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法学导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比较法学导论
  • 米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820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22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比较法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法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比较法学的基本认识1

第一节 比较法学的概念与实质1

一、“比较法”抑或“比较法学”?1

二、比较法学的实质3

三、比较法律与比较法学7

第二节 比较法学的目的与对象8

一、比较法学的目的8

二、比较法学的对象10

第三节 比较法学的范畴与功能12

一、比较法学的范畴12

二、比较法学的功能15

第四节 比较法学与其他法律学科26

一、比较法学与部门法学26

二、比较法学与国内法学27

三、比较法学与外国法学28

四、比较法学与公法、私法29

五、比较法学与法律史学31

六、比较法学与法哲学34

七、比较法学与法理学34

八、比较法学与法社会学35

第五节 比较法学的特点36

一、比较法学的世界个性36

二、比较法学的世界目的38

三、比较法学的世界胸怀39

四、比较法学的世界品位43

五、比较法学塑造的法学家人格44

第六节 比较法学的命运46

一、法的命运决定比较法学的命运46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着比较法学的命运48

三、人类社会的命运决定着比较法学的命运48

第七节 比较法学者的职责和使命49

一、比较法学者的社会职责49

二、比较法学者的历史使命50

三、比较法学的若干经验52

第二章 比较法的历史发展55

第一节 历史上的法律比较56

一、古代56

二、中世纪60

第二节 近现代法律比较与比较法学61

一、近现代法律比较立法61

二、近现代的比较法学思想64

第三节当代比较法学与共同法发展68

一、当代比较法学68

二、共同法及其基本认识72

三、共同法的历史发展73

四、共同法的人类理性基础76

五、共同法或普遍法的思想演进80

六、共同法或普遍法、世界法的发展83

七、比较法学与世界主义87

第三章 比较法学的方法论94

第一节 比较法学方法论的意义94

第二节 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95

一、宏观比较96

二、微观比较97

三、相关理论97

第三节 功能比较和概念比较100

一、功能比较100

二、概念比较107

三、功能比较和概念比较的关系110

第四节 文化比较与还原比较113

一、文化比较113

二、还原比较119

第五节 其他比较方法及其局限121

一、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121

二、动态比较和静态比较122

三、其他方法126

第六节 比较法学的操作过程128

一、比较项的确定及其必要认识128

二、比较项在体系上的确认129

三、比较项在性质和功能上的比较分析130

四、比较体系的确立131

五、比较判断的批判性评价133

六、解决的办法或构想的提出134

第七节 法学方法论在中国135

一、法律继受历史情境中的法学方法论135

二、法学方法论的缺失及其影响136

三、法学方法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138

四、法学方法论在中国长久缺失的原因139

第四章 当代世界法律体系145

第一节 法系及其划分标准145

一、法系及其相关概念146

二、既有法系划分的方法与类型153

三、当代世界法律体系的既有划分159

第二节 既有法系划分中存在的问题160

一、法系划分标准的相对性问题160

二、“社会主义法系”的问题163

第三节 世界法律体系的重新思考167

一、世界法律体系问题的认识基础167

二、世界法律体系划分应采取的标准169

第五章 大陆法系175

第一节 大陆法系的概念与分布范围175

一、大陆法系的概念175

二、大陆法系的分布176

第二节 大陆法系的起源与历史发展177

一、大陆法系的渊源及其起点178

二、大陆法系的形成183

三、大陆法系的确立204

四、大陆法系的巩固与发展205

第三节 大陆法系的基本特征205

一、发源于罗马法,与罗马法有直接或间接的历史文化渊源206

二、以法典法为主要法律渊源207

三、以民法为其法律体系的核心208

四、法律的进步倚重于法学208

第四节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典编纂210

一、民族国家法典编纂的历史背景210

二、法典编纂运动211

三、法国法典编纂及其特点214

四、《德国民法典》编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224

第五节 大陆法系发展中的若干问题239

一、法典法与制定法的关系239

二、法典法与判例法的关系240

三、法典编纂的基本特征241

第六章 普通法系243

第一节 普通法系的概念与分布范围243

一、普通法系的概念243

二、普通法系内部法律秩序的构成245

三、普通法系的分布249

第二节 普通法系的起源与历史发展253

一、普通法系的起源253

二、普通法系的形成与发展257

第三节 普通法的法律形式260

一、普通法260

二、案例与先例263

三、衡平法265

四、判例法与制定法的关系268

第四节 普通法系的特征271

一、起源于英国习惯法271

二、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271

三、没有基本的法律分类和明确体系272

四、法律的进步倚重于法官272

五、注重经验和实际应用273

六、奉行“诉讼中心主义”274

第七章 未来世界法律体系277

第一节 未来世界法律体系277

一、未来世界法律体系的认识基础277

二、未来世界法律体系格局279

第二节 融合法律体系280

一、融合法系280

二、融合法系和混合法系280

三、融合法系的世界观基础283

四、融合法系的构想与现实291

五、融合法系的分布292

第八章 当代中国法制与世界法律体系293

第一节 近现代中国法制之进入世界法律体系293

一、清末传统法律改制的社会背景293

二、清末传统法律改制的社会和思想背景295

三、清末中国传统法律改制的进程299

四、清末中国传统法律改制的特点300

五、清末民初法律改制的继续与发展301

第二节 近现代中国法制与比较法学302

一、近现代中国法制的生成以比较法律为起点303

二、通过法律比较实现立法改制304

第三节 近现代中国比较法学之开端308

一、从比较法律到比较法学308

二、比较法学的萌芽与兴起309

第四节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比较法学312

一、改革开放前的比较法学312

二、改革开放后的比较法学313

三、比较法学与现今中国法制发展316

四、比较法学的反思与发展320

第五节 当代中国法制格局及其发展演变322

一、当代中国大陆的法律制度322

二、台湾地区的法律制度323

三、香港地区的法律制度326

四、澳门地区的法律制度327

第六节 现今中国四地法制的共同与不同328

一、现今中国四地法制的共同之处329

二、现今中国四地法制的不同之处332

三、港、澳、台三地殖民与后殖民时代法律的关系问题336

第七节 中国法制发展取向及其法系归属339

一、关于中华法系的认识与理解339

二、关于“中国特色”意识的理解与批判344

第八节 关于制定法与案例法取向之争346

一、判例与“先例判决”348

二、“先例判决”与案例指导349

三、未来中国法制的法系归属351

第九章 法律文化的交往与融合353

第一节 法律文化交往353

一、法律文化交往的必然353

二、法律文化交往的主体意识356

第二节 法律文化交往的形态360

一、法律借鉴360

二、法律继受362

三、法律移植368

四、法律整合375

五、法律融合377

第三节 法律文化交往形态的选择及其观念基础381

一、法律文化主体意识382

二、法律文化本土观念和地方性知识问题383

三、法律文化优越意识383

四、法律全球化和普遍性知识问题384

五、法律文化主体意识对于当代中国法学的特殊意义388

第四节 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交往389

一、语言与人类的存在389

二、法律语言的一般解读391

三、法律语言的开放性392

四、法律语言与法律利益393

第五节 法律翻译的文化间隙395

一、文化间隙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395

二、法律翻译的若干问题396

第六节 法律翻译对于东方国家的意义402

一、日本明治维新法律改制进程中的法律翻译403

二、清末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中的法律翻译404

三、中国改革开放后法制重建进程中的法律翻译407

参考文献409

后记4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