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郭丽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5138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08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28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导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本书选题的意义2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2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3
1.3 本书主要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3
1.3.1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3
1.3.2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5
1.4 本书的思路与基本框架6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后发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10
2.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实及原因10
2.1.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现实判断10
2.1.2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11
2.1.3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路径选择16
2.2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18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经典作家的后发展经济学思想19
2.2.2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20
2.2.3 国内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26
2.3 简要的结论与启示29
3 区域后发优势一般理论框架31
3.1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31
3.1.1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31
3.1.2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效应36
3.2 后发区域与区域后发优势37
3.2.1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37
3.2.2 区域后发优势及其特征39
3.3 区域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42
3.4 区域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43
4 区域后发优势的存在性分析论45
4.1 区域资本后发优势45
4.1.1 资本与区域资本的形成45
4.1.2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7
4.1.3 区域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48
4.2 区域技术后发优势49
4.2.1 技术及技术差距49
4.2.2 技术差距及技术扩散模型50
4.2.3 区域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路径51
4.3 区域制度后发优势53
4.3.1 制度及制度变迁53
4.3.2 制度变迁模型55
4.3.3 区域制度后发优势的实现56
4.4 区域结构后发优势59
4.4.1 结构与结构变动59
4.4.2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60
4.4.3 区域结构后发优势的实现61
4.5 小结62
5 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国际实验64
5.1 发展中国家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实践64
5.1.1 巴西全方位开发后发区域64
5.1.2 印度解决“中心—外围”问题的努力69
5.1.3 韩国控制首都圈、开发边远地区的实践72
5.2 发达国家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实践78
5.2.1 美国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后发区域开发78
5.2.2 欧盟的后发区域援助政策83
5.2.3 日本对后发区域的国土开发87
6 区域后发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企业层面的分析92
6.1 后发区域企业功能及其模式选择92
6.1.1 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92
6.1.2 后发区域企业的生存环境95
6.1.3 后发区域企业发展模式选择98
6.2 内生型企业及其集群式发展100
6.2.1 后发区域企业内部机制缺陷100
6.2.2 企业创新促进后发区域企业成长103
6.2.3 企业集群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108
6.2.4 内蒙古乳业企业发展的启示111
6.3 植入型企业成长机制113
6.3.1 后发区域植入高技术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3
6.3.2 植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115
7 区域后发优势的中观实现机制:产业层面的分析118
7.1 产业区域转移与后发区域发展118
7.1.1 产业区域转移的经济机制118
7.1.2 产业区域转移效应分析122
7.2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125
7.2.1 劳动力跨区流动改变区域间的要素结构126
7.2.2 先发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127
7.2.3 先发区域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区域分工格局130
7.2.4 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132
7.3 后发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一个实证分析134
7.3.1 指标的选取135
7.3.2 数据资料整理135
7.3.3 吉林省与江苏省的制度差异137
7.4 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选择140
7.4.1 先发区域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140
7.4.2 后发区域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通道142
7.4.3 国家加强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143
8 区域后发优势的宏观实现机制:政府层面的分析145
8.1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145
8.1.1 地方政府及其经济职能145
8.1.2 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差异147
8.2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149
8.2.1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149
8.2.2 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151
8.3 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博弈153
8.3.1 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评价154
8.3.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157
8.3.3 政府利益博弈中的后发区域164
8.4 政府制度创新与后发区域发展166
8.4.1 加强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权威作用167
8.4.2 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机制168
8.4.3 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体制169
8.4.4 提升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能力171
9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的实证分析173
9.1 “内蒙古现象”:后发区域发展模式的探索173
9.1.1 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轨迹173
9.1.2 内蒙古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原因分析176
9.2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179
9.2.1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179
9.2.2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集群现象183
9.2.3 江西产业转移的特点与成效185
9.3 “老工业基地的新活力”:辽宁振兴的启示187
9.3.1 振兴东北以来辽宁经济发展的实绩187
9.3.2 体制创新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活力191
10 结论和展望194
10.1 本书主要结论194
10.2 研究前景展望196
参考文献198
后记207
热门推荐
- 2709196.html
- 1036837.html
- 758335.html
- 1170470.html
- 671323.html
- 1821902.html
- 1151733.html
- 3299243.html
- 411726.html
- 3735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21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5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20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4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21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3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0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6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0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