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浙江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48381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612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全书 浙江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
一、地形1
(一)主要山脉1
1.北支天目山脉1
2.中支仙霞岭山脉1
3.南支洞宫山脉、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1
(二)地貌类型2
1.平原2
2.盆(谷)地2
3.台(岗)地2
4.丘陵2
5.山地2
二、土地类型2
(一)平地3
1.滨海滩涂平地3
2.水网平地3
(二)坡地3
1.平缓坡盆(谷)地3
2.平缓坡台(岗)地3
3.斜坡台岗地3
4.低丘平缓坡地3
5.低丘陡斜坡地3
6.高丘缓坡地3
7.高丘斜坡地3
8.低山缓坡地3
9.低山斜陡坡地3
10.中山平缓坡地4
11.中山陡斜坡地4
三、土壤类型4
(一)红壤4
(二)黄壤4
(三)紫色土4
(四)石灰岩土4
(五)粗骨土4
(六)潮土4
(七)水稻土4
(八)盐土4
(九)饱和红壤5
(十)山地草甸土5
四、土地利用5
(一)耕地5
1.水田5
2.旱地5
(二)园地5
1.桑园5
2.茶园5
3.果园5
(三)林地5
1.有林地5
2.疏林地5
3.灌木林地5
4.未成林造林地5
5.无林地5
(四)草地5
(五)水域5
五、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7
(一)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7
(二)山丘坡地7
(三)土地承受力7
(四)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8
1.中、低产田(地)、园地、林地和水面8
2.宜农荒地8
3.宜林荒山8
4.荒水水面8
5.海涂滩地8
六、土地的保护与管理8
(一)制定土地管理法规,依法保护土地8
(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国土总体规划8
(三)建立造地基金,开发土地后备资源8
第二节 气候资源9
一、热量9
(一)年、季气温9
1.年平均气温9
2.四季气温9
(二)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9
1.年较差9
2.日较差9
(三)极端气温10
1.极端最高气温10
2.极端最低气温10
3.低温频率10
(四)界限温度与积温11
1.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与积温11
2.稳定通过10—20℃的积温11
3.稳定通过10—22℃的积温11
(五)初、终霜日与无霜期12
二、降雨12
(一)降雨时空分布特点12
1.地域差异显著12
2.季节分布不匀12
3.年际变化大12
(二)雨日12
(三)相对湿度13
(四)蒸发量与干燥指数14
1.蒸发量14
2.干燥指数14
三、日照14
(一)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14
(二)太阳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14
1.太阳辐射14
2.光合有效辐射14
四、风能15
(一)年平均风速15
(二)年大风日数15
(三)年有效风能15
五、农业气候区划17
(一)省境内中、北亚热带的划分17
(二)热量分区17
六、丘陵山区气候资源特征及其分层18
(一)丘陵山区气候特征18
1.气候的立体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层性18
2.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宜性18
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多发性19
(二)丘陵山区农业气候分层19
第三节 水资源20
一、水资源量20
(一)降水和蒸发20
1.降水的时空分布20
2.蒸发与干旱指数21
(二)河川径流21
1.河川径流量21
2.径流的时空分布21
3.入海水量与出境、入境水量22
(三)地下水22
1.地下水的类型22
2.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22
3.地下水资源分布22
4.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22
(四)水质与泥沙22
1.天然水质22
2.不同类型水域的水质23
3.河流泥沙23
(五)水资源总量及其评价23
1.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23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23
3.降水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24
4.河流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24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24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24
1.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24
2.现有水利设施供水量及用水状况25
(二)重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25
1.杭嘉湖平原区25
2.萧绍宁平原区25
3.金衢盆地25
4.黄温椒平原区25
5.温瑞平平原区25
三、水能资源28
(一)河川水力资源28
(二)潮汐能资源28
(三)水能资源评价28
四、水资源管理29
(一)机构建设29
(二)法规建设29
(三)制度建设29
(四)管理工作29
(五)执法工作29
第四节海洋资源30
一、海域30
(一)海域面积30
(二)海域环境30
(三)海域空间的利用31
二、海涂(潮间带)31
(一)海涂资源面积和分布31
(二)海涂资源的基本特点31
(三)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31
三、海岛32
(一)海岛数量和分布32
(二)海岛的基本特点33
(三)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33
四、海洋生物33
(一)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33
1.游泳生物33
2.潮间带生物34
3.底栖生物34
(二)海洋生物开发利用34
第五节 生物资源35
一、农作物资源35
(一)粮食35
1.水稻35
2.大小麦35
3.玉米35
4.甘薯35
5.大豆35
6.蚕豆35
(二)油料35
(三)瓜果类35
1.木本水果类35
2.草本瓜果类35
3.干果类36
(四)棉花36
(五)麻类36
(六)蚕桑36
(七)茶叶36
(八)蔬菜36
(九)真菌36
(十)中药材36
(十一)烟叶36
(十二)糖蔗36
(十三)饲料及绿肥36
(十四)花卉类36
(十五)其它36
二、畜禽资源36
(一)家畜类36
(二)家禽类36
(三)特种类36
(四)其它品种37
(五)名、特品种37
三、林木资源37
(一)森林植被及主要树种分布37
1.针叶林37
2.阔叶林37
3.竹林37
4.沼泽植被37
5.水生植被37
(二)主要用材林树种37
(三)经济林树种37
(四)竹类37
(五)薪炭林37
(六)防护林37
(七)古树名木37
四、水产资源38
(一)淡水水产38
1.鱼类38
2.其它淡水水产38
3.饵料生物38
(二)海水水产38
1.浅海滩涂野生生物38
2.浅海滩涂人工养殖生物38
3.浅海生物38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38
(一)野生植物资源38
1.野生食用植物38
2.野生饲用植物38
3.野生药用植物38
4.野生工业用植物39
5.原材料应用植物39
6.环境保护植物39
7.植物种质资源40
(二)野生动物资源40
1.食用动物40
2.毛皮动物40
3.药用动物40
4.观赏动物40
5.有害动物40
6.病虫害天敌动物40
7.珍稀保护动物41
六、名特优品种41
(一)豆菜类41
1.平湖青仁乌皮大豆41
2.兰溪大青豆41
3.慈溪大白蚕豆41
4.菱湖白扁豆41
5.衢州毛蓬青大豆41
6.舟山2号大麦42
7.新昌小京生花生42
8.义乌黑芝麻42
9.西湖莼菜42
10.双塘雪藕42
11.龙船香菇42
12.常山猴头菇42
13.桐乡榨菜42
14.绍兴霉干菜43
15.萧山萝卜干43
16.奉化芋艿头43
17.龙游小辣椒43
18.三家村藕粉43
(二)林果类43
1.温州蜜柑43
2.黄岩本地早43
3.椪柑43
4.常山胡柚43
5.楚门文旦44
6.苍南四季抛44
7.宁波金柑44
8.杭州蜜梨44
9.奉化水蜜桃44
10.余姚荸荠种杨梅44
11.塘栖枇杷44
12.超山青梅44
13.桐乡槜李44
14.义乌大枣44
15.昌化山核桃44
16.诸暨枫桥香榧45
(三)名茶类45
1.西湖龙井45
2.开化龙顶45
3.余杭径山茶45
4.长兴紫笋茶45
5.临海蟠毫45
6.宁海望府银毫45
7.鸠坑毛尖45
8.景宁惠明茶45
9.泰顺香菇寮白毫45
10.平水珠茶45
11.珍眉46
(四)畜禽类46
1.金华两头乌猪46
2.湖羊46
3.江山白羽乌骨鸡46
4.浙东白鹅46
(五)水产类(见本书第三章第四节)46
(六)药材类46
1.浙贝46
2.麦冬46
3.元胡46
4.白术46
5.白芍47
6.杭白菊47
7.玄参47
8.温郁金47
(七)其他类47
1.处州白莲47
2.南湖菱47
3.湖州百合47
4.大红袍荸荠47
七、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价47
(一)农业生物资源47
1.强化品种选育47
2.长短结合,适度发展48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48
(二)野生生物资源48
1.继续进行野生生物资源的调查48
2.寻求新资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48
3.变野生为家种家养,建立生产基地并不断选育提高48
4.分类指导,加强保护48
(三)维护生态平衡48
第六节 农业生态环境49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49
(一)农业环境分区49
1.山地森林生态类型49
2.红壤丘陵盆地生态类型49
3.水网平原生态类型49
4.沿海港湾岛屿生态类型49
(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49
1.水土流失严重49
2.工业“三废”污染50
3.农用化学物质污染50
4.乡镇企业污染50
二、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50
(一)初始阶段50
(二)有序开展阶段50
(三)深入开展阶段50
三、农业环境保护工作51
(一)防治工业“三废”污染51
(二)开展农业环境治理51
(三)优化农业生态环境51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51
(五)开展生态村建设52
(六)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52
(七)建立环境保护基金52
四、三个“全球环境五百佳”生态村53
(一)萧山市长河镇山一村53
(二)鄞县甲村乡上李家村53
(三)奉化市萧王庙镇藤头村53
第七节 农村能源54
一、农村能源54
(一)薪柴54
(二)秸秆54
(三)禽畜粪便54
(四)小水电54
(五)小煤窑54
(六)太阳能54
(七)风能54
(八)潮汐能55
(九)波浪能55
(十)潮流能55
二、农村能源消费55
(一)农村用能数量和用能结构55
1.农村生活用能55
2.农业生产用能55
3.农村运输用能55
4.乡镇企业用能55
(二)农村用能特点55
1.炊事用能逐渐从生物质能向高档次的商品能源转变55
2.农业机械能耗比例小55
3.乡镇企业用能递增快,浪费严重55
4.农村能源供需缺口大,供应混乱55
三、农村能源建设55
(一)建立机构55
(二)开发利用沼气56
1.早期开发(1958—1971年)56
2.大办沼气(1972—1980年)56
3.稳步发展(1980年以后)56
(三)太阳能的开发利用56
(四)风能的开发利用56
(五)微水电的推广57
(六)农村生活节约用能57
(七)农村生产节约用能57
(八)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57
(九)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57
四、农村能源发展方向57
第八节 农业自然灾害58
一、洪涝58
(一)成因与分布58
(二)损失情况58
1.洪灾损失58
2.涝渍损失59
3.台风(热带风暴)损失59
4.重大洪涝灾害个例60
二、干旱61
(一)成因与分布61
1.多旱区61
2.次旱区61
3.少旱区61
(二)损失情况61
1.干旱灾害损失61
2.重大干旱灾害个例62
三、农作物病虫害6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作物病虫害6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作物病虫害62
1.稻麦病虫害62
2.棉花病虫害63
3.桔树病虫害63
4.茶叶病虫害63
5.桑树病虫害63
6.蔬菜病虫害63
(三)农作物主要病虫危害及损失63
1.水稻63
2.麦类64
3.玉米64
4.棉花64
5.果树64
四、其他农业自然灾害64
(一)冰雹、雷雨大风和龙卷风64
(二)寒潮、暴雪、冰冻64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65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65
一、农村人口65
(一)农村人口规模65
(二)农村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66
1.稳定增长期66
2.增长低谷期66
3.增长高峰期66
4.增长减速期66
5.增长率稳定下降期66
(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6
二、计划生育67
(一)起步阶段(1954—1962年)67
(二)逐步推行阶段(1963—1970年)67
1.确定工作方针67
2.建立组织机构67
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67
4.制定法规67
(三)全面实施阶段(1971—1979年)68
1.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68
2.建立计划生育专业队伍68
3.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68
(四)开创新局面阶段(1980—1983年)68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68
2.开展基本国策教育68
3.制定计划生育法规68
(五)完善提高阶段(1984—1992年)68
1.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68
2.完善计划生育具体政策68
3.开展计划生育执法检查69
4.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69
5.进一步充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69
三、农村劳动力69
(一)劳动力规模69
(二)各阶段劳动力变动情况70
1.第一个稳定增长期(1949—1957年)70
2.不稳定期(1958—1962年)70
3.第二个稳定增长期(1963—1980年)70
4.超常规增长期(1981—1985年)70
5.增长减速期(1986—1992年)70
(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行业结构70
1.文化素质70
2.行业结构70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70
1.起始时期(50—70年代)70
2.快速转移时期(1978—1988年)70
3.转移徘徊时期(1989—1992年)71
4.重新快速转移时期(1992年以后)71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71
一、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71
(一)“一五”到“五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71
(二)“六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72
(三)“七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72
二、信贷资金7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贷款72
(二)“一五”时期的农业贷款72
(三)“大跃进”时期农业贷款72
(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贷款72
(五)乡镇企业贷款占农贷的比重72
(六)农户贷款的使用结构72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投入73
(一)农村集体提留73
(二)乡镇企业“以工补农”73
四、农户的农业资金投入73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前,农户投入农业的资金73
(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户投入农业的资金73
(三)农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结构74
五、农业发展基金74
(一)农业发展基金的建立74
(二)农业发展基金的来源74
(三)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74
(四)农业发展基金的管理74
六、国家、集体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5
(一)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75
(二)农村集体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75
(三)1991、1992年的集体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75
第三节 农田水利75
一、发展历程7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7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76
1.恢复与创业76
2.跃进与调整76
3.在曲折中发展76
4.在改革中前进76
二、农田水利的投入78
(一)资金投入78
(二)劳动力投入78
(三)物资投入78
(四)科技、教育投入78
三、水利工程建设78
(一)防洪工程78
1.江河防洪78
2.钱塘江海塘79
3.浙东海塘79
(二)治涝工程79
1.杭嘉湖平原79
2.浙东萧绍宁平原80
3.滨海温台区80
4.沿江湖畈80
(三)灌溉工程80
1.蓄水80
2.提水80
3.引水81
(四)水土保持工程81
四、经营管理81
(一)工程管理机构81
(二)工程和河道管理81
(三)灌溉管理82
(四)综合经营82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83
一、发展历程83
(一)开创阶段(1950—1965年)83
(二)拓宽发展阶段(1966—1979年)83
(三)高速发展阶段(1980—1992年)83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83
(一)耕作83
(二)排灌83
(三)植保83
(四)脱粒84
(五)加工84
(六)运输85
(七)其他85
(八)农业机械总水平85
三、所有制和经营形式85
(一)国有国营为主85
(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主85
(三)户营为主,国营、集体、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并存85
四、经营管理85
(一)农机管理站86
(二)农机服务站86
(三)农机试验鉴定86
1.对厂、所研制成功的新型农业机械进行多点试验86
2.对省外引进的农业机械和新式农具进行试验86
3.对引进国外农业机械进行试验86
(四)安全管理86
(五)农用油料管理87
(六)农机人员的培训87
第五节 化肥、农药和农膜88
一、发展历程88
(一)化肥88
1.起步阶段(1953—1966年)88
2.徘徊阶段(1967—1976年)88
3.调整阶段(1977—1987年)88
4.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2年)89
(二)农药89
1.起步阶段(1956—1966年)89
2.徘徊阶段(1967—1978年)89
3.发展阶段(1979—1992年)89
(三)农膜89
二、生产与使用水平89
(一)化肥89
1.氮肥的使用90
2.磷肥的使用90
3.钾肥的使用90
(二)农药91
(三)农膜91
三、经营与管理91
(一)化肥91
1.化肥来源91
2.调拨供应92
(二)农药93
1.农药来源93
2.调拨储备94
3.安全管理94
(三)农膜94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95
一、发展历程9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用电9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用电95
1.初始发展阶段95
2.迅猛发展阶段95
3.继续发展阶段95
4.全面发展阶段95
二、农村用电分类96
(一)排灌用电96
(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96
(三)乡村工业用电96
(四)农村生活照明用电97
三、农电管理网络98
(一)乡、镇农电站98
(二)区农电站(农电联站)98
(三)县(市)农电总站98
(四)农村电工98
四、农村用电标准化建设99
(一)农村用电标准(合格)村建设99
(二)农村电气化县99
(三)农村电网标准化建设99
五、农村安全用电100
(一)普及农村安全用电知识100
(二)开展农电安全百日无事故竞赛100
(三)推行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100
1.漏电保护器100
2.配变中性点不接地运行100
六、小水电建设100
七、农电管理101
(一)集体资产代管101
(二)小水电的并网管理101
1.并网运行101
2.电量互抵101
3.电价优惠101
八、农村其它能源的开发利用101
(一)潮汐电站101
(二)风力发电101
第七节 农用工业102
一、农机工业102
(一)发展历程102
1.初创阶段(1949—1957年)102
2.建设阶段(1958—1978年)102
3.调整阶段(1979—1983年)102
4.发展阶段(1984—1992年)103
(二)生产能力103
二、农用化学工业105
三、饲料工业105
(一)发展历程105
1.创建阶段(1977—1982年)105
2.发展阶段(1982—1990年)105
3.提高阶段(1990—1992年)105
(二)生产能力105
(三)饲料科学研究106
(四)组织管理106
第八节农村公路106
一、发展历程10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公路1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公路107
1.恢复与发展阶段(1949年5月—1957年)107
2.发展和调整阶段(1958—1966年)108
3.曲折和发展阶段(1967—1976年)108
4.新的发展阶段(1977—1992年)109
二、县乡公路建设的典型111
(一)仙居县111
(二)泰顺县111
(三)桐乡市111
(四)富阳市大源镇112
三、山区公路建设112
第九节 农村邮电通信11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邮电113
(一)近代邮电的起始113
(二)战争时期的农村邮电11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邮电113
(一)土地改革时期113
(二)互助合作时期114
1.地方电信并入邮电部门114
2.整顿私商代办所114
3.建立农村信报收发点114
4.推广农业合作社邮递员制度114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114
1.全党全民办邮电114
2.开通农村会议电话115
3.调整农村邮电115
4.实行“亦工亦农”投递员制度115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15
1.在困难中前进115
2.逐步实现使用摩托车投递115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邮电115
(一)建立乡镇集体邮电联营站115
(二)改善服务条件116
(三)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116
(四)农村邮电局所及投递路线有了新的增长116
(五)农村投递的深度有了新的进展116
(六)农村电话有了新的发展116
(七)农村电话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有新的增加116
第十节 农业区划117
一、发展历程117
(一)探索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末)117
(二)发展阶段(1979—1986年)117
(三)深化阶段(1986—1993年)117
二、省级综合农业区划分区系统117
(一)两个农业气候带118
(二)三个农业层次118
1.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农业层118
2.海拔50—350米的低丘农林过渡层118
3.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地林业层118
(三)四种农业类型118
1.沿海平原类型118
2.河谷盆地类型118
3.丘陵山地类型118
4.沿海岛屿类型118
(四)九个一级农业区118
三、九个一级农业区的概况118
(一)杭嘉湖水网平原粮桑渔畜油区118
1.农业资源条件118
2.农业状况119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19
(二)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棉麻菜渔区119
1.农业资源条件119
2.农业状况120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0
(三)宁绍平原粮畜渔油区120
1.农业资源条件120
2.农业状况121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1
(四)浙西丘陵山地林茶粮区121
1.农业资源条件121
2.农业状况122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2
(五)金衢丘陵盆地粮畜果林区122
1.农业资源条件122
2.农业状况123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3
(六)浙东丘陵盆地粮茶林畜区123
1.农业资源条件123
2.农业状况124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4
(七)浙南山地丘陵林茶粮畜区124
1.农业资源条件125
2.农业状况125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5
(八)浙东南沿海平原丘陵粮果渔林区126
1.农业资源条件126
2.农业状况126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6
(九)东部海域岛屿渔盐林区127
1.农业资源条件127
2.农业状况127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127
第十一节 贫困地区开发128
一、主要困难128
(一)经济水平低128
(二)商品交换落后128
(三)基础设施薄弱128
(四)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转换能力低129
(五)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129
二、开发进程130
(一)第一阶段(1979—1981年)130
(二)第二阶段(1982—1985年)130
(三)第三阶段(1986年以后)130
三、扶贫开发的目标130
四、政策和措施130
(一)制定和落实扶贫政策130
(二)实行挂钩扶贫130
(三)大力发展开发农业和乡镇企业131
(四)实施“下山脱贫”,异地开发的战略131
(五)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131
五、开发扶贫成果132
(一)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32
(二)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132
(三)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132
(四)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32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133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133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133
(一)以粮为主单一农业的阶段(1949—1961年)133
(二)二、三产业起步阶段(1962—1978年)133
(三)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2年)134
二、农、林、牧、副、渔生产结构135
(一)单一发展农业种植业的阶段(1949—1978年)135
(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2年)136
三、种植业生产结构137
(一)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结构137
(二)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结构137
第二节 种植业138
一、发展历程13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138
1.清朝以前的种植业138
2.民国时期的种植业13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141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41
2.波折起伏阶段(1958—1978年)142
3.协调发展阶段(1979—1992年)143
二、产区分布144
(一)粮食作物144
1.水稻144
2.旱粮144
(二)经济作物144
1.棉花144
2.油料145
3.麻类145
4.桑蚕茧145
5.茶145
6.水果145
7.蔬菜146
8.糖蔗146
9.烟叶146
10.中药材146
11.席草147
三、生产水平147
(一)粮食生产147
1.水稻147
2.旱粮148
(二)经济作物148
1.棉花148
2.油料151
3.麻类151
4.蚕桑152
5.茶叶153
6.水果153
7.蔬菜154
8.糖蔗155
9.烟叶156
10.中药材156
11.席草158
12.莲子等158
13.花卉158
四、增产措施160
(一)改革水田种植制度160
1.推行“五改”种植制度160
2.提倡“三发展”改制内容160
3.实行“四良”配套160
4.完善三熟制160
5.推广高产模式栽培,开展吨粮工程建设160
(二)繁育推广优良品种160
1.良种繁育160
2.粮食作物良种的推广161
3.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162
4.良种经营163
5.种子检验与检疫164
6.种子加工与贮藏165
(三)改良土壤165
1.土壤普查165
2.高产土壤的管理166
3.低产土壤的改良166
(四)合理施肥166
1.提高施肥水平166
2.实施科学施肥167
(五)防治病虫害168
1.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168
2.植物检疫168
3.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168
第三节 林业170
一、发展历程17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170
1.古代林业170
2.民国时期的林业17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170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70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171
3.波折阶段(1966—1977年)171
4.振兴阶段(1978—1993年)172
二、生产水平174
1.松木175
2.杉木175
3.竹子175
4.油茶175
5.油桐175
6.乌桕176
7.漆树176
8.香榧176
9.山核桃176
10.板栗176
11.银杏176
12.松脂176
三、主要措施177
(一)制订林业区划177
1.浙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区177
2.浙西北山地涵养水源、用材林区177
3.浙东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竹林区177
4.浙中金衢盆地经济林、水土保护林区177
5.浙西南中山用材林区177
6.浙东南低山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177
7.浙东滨海岛屿防护林、经济林区177
(二)推行股份合作制178
(三)完善林业投资机制178
(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178
(五)加强木材流通管理178
(六)发展林产品交易市场178
(七)强化林政管理178
第四节 畜牧业179
一、发展历程17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17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180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80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180
3.徘徊阶段(1966—1976年)181
4.发展阶段(1976—1993年)181
二、生产水平182
(一)产区分布182
1.生猪生产182
2.牛、羊、兔饲养业182
3.家禽饲养业182
4.养蜂业182
(二)产量与产值184
三、主要措施184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184
(二)推广配、混合饲料185
(三)建立商品畜禽生产基地185
(四)拓展规模饲养业186
(五)健全畜禽防疫体系187
第五节 渔业188
一、发展历程18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渔业188
1.清朝以前的渔业188
2.民国时期的渔业18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渔业188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88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189
3.波动阶段(1966—1977年)190
4.大发展阶段(1978—1992年)191
二、生产水平192
(一)海洋捕捞业193
(二)淡水捕捞业193
(三)海水养殖业193
(四)淡水养殖业193
1.池塘养鱼193
2.外荡养鱼193
3.水库养鱼194
4.山塘养鱼194
5.坑塘流水养鱼194
6.稻田养鱼194
7.苗种生产195
(五)主要鱼类的渔获量195
1.大黄鱼195
2.小黄鱼195
3.乌贼195
4.带鱼195
5.鳓鱼195
6.鲳鱼195
7.马面鲀195
8.鲐鲹鱼195
9.梭子蟹195
10.海蜇195
11.虾类195
(六)主要养殖的水产品195
1.蛏子195
2.泥蚶196
3.牡蛎196
4.贻贝196
5.蛤、扇贝、泥螺196
6.对虾196
7.海带196
8.其他海珍品196
三、主要措施196
(一)改进渔船和渔具渔法196
1.木帆渔船改为机帆渔船196
2.建造外海、远洋渔轮196
3.实行网具塑料化、尼龙化197
4.装备电子导航、鱼群探测仪器197
(二)开辟新渔场,利用新资源197
1.吕泗渔场197
2.闽东渔场198
3.外海渔场198
4.远洋渔场198
(三)建设渔港与安全体系198
1.成立渔场指挥部198
2.建设渔港198
3.发布渔情通报198
4.设置渔业航标198
5.加强渔业气象预报198
(四)建设商品鱼基地198
1.国家商品鱼基地198
2.联合国“2700”工程养鱼基地199
3.世界银行支持的杭州市郊养鱼基地199
4.浅海养殖基地199
(五)推行科学养殖技术199
1.推广精养高产经验199
2.改革放养方法199
3.发展混养与多茬养199
4.实行增殖放流199
5.引进和培育新品种199
6.实施“1、 2、 4”工程丰收计划200
(六)发展水产品加工业200
1.发展冷藏冷冻业200
2.开拓食品加工业200
3.搞好水产品综合利用200
(七)渔政管理200
1.建立渔政管理机构200
2.制定渔业法规200
3.加强渔船渔港管理201
第六节 乡镇企业201
一、发展历程201
(一)初始萌芽阶段(1949—1957年)201
(二)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8年)202
(三)全面崛起阶段(1979—1983年)202
(四)跳跃发展阶段(1984—1990年)203
1.规范管理体制203
2.加大扶持力度203
3.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度203
(五)阔步前进阶段(1991—1994年)204
1.确立大发展与大提高并重的发展战略204
2.确立“多轮驱动,多路并进”的发展方针204
3.调整乡镇企业结构204
4.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型经济204
二、生产水平205
(一)产值与利润205
1.总产值205
2.上交国家税金205
3.企业利润205
4.职工工资总额205
(二)企业分类205
1.纺织工业205
2.机电工业205
3.化学工业206
4.缝纫工业206
5.建筑材料工业206
6.食品工业206
(三)区域布局206
1.杭嘉湖宁绍平原——纺织、机电、化工为主的工业区207
2.浙东南沿海——食品、工艺、小五金为主的工业区207
3.浙中、浙西丘陵山区——建材、建筑、食品、工艺美术、纺织为主的工业区207
4.浙南山区——林产、矿产、建材工业区207
三、地位和作用207
(一)开辟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广阔门路,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207
(二)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208
(三)推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地缩小了城乡差别208
(四)繁荣了城乡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08
(五)推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的利益208
(六)推进了科技兴农,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208
(七)扩大了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入208
(八)创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8
(九)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209
(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9
四、主要措施209
(一)实行“多路并进”发展方针,制定各项优惠政策209
(二)坚持科技兴厂,加速技术改造209
1.增加技改投入209
2.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210
3.建立科研所(组),培育技术人才210
(三)以市场为依托,机动灵活搞经营210
1.依托产业办市场,办起市场促生产210
2.转变政府行为,企业参与兴建市场210
3.以市场为纽带,促企业营销210
4.以市场为契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10
(四)推行股份合作,转换经营机制210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11
(六)把兴办工业小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211
五、骨干企业与名牌产品211
(一)骨干企业211
1.万向集团211
2.横店集团211
3.金轮集团211
4.浙江小小企业集团212
5.浙江万达集团公司212
6.宁波一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2
7.浙江圣达集团有限公司212
8.雪豹集团公司212
9.恒柏集团212
10.浙江上风集团公司212
11.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212
12.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13
13.平湖光明电讯变压器厂213
14.大东南塑胶集团公司213
15.浙江伟业集团213
16.浙江杭通企业集团公司213
(二)名牌产品213
1.纺织工业213
2.机电工业213
3.化学工业214
4.缝纫工业214
5.建筑材料工业214
6.食品工业214
第七节 国有农林渔场217
一、农垦企业、农业三场217
(一)发展历程217
1.创建阶段(1949—1957年)217
2.调整提高阶段(1958—1965年)218
3.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7年)218
4.改革开放阶段(1978—1992年)219
(二)生产水平219
1.农、牧、渔业219
2.农场工业221
3.农场第三产业222
(三)主要措施222
1.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生产责任制222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223
3.发展二、三产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223
4.强化企业管理,搞活经营机制223
5.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管理人才224
二、国营林场225
(一)发展历程225
1.创业阶段(1949—1960年)225
2.调整阶段(1961—1965年)225
3.挫折阶段(1966—1976年)225
4.振兴阶段(1977—1992年)225
(二)生产水平226
1.人工造林226
2.林木蓄积226
3.木材生产226
4.林副产品226
5.种子苗木226
6.设备设施226
7.经营收入226
(三)主要措施228
1.以林为主,多种经营228
2.注重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228
3.发挥森林优势,拓展新型产业228
4.改进经营管理,增强林场活力228
三、国有水产养殖场229
(一)发展历程229
1.创建阶段(1951—1957年)229
2.扩建阶段(1958—1979年)229
3.发展阶段(1980—1992年)229
(二)生产水平229
1.商品鱼、虾、贝、藻类产量229
2.苗种生产229
3.鱼(虾)苗种供应229
4.总产值、税利229
(三)主要措施229
1.调整水产养殖(育苗)品种结构229
2.推广科学养殖技术230
3.繁育优良苗种230
4.以渔为主,多种经营230
四、骨干农场231
1.金华石门农场(奥托康实业总公司)231
2.浙江萧山第一农垦场231
3.浙江钱江啤酒(集团)公司231
4.浙江田园集团公司(杭州市牛奶联合企业公司)231
5.杭州市茶叶试验场231
6.杭州市种猪试验场231
7.萧山市钱江农场232
8.萧山市红垦农场232
9.萧山市红山农场232
10.萧山市湘湖农场232
11.鄞县梅湖农场232
12.衢州市农场232
13.余杭市长岗农场232
第八节 农业综合开发233
一、发展历程23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垦233
1.清代以前的垦荒233
2.民国时期的垦务23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发农业234
1.围垦开荒时期(1949—1987年)234
2.综合开发时期(1988—1993年)234
二、开发的成效235
1.扩大了耕地面积235
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35
3.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235
4.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235
5.增强了农业技术服务功能235
6.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235
7.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35
三、开发的措施235
(一)建立指挥机构235
(二)筹集开发资金235
(三)建设农田基础设施236
(四)增加科技投入236
(五)实行项目管理237
1.择优选项237
2.规划设计237
3.精心施工237
4.竣工验收237
5.建后管理237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238
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238
一、发展历程238
(一)新中国成立前238
(二)新中国成立后238
1.建设阶段(1950—1960年)238
2.调整阶段(1961—1965年)238
3.受挫阶段(1966—1977年)239
4.发展阶段(1978—1992年)239
二、基础研究239
(一)农史研究240
1.稻作起源及稻作史研究240
2.蚕桑起源及历史研究240
3.茶叶起源及历史研究240
(二)作物生理研究240
1.高产生理240
2.营养生理240
3.种子生理240
4.光能利用240
(三)作物遗传研究240
1.水稻遗传研究240
2.大小麦遗传研究241
3.棉花遗传研究241
(四)农业生态研究241
(五)其它基础研究241
三、应用与开发研究241
(一)耕作制度研究241
1.研究发展多熟制241
2.研究发展新三熟制242
3.多熟制技术完善配套242
(二)良种选育242
1.粮食品种选育242
2.畜牧品种选育242
3.棉花品种选育243
4.油菜品种选育243
5.蚕桑品种选育243
6.茶叶品种选育243
7.水产品种繁殖244
8.林木良种选育244
(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244
1.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244
2.水稻育秧技术244
3.稀少平栽培法244
4.科学施肥技术245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245
6.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245
7.水上种稻研究245
8.蚕桑综合配套技术245
9.茶树条栽密植技术245
10.畜禽饲养技术245
11.淡水鱼养殖技术246
12.海水养殖技术246
(四)区域综合开发研究246
1.红壤低丘综合开发研究246
2.滩涂综合开发研究247
3.圩区开发研究247
4.小水库流域综合开发247
四、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248
(一)生物工程248
1.组织培养与体细胞培养248
2.原生质体融合248
3.细胞融合技术248
4.胚胎切割与性别控制248
5.单克隆抗体248
6.基因工程249
(二)核技术应用249
1.核辐射的农业应用249
2.核示踪技术的应用249
3.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250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250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25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技推广250
(一)农业推广法规250
(二)农业推广组织251
(三)推广改良品种25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技术推广251
(一)创建与发展阶段(1949—1957年)251
(二)整顿与充实阶段(1958—1965年)251
(三)瘫痪与恢复阶段(1966—1978年)252
(四)改革与完善阶段(1979—1992年)252
1.创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52
2.组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52
3.健全充实村农技服务站(队、组)252
4.创建科技示范户252
5.创建专业协会、研究会252
6.创建科技、生产、贸易联合体253
三、农技推广的改革和创新253
(一)改革农技推广手段253
1.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253
2.推行全程配套服务253
3.兴办经济实体253
(二)实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253
(三)开展“三农四方”协作254
1.组织协作攻关254
2.推广科技成果254
(四)建立农技推广奖励机制254
1.对参加农业技术承包有功人员进行奖励254
2.对实施“丰收计划”有功人员进行奖励254
3.对参加经营服务有功人员进行奖励255
4.对搞好技术改进有功人员进行奖励255
(五)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255
(六)加强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建设255
四、农技推广项目和经济效益255
1.推广群众增产经验255
2.推广高产优质良种255
3.推广先进农业技术256
第三节 科教兴农及专题项目256
一、科教兴农的措施256
(一)多渠道增加农技推广投入256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257
1.稳定完善县一级257
2.全面强化乡一级257
3.健全充实村一级257
(三)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257
二、实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257
(一)加强组织领导257
(二)制定有关规定258
(三)加强项目管理258
(四)制订奖励办法258
三、实施“星火计划”258
(一)从“短、平、快”到“高、群、外”258
(二)组织管理259
1.制订政策259
2.科技与金融结合259
3.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259
4.技术与市场结合259
5.建立星火基金259
(三)实施成效259
1.为科技兴农创造一条新路子259
2.促进乡镇企业的提高259
3.推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259
4.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259
四、“一优两高”农业技术工程建设259
(一)“吨粮田”工程建设259
(二)千斤鱼塘工程建设260
第四节 科技队伍与技术培训260
一、科技队伍建设260
(一)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260
1.国家农业科技人员260
2.农民技术员260
(二)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260
1.全面推行技术职称和职务评聘260
2.制订落实有关政策261
3.开展推荐评选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活动261
二、农业技术培训261
(一)建立培训基地261
1.建立省级培训基地261
2.建立市(地)、县级培训基地262
(二)分级分批培训262
(三)技术培训成效262
第五节 农村科普工作262
一、农村科普活动发展历程262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262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1954—1957年)262
(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65年)263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263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263
1.恢复发展科协组织263
2.编印科普宣传资料263
3.创办科技服务实体264
4.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活动264
二、农村科普组织及活动形式264
(一)农村科普组织形式264
1.科技示范户264
2.乡(镇)科协264
3.科普专业组264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64
1.义乌市养蜂协会265
2.龙泉市锦旗镇杂交水稻研究会265
3.余姚市临山镇兰海葡萄专业协会265
(三)农村科学实验265
(四)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265
三、农村科普活动的作用265
(一)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266
(二)推动了创汇农业的发展266
(三)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脱贫致富能力266
(四)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266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与农村市场267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267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267
(一)粮食购销体制267
1.预借粮草267
2.征收公粮267
(二)农副土特产品购销体制267
1.预购、代购267
2.推行结合合同268
3.多渠道自由购销268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268
(一)粮食计划收购268
1.粮食统购268
2.粮食“三定”268
3.粮食包干268
4.粮食征购“一定几年”269
(二)农副土特产品计划收购269
1.棉花实行统购统销269
2.重要经济特产实行统购269
3.猪禽蛋实行“一条鞭”经营269
4.分类分级管理269
5.推行购销合同制度270
6.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统一核算270
三、放开搞活时期(1979—1993年)270
(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270
1.调整粮食政策270
2.实行合同定购270
3.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271
(二)农副土特产品购销体制改革272
1.实行“三多一少”的流通新体制272
2.进一步缩小统派购范围,扩大市场调节272
3.实行农产品收购、调拨定基数政策272
4.实行合同定购、议购议销、自由购销273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273
一、粮食购销273
(一)自由购销时期273
(二)统购统销时期273
1.政策规定273
2.购销实绩274
(三)合同定购时期275
二、食油购销27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276
(二)“一五”时期276
(三)三年困难和调整时期276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276
(五)改革开放时期277
三、棉花购销278
(一)棉花收购278
1.预购278
2.统购278
3.合同定购279
(二)棉花销售279
1.省县际调拨279
2.纺棉供应279
3.民用絮棉供应280
4.棉短绒供应280
四、麻类购销281
(一)黄红麻购销281
1.收购281
2.内销281
3.出口281
(二)大麻购销282
1.收购282
2.供应282
(三)苎麻购销282
1.收购282
2.供应282
五、茶叶购销283
(一)毛茶收购283
1.国家与私营企业联购时期(1950—1955年)283
2.统一购销时期(1956—1959年)283
3.派购时期(1960—1984年)283
4.多渠道收购时期(1984—1992年)283
(二)茶叶销售284
1.销售政策284
2.内贸销售284
3.供应出口284
六、蚕茧收购285
(一)收购形式285
1.鲜茧收购285
2.干茧收购285
(二)收购政策285
1.调整收购价格285
2.“先留后购”政策285
3.定基数收购政策285
4.合同定购政策285
5.统一收烘政策285
七、生猪购销286
(一)生猪收购286
1.预购订购286
2.派养派购286
3.统一收购286
4.分配交售任务,订立定购合同286
5.奖售收购286
6.国营食品公司直接收购与委托供销社代购286
7.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掌握货源287
(二)猪肉销售和调出287
1.控制市场猪肉供应总量287
2.凭票定量供应与敞开供应287
3.供应分割肉和小包装冷冻猪肉287
4.调出省外287
八、家禽、鲜蛋购销288
(一)禽、蛋收购288
1.分配交售任务进行收购288
2.牌价加奖售收购288
3.家禽实行议购议销288
4.建立商品蛋基地,实行合同收购288
(二)禽、蛋销售288
1.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销售方法288
2.凭票定量供应与敞开供应288
九、菜牛、菜羊购销289
(一)菜牛收购289
1.统一淘汰批宰标准289
2.指定单位经营菜牛289
3.收购菜牛实行奖售289
4.自主经营菜牛289
(二)菜羊收购289
(三)牛羊肉销售289
1.对少数民族优先供应牛羊肉289
2.凭卡定量供应289
十、蔬菜购销290
(一)蔬菜收购290
1.统购包销290
2.签订产销合同收购290
3.奖售换购290
4.逐步放开蔬菜购销290
5.建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290
(二)蔬菜销售290
1.市场供应290
2.余缺调剂290
3.建立生产基地,稳定市场供应290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29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291
(一)议定生活资料出售价291
(二)确定农副产品的合理定价291
(三)调整地区差价291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291
(一)建立统购统销价格体制291
(二)以粮价为中心调整农产品比价291
(三)实行物价分工管理291
三、“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1958—1965年)291
(一)集市贸易价格上涨291
(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291
(三)调整部分农副产品价格292
(四)调整粮食统销价格292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292
(一)再次调整粮食购销价格292
(二)再次调整部分农副产品价格292
(三)冻结物价292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292
(一)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阶段(1979—1984年)292
1.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292
2.调整副食品销价293
3.“填平补齐”式的调整293
4.实行超购加价或议价收购294
5.放开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农产品和三类农副产品的价格294
(二)以放为主,放调结合阶段(1985—1991年)294
1.实行合同定购价格294
2.改进农产品价格管理294
3.完善重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政策294
4.逐步放开粮食销售价格295
(三)以市场价格为主的阶段(1992年以后)296
1.实行粮食购销同价296
2.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296
3.重新颁发农产品价格管理目录296
第四节 农村市场302
一、发展历程30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市场302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市场302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市场302
1.小商品市场的崛起(1979—1984年)302
2.市场网络的形成(1985—1990年)303
3.市场体系的发展和提高(1991—1993年)303
二、市场的结构和类型304
(一)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304
(二)专业市场305
(三)生产资料市场305
(四)生产要素市场306
1.劳务市场306
2.房地产市场306
3.科技市场306
4.信息市场306
三、农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306
(一)市场建设306
(二)市场管理306
四、农村市场的效应307
(一)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307
(二)扩大了城乡商品流通307
(三)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步伐307
(四)富裕一方群众307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307
一、供销社农村商业服务网点307
(一)发展历程307
1.创建时期(1949—1957年)307
2.波折时期(1958—1978年)307
3.发展时期(1979—1992年)308
(二)各类服务网点308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网点308
2.农副产品收购网点308
3.废旧物资收购网点309
4.生活资料供应网点309
5.乡村商业服务网点309
6.饮食、旅游服务网点309
二、国营商业农村服务网点310
(一)肉禽蛋经营机构和网点310
(二)蔬菜经营机构和网点310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311
一、加工能力311
(一)国营粮油和饲料加工311
1.粮油加工设备和能力311
2.饲料加工设备与能力311
(二)国营商业屠宰及肉类加工311
1.生猪屠宰加工311
2.金华火腿加工312
3.生化药品加工312
(三)供销社农副产品加工312
1.棉花初加工312
2.茶叶加工312
3.果品加工313
4.蔬菜加工313
5.畜产品加工313
6.食用菌加工313
7.酿造加工313
8.豆制品加工313
(四)加工业的现代化313
二、仓储能力314
(一)粮食系统仓储314
1.粮食保管314
2.粮油储存设施315
(二)国营食品企业仓储315
(三)供销社系统仓储315
1.农资库316
2.棉麻库316
3.中转库316
4.货场316
三、运销能力316
(一)运输工具316
(二)发展农村短途运销316
第六章 农业进出口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317
第一节 农业进出口贸易317
一、发展历程317
二、农业出口贸易317
(一)农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317
1.粮油食品类318
2.土产畜产类319
3.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320
4.手工艺品320
(二)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体系建设321
1.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321
2.单项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基地322
三、农业进口贸易323
(一)发展阶段和构成323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323
1.粮食323
2.棉花323
3.食品323
(三)农用物资进口325
1.良种325
2.化肥325
3.农药325
4.饲料325
5.农用薄膜325
第二节 利用外资326
一、农业利用外资326
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发展农业327
(一)建德林业科技推广中心项目327
(二)淡水养鱼项目327
(三)滩涂开发项目327
(四)速生丰产林项目327
(五)红土壤开发项目328
(六)林业二期项目328
三、重大农业利用外资项目328
(一)舟洋渔业合营公司328
(二)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328
(三)宁波同康农业有限公司328
(四)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328
(五)日本“黑字环流”贷款项目328
(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红壤开发项目329
四、前景展望329
(一)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农业329
(二)加快农业开发区建设329
第三节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330
一、发展历程330
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330
(一)援助亚、非、拉国家330
(二)主要援外项目330
1.乌干达奇奔巴农场330
2.中非共和国勃亚利农技站330
3.乍得农技组330
4.多哥西岙河波塔引水灌溉工程332
5.阿富汗淡水养鱼332
6.古巴淡水养殖技术组332
(三)经援体制及管理机构的演变332
三、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事业332
(一)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332
(二)远洋渔业合作333
1.赴澳大利亚捕鱼船队333
2.参加中国水产总公司西非捕鱼333
3.贝劳捕鱼333
(三)接受多边和双边无偿技术援助333
1.杭州湾低洼盐碱地发展渔业生产项目333
2.金华奶牛饲养管理项目333
(四)境外办企业333
第四节 国际交往334
一、发展历程334
二、重大国际农业会议335
(一)中荷农业水利技术研讨会335
(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援助中国农业项目
热门推荐
- 1274455.html
- 1320788.html
- 3306498.html
- 2646603.html
- 753237.html
- 2047393.html
- 347718.html
- 1269791.html
- 169132.html
- 1958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6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5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0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95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44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2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5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13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9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