化和色斑形成的原理266

9.4.2 美白祛斑化妆品的作用原理及活性成分267

9.4.3 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评价269

9.4.4 美白祛斑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271

9.4.5 美白实例271

9.5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272

9.5.1 体臭产生机制272

9.5.2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的原理273

9.5.3 分类及剂型273

9.5.4 止汗类化妆品功效评价274

9.5.5 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275

9.5.6 止汗除臭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发展276

9.5.7 止汗实例277

9.5.8 除臭实例277

9.6 发用化妆品的功效评价278

9.6.1 头发静电的测定278

9.6.2 头发梳理性的测定279

9.6.3 头发柔软、顺滑性的测定279

9.6.4 头发飞发、毛燥的测定279

9.6.5 头发光泽的测定280

9.6.6 头发拉伸强度的测定280

9.6.7 头发水分含量的测定281

参考文献281

第10章 化妆品检测的前处理及检测技术282

10.1 化妆品检测的前处理282

10.1.1 提取283

10.1.2 纯化和分离288

10.2 化妆品的检测技术297

10.2.1 薄层色谱法297

10.2.2 分光光度法298

10.2.3 离子色谱法298

10.2.4 毛细管电泳299

10.2.5 极谱法300

10.2.6 高效液相色谱法300

10.2.7 气相色谱法300

10.2.8 离子迁移谱技术301

10.2.9 重金属检测方法301

参考文献302

第11章 各类化妆品的理化检测303

11.1 防晒剂303

11.1.1 概述303

11.1.2 防晒剂的种类304

11.1.3 我国防晒剂使用概况305

11.1.4 测定方法概述305

11.1.5 测定方法范例314

11.2 表面活性剂318

11.2.1 概述318

11.2.2 测定方法概述320

11.2.3 测定方法范例320

11.3 激素的检测323

11.3.1 概述323

11.3.2 测定方法概述326

11.3.3 测定方法范例328

11.4 防腐剂检测331

11.4.1 概述331

11.4.2 测定方法概述338

11.4.3 测定方法范例340

11.5 化妆品着色剂的检测352

11.5.1 概述352

11.5.2 测定方法概述353

11.5.3 测定方法范例356

11.6 化妆品其他禁用物质和限用物质的检测361

11.6.1 概述361

11.6.2 测定方法概述362

11.6.3 测定方法范例370

11.7 化妆品中特定功效成分的测定380

11.7.1 概述380

11.7.2 测定方法范例382

11.8 重金属检测393

11.8.1 概述393

11.8.2 测定方法概述394

11.8.3 测定方法范例402

参考文献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