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编 第35册 从神不减论到佛性论 六朝佛教主题思想研究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林庆彰主编;谢如柏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254259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编 第35册 从神不减论到佛性论 六朝佛教主题思想研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意义1
第二节 佛教的无我说与主体问题5
一、实践意义之无我6
二、存在意义之无我10
三、部派与大乘佛教的主体观13
四、主体、实体意义的界定21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24
第二章 早期译经中的主体概念——主体问题的原初理解29
第一节 神30
一、诸译经中的神概念30
二、识、神之对译及其背景37
第二节 心41
第三节 意47
结语53
第三章 神不灭思想的先驱——主体理论的原初思考55
第一节 早期佛教学者的主体思想55
一、〈牟子理惑论〉56
二、康僧会58
三、支谦63
四、谢敷67
五、郗超71
第二节 两晋般若学思潮中的主体观77
一、道安77
二、支遁90
三、心无义及其他97
结语102
第四章 慧远、宗炳的主体思想——神不灭理论的形成105
第一节 慧远之主体理论106
一、神不灭思想与主体理论106
二、轮回:神、心的受染作用109
三、解脱:神、心的染净转化113
四、慧远神不灭说的定位与背景117
第二节 宗炳之主体理论120
一、神、识的性质与功能120
二、轮回:心、神受染与情、识相续123
三、解脱:识之作用与唯神境界126
四、宗炳的本净思想与《涅盘经》128
结语129
第五章 僧肇的心概念与神明观——无我说与主体思想131
第一节 无我与心识相传132
第二节 众生心:流转还灭根源137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玄学式的非有非无144
第四节 圣心与无心心153
第五节 神、神明概念及其中土背景164
结语174
第六章 涅盘经的佛性说与正因概念——神不灭与佛性思想交涉的理论基础175
第一节 涅盘经的佛性思想176
一、前分的佛性说177
二、续译部分的佛性说182
(一)〈现病品〉至〈德王品〉182
(二)〈师子吼菩萨品〉186
(三)〈迦叶菩萨品〉193
第二节 涅盘经的正因概念199
一、反因中有果199
二、正因即众生的意义206
结语212
第七章 竺道生的受报之主概念——佛性当有说新探215
第一节 佛性当有:佛性论模式重探216
一、问题的意义216
二、诠释观点之争217
三、生、佛之不二与不一219
四、理为佛因:理之实相与境界义221
五、法为佛性:法之二义228
六、法性、如之二义231
七、唯佛是佛性:佛性之本义234
八、小结238
第二节 受报之主:轮回主体说试探239
一、问题的意义239
二、我与无我非不二239
三、无我与受报之主241
四、常存之佛性我243
五、本有佛性与众生正因246
六、大悟之分、不易之体249
七、心:波流生死、善行之本251
八、小结254
结语254
下册255
第八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一——众生为正因说255
第一节 众生正因说259
一、众生为正因:道朗、僧旻、白琰259
二、六法为正因:僧柔、智藏261
三、智藏的心、神明为正因说263
四、智藏、僧旻的本有于当之说268
第二节 僧亮的佛性思想276
一、因果佛性之别五种佛性277
二、佛果佛性:现无当有278
三、我与无我281
四、正因、缘因、境界因284
五、生死因果、心作心受289
六、小结291
结语292
第九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二——理或神明为正因说295
第一节 理为正因说295
一、当果为正因:昙爱295
二、得佛之理为正因:法瑶、慧令298
(一)佛性是生善之理:法瑶298
(二)即昔神明成今法身:慧令304
第二节 神明正因说:僧宗的佛性思想307
一、以理释佛性308
二、因果佛性之别:五种佛性310
三、佛果佛性:觉了神慧、澄神虚照311
四、境界因:佛性之理的意义313
五、果佛性的当有义316
六、无神我与佛性我318
七、神明正因:殊异的缘虑之心320
八、神明正因之相续不断324
九、小结330
第三节 从才性到佛性:神明佛性概念的源流331
结语339
第十章 南朝佛性理论之三——心为正因说341
第一节 神明妙体避苦求乐之解用为正因:宝亮341
一、因果佛性之别四种佛性345
二、真俗二谛共成神明:虑知之性347
三、神明妙体:法性、真如、如来藏351
四、正因性:避苦求乐之解用、自性清净心364
五、缘因性:善心善行、中道观智377
六、果性:菩提智慧与中道、第一义空382
七、果果性:涅盘与法性386
八、因、果佛性的关系390
(一)因果性俱以十二因缘为体390
(二)涅盘从了因现、非生因果391
(三)佛性之本有与当有义393
(四)因、果佛性相续之义396
(五)我与无我之义397
九、小结399
第二节 其他心为正因说400
一、心之冥传不朽为正因:法安400
二、心之避苦求乐之性为正因:法云402
结语410
第十一章 形神之争的终结与向佛性说的转向——沈约、梁武帝的主体思想413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之要旨414
第二节 沈约:神不灭思想的转化416
一、背景问题417
二、神不灭思想的内涵418
(一)众生佛性、知性常传418
(二)受知之具、相续不灭421
(三)性识、因缘与内因外缘423
(四)无念境界、情照别起425
(五)识鉴、性识与兼忘境界429
(六)神本非形431
三、小结:从神不灭到佛性思想432
第三节 梁武帝:形神论争的终结与转向434
一、〈立神明成佛义记〉思想分析435
(一)神明佛性之特质436
(二)无明神明及其本一用殊439
二、形神论争的终结444
(一)最高理论成就444
(二)一元体系之完备445
(三)体用观念之深化447
三、从神不灭说转向佛性思想451
(一)神明与中道佛性451
(二)神不灭思想的转向454
四、佛性说的发展:宝亮、梁武帝与《起信论》457
结语460
第十二章 结论463
参考书目471
后记485
热门推荐
- 2331971.html
- 3387906.html
- 2563397.html
- 2034811.html
- 1789030.html
- 2912149.html
- 1803503.html
- 3636020.html
- 1580062.html
- 36597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4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3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0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5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8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12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9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3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