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地质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地质学
  • 徐恒力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6153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环境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3

三、环境地质学的学科定位8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10

第一章 环境与地质环境10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10

一、广义的环境概念10

二、环境科学中的环境概念11

第二节 地质环境的概念11

一、地质环境的定义11

二、地质环境的实体系统12

第三节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14

一、地质环境以系统的方式存在14

二、地质环境是开放系统15

三、地质环境是有层次的15

四、地质环境是不断演化的16

五、地质环境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17

第四节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18

一、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18

二、地质环境系统的结构18

第二章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21

第一节 关于系统演化的若干基本概念21

一、演化与变化21

二、宏观与微观21

三、稳定与平衡21

四、输入、响应、输出22

五、涨落23

第二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25

一、输入与响应的关系25

二、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27

第三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29

一、地质环境系统的自组织29

二、地质环境系统如何从稳定走向失稳29

第四节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30

一、稳定阶段30

二、失稳阶段31

三、稳定态重建阶段34

第三章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36

第一节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36

一、地质环境问题的定义36

二、从地质属性的角度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36

第二节 地质灾害的概念37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37

二、区分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的必要性38

第三节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39

一、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方案39

二、分类方案的说明40

第四节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40

一、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41

二、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41

三、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41

第五节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43

一、概述43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两个基本途径43

第六节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44

一、新构造运动活跃44

二、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45

三、特殊的气候条件46

四、人口过多、资源不足46

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48

第一章 地震48

第一节 地震的概念48

一、地震和地震波48

二、地震的要素48

第二节 我国地震的分布、危害及特点49

一、我国地震带的分布49

二、地震的危害50

三、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52

第三节 地震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原因54

一、地震形成的机理54

二、地震发生的原因56

第四节 地震震级、烈度及地震效应58

一、地震震级58

二、地震烈度59

三、地震效应63

第五节 地震的活动特点与地震防范65

一、地震活动的特点65

二、地震的预报66

三、地震灾害的防范66

第二章 崩塌69

第一节 崩塌的概念与分类69

一、崩塌的概念69

二、崩塌的分类69

第二节 我国崩塌的现状与危害71

一、我国崩塌分布现状71

二、崩塌的主要危害71

第三节 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74

一、崩塌的形成条件74

二、崩塌的形成机理75

第四节 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80

一、地质历史分析法80

二、数理分析法81

第五节 崩塌的防治83

一、防治原则83

二、崩塌灾害防治的一般措施84

第三章 滑坡88

第一节 滑坡概述88

一、滑坡的定义88

二、滑坡的形态88

第二节 滑坡各形态要素的特征及滑坡的分类91

一、滑坡各形态要素的发育特征91

二、滑坡的分类92

第三节 我国滑坡灾害的概况94

第四节 滑坡的成因机理96

一、斜坡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96

二、滑坡的力学成因97

三、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97

四、滑坡体运动的几个阶段99

第五节 滑坡稳定性分析100

一、滑坡稳定性评价100

二、滑坡的预报102

第六节 滑坡的防治103

一、防治原则103

二、防治措施104

第四章 泥石流108

第一节 泥石流的定义及分类108

一、泥石流的定义108

二、泥石流的分类108

第二节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111

一、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111

二、泥石流的危害113

第三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15

一、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115

二、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118

第四节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119

一、泥石流的空间预测119

二、泥石流的时间预报120

三、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确定121

第五节 泥石流的成灾机理及其防治措施122

一、泥石流的成灾机理122

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123

第五章 地面塌陷126

第一节 地面塌陷的概述126

第二节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126

一、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126

二、地面塌陷的危害129

第三节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130

一、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130

二、地面塌陷发生的机理133

第四节 地面塌陷的防治135

一、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135

二、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防治135

第六章 地面沉降137

第一节 地面沉降概述137

一、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面沉降137

二、地面加载引起的地面沉降137

三、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137

第二节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及危害138

一、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138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140

第三节 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141

一、饱水多孔介质含水层的失水压密原理141

二、开采条件下油、气储层压密固结原理143

第四节 不同类型岩土失水压密特点143

一、砂砾质含水层失水压密特点143

二、黏性土的失水压密特点144

第五节 地面沉降的时空特征146

一、地面沉降的变形形式146

二、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地面形变的作用147

第六节 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148

一、地面沉降的监测149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150

第七章 海水入侵152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152

一、海水入侵的定义152

二、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152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153

第三节 海水入侵的原因154

一、海平面上升154

二、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155

三、其他原因155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理155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155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157

三、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158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防治159

一、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159

二、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改变161

第八章 地下水污染163

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的概念163

第二节 我国地下水污染的发展现状164

一、污染现象普遍166

二、污染程度发展较快166

三、污染组分复杂166

四、污染原因多样化167

五、污染造成的后果严重167

第三节 地下水的污染物及污染源168

一、污染物的种类168

二、污染源的种类169

三、污染源的分布状态170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途径170

一、地下水污染的特点170

二、地下水污染途径171

第五节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173

一、污染物迁移中的物理、化学、生物效应173

二、地下水动力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175

第六节 地下水污染的预测179

一、污染物锋面推进距离的判断179

二、污染物对水源地影响的预测182

第七节 地下水污染防治186

一、概述186

二、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187

三、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技术措施191

第九章 水土流失192

第一节 水土流失的概念192

一、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区别192

二、水土流失是坡地系统失稳的过程192

第二节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93

一、分布广泛193

二、危害严重197

第三节 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200

一、产流过程200

二、侵蚀过程200

三、搬运过程203

第四节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204

一、外界作用204

二、内部结构206

第五节 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208

一、水土流失的ETA及其层次结构209

二、水土流失的空间尺度效应210

第六节 水土流失的防治212

一、农业技术措施212

二、生态措施213

三、工程措施214

第十章 土壤盐渍化215

第一节 土壤盐渍化的概念215

第二节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215

一、发展速度快215

二、分布区域广216

三、危害严重220

第三节 土壤盐渍化的机理221

一、形成条件221

二、包气带与外部环境间的盐分交换224

三、盐渍土形成的基本模式225

第四节 土壤盐渍化的分级227

一、土壤盐渍化的分级依据227

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分级标准228

三、盐化土与碱化土229

第五节 土壤盐渍化的防治230

一、减少土壤盐分的输入230

二、增强土壤盐分的排出230

三、改善包气带岩性结构231

四、其他措施231

第十一章 荒漠化232

第一节 荒漠与荒漠化的概念232

一、荒漠的概念232

二、荒漠化232

第二节 荒漠化的成因与类型233

一、荒漠化的成因233

二、荒漠化的类型235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的发展现状237

一、分布范围广泛237

二、发展速度快239

三、危害严重239

第四节 荒漠化形成的地质学机理241

一、风力作用的动力学过程241

二、风力侵蚀的影响因素243

第五节 风蚀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46

一、防治风蚀荒漠化的基本原则246

二、风蚀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246

第十二章 湿地退化250

第一节 湿地与湿地退化的概念250

一、湿地的概念250

二、湿地的分类251

三、湿地退化的概念251

第二节 我国湿地退化的现状254

一、湿地面积急剧减少254

二、湿地生物量降低255

三、湿地水量减少255

四、湿地水质恶化255

五、湿地土壤污染严重256

第三节 湿地退化的原因256

一、导致湿地退化的自然原因256

二、导致湿地退化的人为原因258

第四节 湿地退化的地质学机理259

一、河流、湖泊的沼泽化259

二、海滨沼泽化261

三、沼泽的陆地化261

第五节 湿地的保护261

一、湿地保护的基本指导思想262

二、湿地保护的措施262

主要参考文献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