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 第8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学 第8版
  • 高鹏翔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388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11MB
  • 文件页数:432页
  • 主题词:中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 第8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历史沿革1

一、中医学的起源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4

三、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10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1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5

一、整体观念15

二、恒动观念17

三、辨证论治17

第三节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18

一、司外揣内19

二、援物比类19

三、心法和顿悟20

四、试探和反证20

第四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21

一、中医学与西医学基本属性及特征的比较21

二、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及互补22

第五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23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23

二、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24

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24

四、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24

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4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6

第一节 元气论27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27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29

第二节 阴阳学说2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30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3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4

第三节 五行学说38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38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3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2

第三章 藏象学说45

第一节 概述4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45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45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46

第二节 脏腑47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47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59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62

四、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63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67

一、精67

二、气68

三、血71

四、津液72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73

第四节 体质75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75

二、体质的形成因素75

三、体质的分类76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76

第四章 病因病机79

第一节 病因79

一、外感致病因素79

二、内伤致病因素83

三、其他致病因素86

第二节 病机87

一、正邪相争88

二、阴阳失调89

三、气机失常90

第五章 诊法述要92

第一节 望诊92

一、全身望诊92

二、局部望诊94

三、望排出物96

四、望小儿指纹96

五、望舌97

第二节 闻诊100

一、听声音100

二、嗅气味101

第三节 问诊101

一、问寒热101

二、问汗102

三、问疼痛102

四、问饮食口味103

五、问睡眠103

六、问二便103

七、问小儿及妇女104

第四节 切诊104

一、脉诊104

二、按诊108

第六章 辨证110

第一节 八纲辨证110

一、表里辨证110

二、寒热辨证111

三、虚实辨证113

四、阴阳辨证114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15

第二节 脏腑辨证11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5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7

三、脾与胃病辨证120

四、肝与胆病辨证12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4

六、脏腑兼病辨证126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128

一、卫分证129

二、气分证129

三、营分证129

四、血分证130

第四节 六经辨证131

一、太阳病证131

二、阳明病证132

三、少阳病证132

四、太阴病证132

五、少阴病证133

六、厥阴病证133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135

第一节 防治原则135

一、养生与预防135

二、治病求本137

三、调整阴阳138

四、扶正与祛邪139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39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39

第二节 治法140

一、汗法140

二、吐法141

三、下法141

四、和法142

五、温法142

六、清法143

七、补法143

八、消法143

下篇145

第一章 中药145

第一节 中药概述145

一、中药的炮制145

二、中药的性能146

三、中药的用法148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151

一、解表药151

(一)辛温解表药151

麻黄、桂枝152

(二)辛凉解表药152

柴胡、葛根153

二、祛风湿药155

独活、秦艽155

三、祛湿药157

(一)化湿燥湿药157

藿香、苍术157

(二)利水渗湿药158

茯苓、猪苓158

(三)清热利湿药158

茵陈、木通158

四、清热药160

(一)清热泻火药160

石膏、知母161

(二)清热解毒药161

金银花、连翘、161

(三)清热凉血药162

生地黄、牡丹皮162

(四)清热燥湿药162

黄芩、黄连、黄柏163

(五)清热解暑药164

荷叶、青蒿164

(六)清热明目药164

决明子、谷精草165

(七)清虚热药165

银柴胡、地骨皮165

五、消导药168

山楂、鸡内金168

六、催吐药169

瓜蒂169

七、泻下药170

(一)攻下药170

大黄、芒硝170

(二)润下药170

火麻仁、郁李仁171

(三)逐水药171

大戟171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172

(一)清化热痰药172

前胡、贝母173

(二)温化寒痰药173

半夏、天南星174

(三)止咳平喘药174

杏仁、款冬花174

九、温里药176

附子、干姜176

十、理气药177

陈皮、枳实177

十一、理血药178

(一)活血药178

川芎、丹参179

(二)止血药179

仙鹤草、白及179

十二、补益药182

(一)补气药182

人参、黄芪183

(二)补血药183

熟地黄、当归184

(三)补阴药184

沙参、麦冬184

(四)补阳药185

鹿茸、杜仲185

十三、固涩药189

(一)收敛止汗药189

麻黄根、五味子189

(二)涩肠止泻药190

肉豆蔻、乌梅190

(三)涩精缩尿药190

山茱萸、桑螵蛸191

(四)固崩止带药191

海螵蛸191

十四、平肝息风药192

天麻、钩藤192

十五、安神药194

朱砂、龙骨194

十六、开窍药195

麝香、苏合香196

十七、驱虫药196

使君子、雷丸197

十八、抗肿瘤药197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198

十九、外用药198

硫黄、雄黄199

第二章 方剂201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201

一、方剂与治法201

二、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201

三、方剂的剂型202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203

一、解表剂204

麻黄汤、银翘散204

二、祛风剂205

(一)疏散外风206

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206

(二)平息内风207

镇肝熄风汤207

三、祛湿剂208

藿香正气散、五苓散208

四、清热剂209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210

五、和解剂211

小柴胡汤、逍遥散212

六、消导剂213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214

七、催吐剂214

瓜蒂散214

八、泻下剂215

大承气汤、温脾汤216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216

二陈汤、定喘汤217

十、温里剂218

理中丸、四逆汤219

十一、理气剂219

越鞠丸、旋覆代赭汤220

十二、理血剂221

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221

十三、补益剂222

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223

十四、固涩剂224

玉屏风散、四神丸225

十五、安神剂226

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226

十六、开窍剂227

安宫牛黄丸227

十七、驱虫剂228

乌梅丸228

十八、外用剂229

金黄散229

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231

第一节 经络学说231

一、经络的概念23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31

三、经络的分布233

四、经络的作用235

第二节 腧穴236

一、腧穴的概念236

二、腧穴的分类236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236

四、特定穴的意义237

五、腧穴的定位法238

第三节 十四经脉240

一、手太阴肺经240

二、手阳明大肠经242

三、足阳明胃经243

四、足太阴脾经246

五、手少阴心经247

六、手太阳小肠经248

七、足太阳膀胱经250

八、足少阴肾经252

九、手厥阴心包经253

十、手少阳三焦经255

十一、足少阳胆经257

十二、足厥阴肝经259

十三、督脉259

十四、任脉261

第四节 经外奇穴263

一、头颈部263

二、胸背部264

三、上肢部265

四、下肢部265

第五节 针灸法265

一、针法266

二、灸法270

第六节 针灸治疗272

一、概述272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272

三、针灸的选穴与配穴273

四、针灸异常情况及处理273

第七节 其他疗法276

一、耳针疗法276

二、推拿疗法282

三、拔罐疗法297

第四章 内科常见病证299

第一节 感冒299

第二节 内伤发热301

第三节 咳嗽303

第四节 喘证305

第五节 血证308

第六节 心悸314

第七节 胸痹315

第八节 不寐318

第九节 郁证319

第十节 胃痛321

第十一节 便秘323

第十二节 黄疸325

第十三节 胁痛327

第十四节 臌胀329

第十五节 泄泻332

第十六节 头痛334

第十七节 眩晕337

第十八节 中风338

第十九节 水肿341

第二十节 腰痛344

第二十一节 消渴345

第二十二节 痹证348

第二十三节 遗精351

第二十四节 淋证353

第二十五节 癫狂356

第二十六节 痿证358

第五章 其他常见病证362

第一节 月经不调362

第二节 闭经367

第三节 痛经368

第四节 崩漏370

第五节 带下病372

一、带下过多372

二、带下过少374

第六节 妊娠恶阻375

第七节 恶露不尽376

第八节 缺乳378

第九节 疳积378

第十节 痈379

第十一节 湿疮381

第十二节 瘾疹382

第六章 肿瘤384

第一节 肿瘤的病因病机385

一、正气不足385

二、外感六淫385

三、内伤七情385

四、饮食劳倦385

五、外来邪毒385

第二节 肿瘤的治疗原则385

一、扶正386

二、祛邪387

第三节 治疗肿瘤的常用中草药、调护及治法的进展388

一、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388

二、饮食治疗388

三、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特殊症状和并发症389

四、中药治疗肿瘤多种给药途径进展390

五、防治肿瘤恶变、复发、转移、耐药的进展390

参考文献392

方剂汇编394

名词术语索引4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