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
  • 童知秋主编 著
  • 出版社: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 ISBN:780723500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养生文化大百科 5 中医文化与养生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独树一帜的中医文化1

一、中医药的起源3

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3

“圣人”与医药起源4

医药起源与巫的关系5

医药起源与仿生学6

二、《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6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7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8

三、古代名医荟萃9

东汉之前的中医名家10

两晋至五代的中医名家12

宋元时期的中医名家15

明清时期的中医名家17

四、医苑百科20

“儒医”的由来20

阴阳鱼——中国古代中医药的志徽20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21

“悬线诊脉”的传说21

简释“医”字21

我国古代十大医学之祖21

我国古代的女医学家23

我国第一位提倡晚婚的医学家25

我国古代医生的称谓25

大夫·医生26

医生为何称郎中26

形形色色的医生“外号”27

我国古代名医别称28

有趣的中医别名28

古代医家美称29

葫芦——中医行医的招牌30

简释“悬壶”31

太医起于汉代31

我国御医点滴32

我国历史上的走方医32

“铃医”与“卖嘴郎中”33

中医切脉趣闻33

我国古代名医纪念地34

中医与“三”35

中医中的十个数字35

我国的医药之最36

我国妇科之最37

中医古籍的“世界第一”38

我国古代医院38

我国古代医院的分类39

清代的御医与御药房39

“倒药渣”的由来40

端午熏药渣的由来40

“偷药锅”和“借药锅”的风俗41

称“药锅”为“急销”的由来41

中药称为“本草”的由来41

我国最早的病历41

中药的起源42

中药一词的由来43

我国最早的药匠43

中药龙骨与甲骨文44

我国官办药店的由来45

中药店称“堂”的由来46

中药店门前桂葫芦的由来46

鹿血药用史话46

中草药的命名47

中药取名趣味多48

似是而非的中药名49

与十二生肖有关的中药50

中成药命名拾趣51

几种中药方名的来历51

被迫“改名换姓”的中药52

中药材之乡53

中药之最54

中药的“仁”55

我国名花及其药用56

话“马”药57

话“猴药”57

话“鸡”药58

话“狗”药59

话“猪”药60

新中国邮票中的中药材61

中药缘何称“本草”61

《本草》小史62

《本草纲目》的由来63

民间秘方的由来63

阿是穴的由来64

汤药诞生记64

虎撑的传说65

古代毒药指的是啥66

仵作与古代的法医66

五、中草药的传说68

补气之王——人参68

活血止血妙药——三七69

药食两用的山药70

养五脏之气的五味子72

有国老之称的甘草73

擅长补血益智的龙眼74

奇妙的冬虫夏草75

产自北美的西洋参75

妇科圣药——当归76

延年益寿——何首乌77

止疼良药——延胡索79

清热明目的佳品——千里光80

神草仙药话灵芝80

补血良药——阿胶81

益寿良药——枸杞82

妇科良药——益母草84

擅补中气的黄芪84

安神宁心——丹参85

治疗头痛的良药——川芎87

补肾祛风除湿的良药——五加皮88

道家仙药——黄精88

补益肝肾的良药——杜仲89

治腰良药——菟丝子90

安神补心的柏子仁91

中药第一香——麝香92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93

呕家圣药——生姜95

六、名人与中医药97

扁鹊的神奇医术97

扁鹊巧答魏文王97

张仲景埋名拜师98

张仲景预诊决生死99

张仲景食疗治冻耳100

张仲景察脉破疑案101

神医华佗101

华佗拜师102

华佗刮骨疗毒救关羽103

华佗发明“五禽戏”104

华佗与茵陈105

四大亳药的传说106

华佗妙法解疑症107

华佗听音辨疾107

华佗妙方“医”贪官108

蜀汉姜维寄药明志109

药王孙思邈109

孙思邈养生有术110

孙思邈以嚏治病111

卢照邻问医112

白头翁的传说112

何首乌与长寿县113

天际大师的妙方113

白居易与中医药114

白居易与荔枝核114

刘禹锡汇编《传信方》115

刘禹锡写《鉴药》116

苏辙茯苓祛百病117

苏东坡与中药材117

苏东坡杏林留美名120

苏东坡养生有道121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文医缘121

观画亦可起沉疴122

一味黄土救太子123

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的故事123

魏徵与梨膏糖124

蒲虔贯与药枕124

陆游吟诗治病125

陆游钟爱菊花枕125

朱丹溪妙法疗心疾126

施耐庵巧对医心病127

唐伯虎题诗治尿闭128

李时珍晒“书”128

李时珍心法疗心病129

李时珍治泄泻有奇方129

李时珍猜谜识中药130

李时珍巧取“仙果”解谜团130

李时珍细辨白花蛇131

李时珍以药祝寿132

李时珍巧施“白虎汤”133

李中梓巧用反治法133

杨继洲针灸解腿痛134

李在躬巧开药方135

戴思恭辨字绝讹传135

蒲松龄也曾著医书136

蒲松龄医诗戏儒生136

蒲松龄养生有道137

叶天士虚怀若谷138

叶天士妙方治贫病139

叶天士佛珠脱鱼钩139

叶天士不耻下问139

曹雪芹巧治眼疾140

毛泽东请中医治病141

七、文学艺术中的中医药知识143

《诗经》中的医药知识143

《红楼梦》中的“医药”144

《西游记》里药飘香145

诗苑奇葩——药名诗146

明代老中医的“药名四季诗”149

名医巧赋谐趣诗150

药名诗成就《牡丹亭》150

奇趣药剧——《草木传》151

李时珍妙对药名联151

药联展才华152

一副药联选中俩人153

文官武将巧对药联153

王维巧对获佳偶153

徐长卿妙对结良缘154

药名入联妙趣生155

古今药铺对联156

称颂医德的名联157

药联讽权贵159

刘中医药联戏昏官159

纪晓岚妙联讽庸医160

汇集药名写情书161

妙趣横生的药名家书161

中药谚语162

中药名联集锦163

第二章 中医养生概论165

一、什么是中医养生学167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167

中医养生学的前景展望168

二、中医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168

远古时期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168

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初步发展168

汉唐时期中医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169

宋元时期中医养生学的新进展169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广泛发展170

近代中医养生学的缓慢发展170

现代中医养生学的蓬勃发展170

三、中医养生学说170

有关生命的认识171

人的自然寿命172

有关衰老的认识173

养生与自然的关系174

形与神的关系175

养护正气即是养生176

动静协调是养生的关键177

四、中医养生要点指南178

养生要有正确的观念179

养生的生理基础180

养生就是养精气神181

养生贵在坚持182

第三章 中西医养生理念的区别183

一、中西医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区别185

健康人的六大生理现象185

人体健康的三个阶段186

二、中医与西医的养生思想区别187

西医养护健康的主要思想187

中医养护健康的主要思想188

三、中医与西医的养生调控手段的区别190

对健康诊断的区别190

对疾病预防的区别190

对疾病的调控和康复的原理的区别191

对疾病的调控和康复的方法的区别191

第四章 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195

一、阴阳变化与人体健康197

阴阳的收藏198

阴阳的生长199

二、五脏关系论证200

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06

在养生保健上、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207

五脏与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208

脏腑的五行相应图解析208

饮食方面的五行归属与养生解析208

三、关于经络211

四、河图与洛书的“数”与中医的养生原则和治疗方法215

五、病因学说219

第五章 中医诊疗方法227

一、中医诊法概述229

什么是望诊及内容229

什么是闻诊及内容230

什么是问诊及内容232

什么是切诊及内容233

什么是八纲辨证及内容235

还有哪些辨证方法237

二、中医治疗原则概述239

什么是未病先防239

什么是整体观念240

什么是扶正祛邪240

什么是标本缓急241

什么是正治与反治242

三、中医治法概述243

什么是治法243

八法具体内容有哪些244

第六章 常用养生中药及实用便方247

一、滋补抗衰药249

山药249

大枣250

蛤蚧252

鹿253

沙参256

鳖257

核桃258

灵芝260

黄芪262

人参263

太子参267

西洋参269

党参270

枸杞272

龟273

冬虫夏草274

黄精276

莲藕277

续断279

芡实281

石菖蒲282

女贞子283

二、理气止痛药284

佛手284

香附285

薤白287

枳实(枳壳)288

沉香289

三、补血药290

阿胶290

地黄292

龙眼(荔枝奴)294

当归296

桑树298

何首乌300

四、温里助阳药301

丁香301

吴茱萸302

胡椒303

硫黄305

荜茇306

花椒306

五、镇静安神药308

合欢花308

琥珀309

远志310

龙骨311

朱砂312

酸枣仁313

六、活血化瘀药314

刘寄奴314

益母草315

凌霄花317

红花318

水蛭320

王不留行321

川芎322

穿山甲323

麝香325

苏合香326

七、祛痰止咳药327

百合327

款冬花329

银杏331

杏仁332

白附子334

半夏335

瓜蒌337

藜芦338

天冬、麦冬339

八、清热消炎药341

蒲公英341

金钱草342

黄芩343

大黄344

马齿苋346

芦荟347

栀子349

金银花350

牛黄352

夏枯草353

青蒿354

珍珠355

鱼腥草356

九、健胃消食药358

梅358

莱菔子359

山楂360

第七章 常见疾病的中医疗法363

一、内科365

一般头痛365

顽固性头痛365

慢性头痛365

血虚头痛365

血瘀头痛365

风湿头痛365

血管性头痛366

其他头痛366

偏头痛366

三叉神经痛366

预防感冒367

风寒感冒367

风热感冒367

风湿感冒367

体虚感冒368

流感368

高热368

长期低热368

一般咳嗽368

顽固性咳嗽369

外感咳嗽369

秋燥咳嗽369

其他咳嗽369

咯血370

慢性气管炎370

支气管炎370

急性支气管炎370

慢性支气管炎370

肺炎371

肺气肿371

肺结核371

肺结核咯血371

肺心病372

哮喘372

胸膜炎372

其他肺病372

胃痛372

胃寒痛373

胃炎373

慢性胃炎374

萎缩性胃炎374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374

胃下垂375

胃出血375

胃石症375

其他胃病375

伤食376

厌食376

上消化道出血377

食管炎377

呃逆377

打嗝377

呕吐377

急性肠炎378

慢性肠炎378

过敏性肠炎378

溃疡性肠炎378

腹泻378

慢性腹泻379

五更泻379

糖尿病性腹泻379

痢疾379

细菌性痢疾379

赤痢380

白痢380

久痢不止380

便秘380

习惯性便秘380

老人便秘381

便血381

其他肠道疾病381

高血压381

低血压382

高脂血382

贫血382

缺铁性贫血383

再生障碍性贫血383

其他贫血383

败血症383

血小板减少384

白细胞减少384

预防流脑38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84

流行性乙型脑炎384

脑栓塞384

脑动脉硬化384

中风先兆385

中风后遗症385

其他脑部疾病386

冠心病386

风湿性心脏病386

心绞痛387

心肌炎387

病毒性心肌炎387

心肌梗死387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387

心慌387

心悸388

心房颤动388

心力衰竭388

心律失常388

室性早搏388

心动过速389

肝炎389

慢性肝炎389

黄疸型肝炎389

病毒性肝炎389

预防甲肝389

甲型肝炎390

乙型肝炎390

丙型肝炎390

脂肪肝390

酒精肝391

肝硬化391

肝硬化腹水391

胆囊炎391

急性胆囊炎392

慢性胆囊炎392

胆石症392

胆管结石392

肾炎393

慢性肾炎393

肾盂肾炎393

肾小球肾炎393

肾虚393

肾虚水肿394

肾病蛋白尿394

肾结石394

肾病综合征394

尿频394

尿闭395

尿痛395

遗尿395

尿路感染及尿道炎395

小便不通395

小便失禁395

尿潴留395

血尿396

蛋白尿396

乳糜尿396

尿路结石396

尿毒症396

糖尿病396

甲状腺功能亢进397

风湿397

类风湿397

风湿热398

梅核气398

浮肿398

神经衰弱398

失眠398

睡眠综合征399

精神分裂症399

抑郁症399

癫痫400

梅尼埃氏综合征400

眩晕400

老年痴呆症401

帕金森综合征401

疟疾401

多发性神经炎401

面部神经麻痹402

肋间神经痛402

黄疸402

排铅402

痛风402

中暑403

春困403

春燥403

秋燥403

干燥综合征403

慢性疲劳综合征404

体虚乏力404

自汗盗汗404

多汗404

手足多汗405

肢体手足麻木405

空调病405

二、外科406

腮腺炎406

流行性腮腺炎406

落枕406

胰腺炎407

脉管炎40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07

静脉炎407

血栓性静脉炎407

静脉曲张407

腱鞘炎407

创伤性滑膜炎408

肠梗阻408

阑尾炎408

慢性阑尾炎408

急性阑尾炎408

复发性阑尾炎409

肢体疼痛409

闪腰岔气409

关节炎409

风湿性关节炎410

关节痛410

小腿抽筋410

丹毒411

雷诺病411

破伤风411

痔疮411

外痔412

痔疮出血412

痔疮炎症水肿412

肛门瘙痒412

肛门湿疹、脓肿413

肛裂413

脱肛413

疝气413

外伤出血413

烧烫伤414

疮痈疖肿414

动物叮咬伤415

蜈蚣咬伤415

其他虫伤415

毒蛇咬伤415

足痛416

脚垫416

足寒、足热416

三、妇科416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416

月经不调417

月经提前417

月经过少417

痛经417

闭经418

倒经418

不孕418

妊娠反应419

妊娠呕吐419

妊娠水肿419

子痫419

胎位不正420

先兆流产420

习惯性流产420

孕妇感冒420

催乳420

回乳421

乳痈421

产后腰痛421

产后尿潴留421

产后贫血421

产后腹痛422

产后其他杂症422

乳腺炎422

急性乳腺炎423

乳腺增生423

乳腺小叶增生423

输卵管阻塞424

卵巢早衰424

卵巢囊肿424

盆腔炎424

慢性盆腔炎424

急性盆腔炎425

盆腔包块、脓肿425

盆腔瘀血425

附件炎425

外阴白斑425

白带异常425

阴道炎426

霉菌性阴道炎426

老年性阴道炎426

滴虫性阴道炎426

阴部湿疹426

阴部瘙痒427

宫颈炎427

宫颈糜烂427

子宫脱垂427

崩漏、子宫出血428

子宫内膜异位症428

子宫肌瘤428

女性功能性水肿429

更年期综合征429

妇科杂症429

四、男科430

急性前列腺炎430

慢性前列腺炎430

前列腺增生431

前列腺肥大431

男子不育431

性功能低下431

遗精432

阳痿432

早泄433

不射精症433

无精子症433

精子不液化434

血精434

死精434

生殖器疱疹434

龟头炎434

鞘膜积液435

包皮水肿435

附睾炎435

睾丸肿痛435

输精管结扎术后综合征436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436

五、儿科436

小儿感冒发热436

小儿口腔溃疡437

小儿鹅口疮437

小儿腮腺炎437

小儿流涎438

小儿咳喘438

小儿百日咳438

小儿哮喘438

小儿支气管哮喘439

小儿肺炎439

小儿消化不良439

小儿厌食440

小儿疳积440

小儿异食癖440

婴儿吐乳440

小儿胃肠炎440

小儿腹泻441

小儿脐炎441

小儿其他炎症441

小儿暑热441

小儿便秘442

小儿麻疹442

小儿湿疹442

小儿水痘442

小儿麻痹443

小儿缺锌443

小儿癫痫443

婴幼儿水痘444

小儿盗汗444

小儿疝气444

小儿脱肛444

小儿遗尿444

小儿白尿445

小儿尿频445

小儿惊风445

婴儿夜啼445

新生儿硬肿症445

儿童多动症445

小儿肥胖446

小儿其他杂症4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