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代诗文的演变【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明代诗文的演变
  • 陈书录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7534328330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68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6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明代诗文的演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论1

一、突破的关键——开拓诗文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思考的新路2

二、探究的核心——把握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演变的内在规律12

轨迹篇35

第一章 “草昧之际崇儒绅”——明初各派汇合成崇儒复雅的主流35

第一节 杨维桢——明代诗文逻辑发展的起点36

第二节 高启——“一变元风,首开大雅”的前奏曲44

第三节 宋濂、方孝孺——“文道合一”的协奏曲60

第四节 刘基——“风雅”的变奏曲81

第五节 明初各派——“各抒心得”、彼唱此和的合奏曲96

第二章 儒雅品位的沉降与审美意识的回升——从台阁体到茶陵派、吴中派演变的轨迹113

第一节 雍容气象掩盖着“天趣之真”——台阁体儒雅品位的沉降114

第二节 力去“陈俗”,追求“浑雅”——李东阳的审美追求与庙堂文化的钳制132

第三节 尊崇气节,致力于儒雅文学的复壮——由茶陵派向前七子过渡的杨一清152

第四节 缘情尚趣,追求自适与狂放——由杨维桢向李贽、袁宏道等过渡的吴中派166

第三章 “复臻古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前七子在“格”与“情”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185

第一节 “陈庄体”与茶陵派的负效应——前七子“宗汉崇唐”心态膨胀的诱因186

第二节 李梦阳违背“宗汉崇唐”初衷的“祖格本法”199

第三节 李梦阳、康海的“情之自鸣”与“无意插柳”的“复臻古雅”209

第四节 “追盛唐之雅丽”——何景明在“雅”本质论与方法论上的初探226

第五节 “因情立格”——徐祯卿、王廷相在格调与情感上的和谐241

第四章 “言适与道称”和“直据胸臆”的合一——唐宋派在转向“王学”中标举“法出乎自然”的审美标准259

第一节 阳明心学的渗透与审美心态的转换——唐宋派在理论批评上独树一帜260

第二节 雅文学向理性化和生活化发展——唐宋派诗文创作的独特风貌278

第五章 “变俗为雅”与“宗汉崇唐”的文化心态——后七子在“雅”与“俗”之间艰难的审美探究297

第一节 “视古修辞,宁失诸理”——李攀龙理论上的“盲点”和创作上的误区298

第二节 “顿悟能为诗,三昧超徐庾”——谢榛理论上的“超悟”与创作上的异步313

第三节 “捃拾宜博”和“多历情变”——王世贞在理论借鉴中的“调剂”和创作体验中的变异327

第四节 “闳襟宇而发其才情”——吴国伦在“雅”文化的夹缝中培育“俗”美学的新苗349

第六章 俗文化与启蒙思潮的相互渗透——公安派及其先驱俗美学的新变363

第一节 复古派的刺激与师心者的传感——公安派文学解放思潮崛起的动因364

第二节 “独抒性灵”与“宁今宁俗”——公安派新变高峰期的追求382

第三节 情真趣灵与浑融蕴藉——公安派自我修正期的追求401

第七章 性灵说的深化与俗美学的雅化——竟陵派师心“求灵”与师古“求厚”的结合419

第一节 “严冷”的文化个性和“独响”的艺术追求——钟、谭在文化心态与审美心态矛盾中形成的理论批评420

第二节 心灵苦闷的象征和尚今尚俗的潜流——钟、谭反映内心矛盾与现实矛盾的诗文创作438

第八章 写实尚真,忧时托志——明末师古复雅与师心尚俗两大思潮的融合457

第一节 充实与古雅融合的审美追求——陈子龙等人“忧时托志”的诗歌458

第二节 自娱与忧时情绪的双重表现——张岱等人“以坚实为空灵”的小品文475

特征篇493

第九章 理性的衰减与格调、情感的偏胜493

第一节 格调表层的剧烈膨胀493

第二节 情感结构的深层突进503

第十章 群体的自守与群体的自省515

第一节 “古今真文人”的标志之一——“何处不自信,亦何尝不自悔”515

第二节 群体自守中的二极背反,群体自省中的两线相交524

第十一章 意象的批评与意象的创造533

第一节 长足进展的意象理论533

第二节 蔚成风气的意象批评543

第三节 各显其能的意象创造549

第十二章 审美观照中的超悟与审美创造中的禅趣559

第一节 “自信诗家半入禅”——审美意识的超越559

第二节 “空界多诗景”——禅趣对创作的渗透568

动因篇577

第十三章 民族文化心态的复归与重塑577

第一节 民族意识与儒雅思潮的交相迭起577

第二节 民族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相互推动587

第十四章 哲学上实践意识的强化与渗透599

第一节 知行观的变异与发展599

第二节 知行并进与创作、批评的相互推动604

第三节 知行并进与创作、批评的相互牵制615

第十五章 朝廷的政策导向与文士的价值取向621

第一节 文字狱——明代诗文迭遭摧残的一个原因621

第二节 八股取士的负效应——明代诗文迭遭摧残的又一个原因626

第三节 八股文的“变态”——明代诗文不断演变的一个动因629

第四节 相反相成的效果与不期而遇的正效应635

第十六章 区域文化与诗文主流的嬗变641

第一节 “金华人多业儒”与“文道合一”的思潮641

第二节 “朝士半江西”与台阁体的独尊648

第三节 苏州、徽州等地商潮与诗文革新思潮652

结束语657

一、中国古代诗文“逻辑推演”中的重要一环658

二、审美追求的韧性与文化人格的缺陷666

三、初步探究中的深远思索670

主要征引书目673

后记6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