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哲学视阈中的社会发展理论专题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哲学视阈中的社会发展理论专题研究
  • 项武生,闫喜凤,高原丽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708145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28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哲学视阈中的社会发展理论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1

第一节 唯物史观是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基石1

一、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

二、唯物史观打开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谜4

第二节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9

一、资本主义在三大领域的新变化10

二、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12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机遇15

第三节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18

一、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18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与存在的合理性23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24

第二章 掌握系统科学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8

第一节 系统哲学视阈中的系统方法及系统原理28

一、系统哲学的理论构造及思想表达28

二、系统及系统方法29

三、系统的基本原理31

第二节 系统科学与社会发展34

一、改革是社会系统发展的动力34

二、发展是社会系统运行的目标36

三、稳定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前提38

第三节 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40

一、市场化迷信问题40

二、发展的协调性问题41

三、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42

四、突发事件增多的问题42

五、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43

第四节 用系统方法看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问题45

一、进一步认识改革和发展的关系45

二、进一步认识改革和稳定的关系47

三、进一步认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48

四、运用系统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50

第三章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3

第一节 人学与当代哲学53

一、人学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53

二、人学研究的现实意义55

三、人学是哲学的当代主题形态57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59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59

二、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61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62

第三节 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67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67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68

三、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70

四、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72

第四节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3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73

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75

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75

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社会保障77

五、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障77

六、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内在保障78

第四章 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建设和谐社会80

第一节 社会哲学的视阈80

一、社会哲学的内涵和结构80

二、社会价值及其结构81

三、社会变迁的一般序列和决定因素85

四、和谐发展是人类的梦想和愿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特征87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述89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90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91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92

第三节 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93

一、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93

二、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协调的原因95

第四节 调整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思路98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在处理城乡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措施99

二、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在处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对策101

三、优化国土开发新格局,重视民族根本利益,在调整区域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思路102

四、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强化社会公共利益,在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方面确定新方案103

五、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处理行业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观点104

六、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代际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要求104

七、提高开放质量,弘扬共赢精神,在处理中外利益关系方面提出新原则104

第五章 探讨经济发展规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106

第一节 哲学对人类经济世界的反思106

一、经济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06

二、经济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107

三、经济发展一般规律109

第二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111

一、又好又快发展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中质量与数量关系的难题111

二、又好又快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113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好”体现于全面协调可持续114

四、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17

第三节 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118

一、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118

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119

三、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120

四、经济发展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122

第四节 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对策123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24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24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5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26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127

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128

七、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129

八、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30

第六章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132

第一节 政治哲学概说132

一、政治哲学的内涵132

二、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33

三、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134

四、政治哲学的基本功能134

第二节 发展民主政治: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135

一、从威权走向民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契机135

二、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138

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髓和核心139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问题140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40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142

三、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44

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原因探析146

第四节 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路径选择148

一、当前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建设政治文明的动力因素149

二、当前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对策151

第七章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现代化160

第一节 文化及文化发展基本规律160

一、多维视野中的文化160

二、人类文化模式162

三、文化发展基本规律165

第二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167

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167

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169

三、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171

第三节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172

一、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173

二、促进文化现代化的意义及目标176

第四节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现代化178

一、主体性文化政策的现代建构178

二、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续写181

第八章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86

第一节 生态哲学与生态平衡规律186

一、生态哲学的学科定位186

二、生态系统187

三、生态平衡规律189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191

一、自然观的变迁191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反思194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195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

一、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基本要求20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1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202

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202

五、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的必然选择203

第四节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要措施206

一、产业结构调整206

二、经济杠杆调节208

三、行为方式转变209

四、树立生态文明意识210

第九章 推进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214

第一节 创新哲学与创新思维214

一、创新哲学的研究对象214

二、创新的基本规律215

三、创新人才开发的机制与措施217

第二节 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新成果219

一、科技进步的基本内涵219

二、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新成果220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的衡量标准及成功案例227

一、创新型国家的衡量标准227

二、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成功案例230

第四节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建议234

一、中国国家创新体系234

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建议239

第十章 完善社会发展理论,建设中国现代化242

第一节 发展哲学视阈中的社会发展理论242

一、社会发展的含义与研究对象242

二、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研究243

三、关于社会发展代价的研究244

四、关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研究244

第二节 现代化: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实质和核心245

一、现代化释义245

二、现代化的特征247

三、主要现代化理论249

四、两种不同的现代化道路254

第三节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战略256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256

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主要矛盾262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263

后记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