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震灾害医学 汶川大地震救援回顾与经验总结【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徐如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57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19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644页
- 主题词:地震灾害-急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震灾害医学 汶川大地震救援回顾与经验总结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震灾害简史1
第一节 概述1
一、地球的地震带1
二、中国地震分布特点2
第二节 5·12汶川特大地震2
第三节 1900年以来全球发生破坏性地震灾害大事记4
第2章 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6
第一节 发生时间的突然性6
第二节 破坏范围的广阔性6
第三节 次生灾害的多发性7
第四节 发生地域的差异性8
第3章 特大地震灾害医疗救护问题与对策10
第一节 概述10
第二节 汶川地震应急医疗救护存在的问题11
一、地震灾害情报收集与分析11
二、抗震救灾的组织与协调11
三、构建立体交通体系12
四、建立“无障碍”通信网络12
五、构建联勤保障机制12
第三节 应急医疗救护实施要点12
一、组建专业化应急医疗救护队伍12
二、应急医疗救护队救护知识及技能培训13
三、确保应急医疗救护队的通讯和交通装备现代化13
四、装备现场急救手术舫舱或帐篷医院13
五、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急救医疗物资供应13
第4章 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的物资准备15
第一节 急救医疗物资准备的信息收集与分析15
一、地震灾害的一般信息15
二、地震灾区的地理特点16
三、气候因素16
四、地震灾区房屋结构16
五、当地民俗、民情和宗教信仰16
第二节 急救药品准备17
一、创伤救治主要药品种类17
二、创伤类型对用药量的影响17
三、创伤类型对用药品种的影响17
第三节 急救器材准备18
一、注射器及输液器具的准备18
二、各种急救包的准备18
三、其他有关急救器材准备18
第四节 现场急救手术及其设备的准备18
第5章 地震灾害现场伤员急救技术20
第一节 通气技术20
一、通气障碍伤员的现场救护20
二、常用急救通气手术及其适应证21
三、通气障碍现场急救流程22
第二节 止血22
一、出血分类22
二、止血方法23
三、失血表现与失血量初步判断27
四、创伤性低血容量及其临床表现与成因28
第三节 包扎28
一、常用包扎材料28
二、常用包扎方法29
第四节 固定技术31
一、骨折的判断31
二、常用固定方法31
三、临时固定技术的选择32
第五节 搬运33
一、搬运目的33
二、搬运方法33
第6章 地震灾害现场伤员救护、分类与转运36
第一节 现场应急医疗救护36
一、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36
二、阶梯治疗模式37
三、应急医疗救护与治疗组织38
第二节 现场急救原则与救护方案39
一、现场急救原则39
二、现场救护方案40
第三节 伤员分流与转运41
一、伤员分类原则与分流41
二、伤员转运42
三、伤员后送的禁忌证42
第7章 地震灾害的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44
第一节 概述44
第二节 地震灾害时的自我防护45
一、楼房内避难方法45
二、平房避难措施45
三、大型公共场所避难措施45
四、室外避难方法46
五、野外避难方法46
第三节 自救互救措施与伤员后送46
一、自救措施46
二、互救措施46
三、伤员后送47
第8章 地震次生灾害48
第一节 概述48
一、主要特点与危害48
二、地震次生灾害的分类49
三、地震次生灾害的破坏作用49
第二节 次生灾害的防护与处理49
一、个人防护49
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50
三、主要卫生应急措施52
四、其他53
第9章 地震灾害后的卫生防疫54
第一节 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54
一、安全饮用水与卫生设施的中断和破坏54
二、灾民安置点居住拥挤54
三、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54
四、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55
五、人口流动加大55
六、人群抵抗力降低55
七、遇难者尸体与传染病风险55
八、其他因素55
第二节 卫生防疫的基本原则与步骤55
第三节 现场快速卫生评估56
一、收集数据的方法57
二、调查和抽样方法57
三、需要收集的数据59
四、对卫生评估报告的要求60
第四节 预防性卫生措施60
一、安置场所60
二、饮用水卫生62
三、食品卫生63
四、消毒处理65
五、病媒生物的控制67
六、尸体处理67
七、预防接种68
八、营养保障70
九、健康教育71
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72
十一、配备基本实验设施73
第五节 疾病监测与疫情控制73
一、疾病监测73
二、疫情控制74
三、工作要点76
第10章 创伤后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78
第一节 概述78
一、创伤致死的特点78
二、心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78
三、现场心肺复苏的目的和机制79
四、心肺复苏技术的形成与发展80
五、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进展80
第二节 创伤现场心肺复苏82
一、病情评估与启动医疗急救83
二、基础生命支持83
三、心肺复苏有效指征及终止指标87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88
一、维持自主循环稳定88
二、呼吸功能支持88
三、其他脏器功能的支持89
第四节 持续生命支持89
一、全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变化89
二、脑复苏策略90
第11章 严重创伤与酸碱平衡失调93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93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93
二、肺的调节作用93
三、肾的调节作用93
四、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94
第二节 临床常用酸碱平衡的指标94
一、血浆pH94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94
三、反映血浆HCO-3的指标94
四、碱剩余或剩余碱95
五、阴离子间隙95
第三节 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95
一、代谢性酸中毒95
二、代谢性碱中毒96
三、呼吸性酸中毒97
四、呼吸性碱中毒98
五、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99
第12章 严重创伤与水及电解质平衡102
第一节 正常人体水、电解质平衡与调节102
一、体液的组成和分布102
二、成年人体液平衡及渗透压调节103
三、小儿体液平衡及渗透压调节特点103
第二节 水钠平衡失调104
一、基础知识104
二、等渗性缺水105
三、低渗性缺水106
四、高渗性缺水107
五、水中毒108
第三节 电解质平衡失调108
一、体内钾异常108
二、体内钙异常110
第四节 小儿体液平衡失调111
一、失水程度判断111
二、补液原则112
三、补液方法与步骤113
第五节 水及电解质失衡补液常用液体113
一、非电解质溶液114
二、电解质溶液114
三、混合溶液114
第13章 急危重症伤员重要脏器的功能监护116
第一节 体温与呼吸功能监测116
一、体温监测116
二、呼吸功能监测118
第二节 心血管功能监测119
一、心率监测119
二、血压监测120
三、心输出量监测121
四、其他监测指标122
第三节 血气参数及酸碱平衡监测122
一、常用参数122
二、病理生理改变127
三、诊断标准与分析方法128
第四节 血液生化指标监测129
一、肝功能129
二、心肌酶谱133
三、肾功能134
四、无机离子(电解质)135
五、脂类及脂蛋白137
六、糖类139
七、其他生化项目141
第五节 神经功能监测143
一、意识监测143
二、颅内压监测143
三、瞳孔监测144
四、眼球活动监测144
五、神经反射试验144
六、病理反射试验145
七、脑电图和脑地形图145
八、感觉检查145
九、昏迷严重度评分146
第14章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149
第一节 概述149
第二节 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150
一、内分泌及激素反应150
二、微循环的紊乱151
三、细胞能量代谢障碍152
四、休克与炎症反应152
五、休克对脏器的损害作用153
第三节 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程度判断及其监测154
一、休克的分类154
二、临床表现155
三、休克严重程度判断155
四、监测157
第四节 创伤性休克的救治158
一、早期紧急复苏处理158
二、液体复苏158
三、初期扩容原则和方法160
四、通气与氧合160
五、纠正酸中毒160
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161
七、抗休克裤的使用161
八、急诊科或现场急救手术162
九、大量快速扩容问题162
十、扩容复苏的不同反应及其意义163
第15章 严重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5
第一节 概述165
第二节 ALI/ARDS的发病机制166
一、缺血再灌流损伤166
二、感染与内毒素损伤166
三、炎症失控性损伤166
四、肺微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急性期特征与后果168
五、纤溶和凝血168
六、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168
七、纤维化性肺泡炎169
第三节 ARDS的病理生理变化169
一、肺容积减少169
二、肺顺应性降低169
三、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69
四、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169
第四节 ALI/ARDS的诊断170
一、平原地区诊断标准170
二、高原地区诊断标准170
三、与欧美诊断标准比较171
第五节 ALI/ARDS的防治171
一、原发伤病处理171
二、液体管理172
三、呼吸支持治疗173
第16章 严重创伤与多器官功能衰竭179
第一节 概述179
一、基本概念179
二、发病概况180
三、发病原因180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181
一、发病机制181
二、炎症反应失控184
三、MODS的病理变化185
第三节 诊断标准与病程演进187
一、诊断标准187
二、MODS病程演进189
第四节 防治措施190
一、创伤后MODS的预防190
二、有效改善组织氧供191
三、改善微循环及组织氧摄取192
四、代谢支持192
五、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防治193
六、体外生命保障系统193
第17章 颅脑创伤196
第一节 概述196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198
一、现场伤情判定199
二、现场急救措施200
三、伤员转运201
第三节 入院后救治要点202
一、诊断步骤202
二、救治原则202
三、手术治疗203
四、非手术治疗203
第四节 头皮损伤205
一、头皮血肿205
二、头皮裂伤206
三、头皮撕脱伤206
第五节 颅骨骨折206
一、线形骨折207
二、凹陷性骨折208
第六节 原发性颅脑损伤208
一、闭合性脑损伤208
二、开放性脑损伤211
第七节 继发性颅脑损伤213
一、硬脑膜外血肿213
二、急性硬脑膜下血肿214
三、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15
四、脑内血肿216
五、脑室内出血与血肿217
六、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217
第八节 颅脑创伤常见并发症217
一、肺部感染217
二、脑脊液漏219
三、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20
四、脑神经损伤220
五、合并感染222
第九节 颅脑创伤后遗症224
一、颅骨缺损224
二、外伤性癫癎224
三、脑积水225
第18章 胸部创伤227
第一节 概述227
第二节 肋骨骨折229
第三节 创伤性血气胸231
一、血胸231
二、气胸232
第四节 肺及气管、支气管损伤234
一、肺损伤235
二、气管、支气管损伤236
第五节 心脏创伤236
第六节 食管、胸导管、膈肌损伤及纵隔气肿238
一、食管损伤238
二、胸导管破裂238
三、膈肌破裂239
四、纵隔气肿240
第19章 腹部创伤242
第一节 概述242
第二节 腹部脏器损伤处理248
一、脾破裂248
二、肝破裂249
三、胰腺损伤250
四、胃损伤251
五、十二指肠损伤251
六、小肠破裂252
七、结肠破裂252
八、直肠损伤253
九、腹膜后血肿253
十、损伤控制理论的应用253
第三节 术后常见并发症处理254
一、脾损伤手术后254
二、肝损伤手术后255
三、胰腺损伤手术后255
四、胃损伤术后256
五、小肠损伤术后257
六、结肠损伤术后257
第20章 泌尿生殖系统损伤259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259
第二节 肾脏损伤262
第三节 输尿管损伤266
第四节 膀胱损伤268
第五节 尿道损伤270
一、前尿道损伤270
二、后尿道损伤271
第六节 生殖系统损伤273
一、男性生殖系统损伤273
二、女性生殖系统损伤274
第21章 脊柱脊髓损伤276
第一节 概述276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280
一、现场伤情判断280
二、现场急救措施281
三、伤员转运282
第三节 入院后救治要点282
一、诊断步骤282
二、救治原则283
第四节 脊柱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289
一、脊髓再次损伤289
二、体温变化290
三、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290
四、压疮291
五、神经源性膀胱291
六、神经系统并发症294
七、消化系统并发症294
八、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95
九、性功能障碍295
十、异位骨化296
第22章 骨盆骨折299
第一节 概述299
第二节 骨盆骨折紧急救治305
一、现场急救305
二、伤员转运306
三、骨盆骨折处理306
四、骨盆骨折常见合并伤处理307
五、骨盆骨折急诊手术308
第23章 四肢骨折311
第一节 四肢骨折分类方法311
一、常用分类方法311
二、骨折AO分类系统312
三、骨折伴随软组织损伤分类312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治314
一、救护的组织314
二、急救措施315
三、搬运和转送316
第三节 开放性骨折和关节损伤的早期处理316
一、早期清创316
二、组织修复318
三、合理应用抗生素319
第四节 四肢常见骨折处理原则320
一、上肢骨折320
二、下肢骨折327
第24章 周围神经损伤339
第一节 概述339
第二节 面神经损伤342
第三节 臂丛神经损伤343
第四节 尺神经损伤347
第五节 桡神经损伤348
第六节 腓总神经损伤349
第25章 断肢和断指再植351
第一节 概述351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354
一、现场急救措施354
二、伤员转运354
第三节 断肢再植术355
第四节 断指再植术359
第26章 皮肤撕脱伤363
第一节 概述363
第二节 头皮撕脱伤366
第三节 四肢皮肤撕脱伤369
一、概述369
二、上肢皮肤撕脱伤372
三、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374
第27章 挤压综合征376
第一节 概述376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384
一、现场伤情判断384
二、现场急救措施384
三、伤员转运386
第三节 入院后救治要点386
一、筋膜间隙综合征386
二、急性肾衰竭388
三、CRRT在挤压综合征中的运用390
第28章 复合伤392
第一节 概述392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395
一、自救互救395
二、紧急医疗救护396
三、伤员转运397
第29章 血管创伤400
第一节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00
一、概述400
二、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403
第二节 外伤性颅内动脉瘤407
第三节 外伤性颈部动静脉瘘409
第四节 外伤性动脉性鼻出血410
第五节 胸、腹、盆腔大血管损伤412
一、胸腔大血管损伤412
二、腹腔大血管损伤414
三、盆腔大血管损伤416
第六节 周围血管损伤418
第30章 烧伤422
第一节 伤情判断422
一、烧伤面积计算422
二、烧伤深度评估423
三、严重程度分类424
四、伤情判断425
第二节 现场紧急救护与转运425
一、现场紧急救护425
二、成批伤员急救426
三、伤员转运427
第三节 入院后救治要点427
一、防治休克427
二、烧伤创面处理429
三、焦痂切开减张术及筋膜切开术431
第31章 耳鼻咽喉及颈创伤434
第一节 应用解剖434
一、鼻部解剖434
二、耳部解剖435
三、颈部解剖436
第二节 鼻部损伤437
一、鼻部软组织损伤437
二、鼻腔内损伤438
三、鼻软骨外伤439
四、鼻骨骨折440
五、鼻窦外伤442
六、脑脊液鼻漏444
第三节 耳部损伤445
一、耳郭外伤445
二、耳道外伤446
三、鼓膜外伤446
四、迷路震荡446
五、颞骨岩部骨折447
六、爆震性聋447
第四节 颈部血管损伤448
一、颈部动脉损伤448
二、颈部静脉损伤449
三、创伤性颈动脉瘤450
四、创伤性颈动静脉瘘451
五、颈、椎动脉创伤性栓塞452
第五节 喉和颈段气管损伤452
一、闭合性损伤452
二、开放性损伤454
第六节 咽和颈段食管损伤455
第七节 颈部神经损伤455
一、臂丛损伤455
二、喉上神经损伤456
三、喉返神经损伤456
第32章 眼部创伤458
一、创伤分类及临床检查458
二、眼睑创伤459
三、角膜创伤460
四、巩膜裂伤461
五、虹膜睫状体创伤462
六、前房角后退462
七、晶状体创伤463
八、玻璃体积血463
九、视网膜脉络膜挫伤464
十、视神经挫伤464
十一、眼球破裂464
十二、眼球穿孔伤465
十三、眼内异物465
第33章 口腔及颌面部创伤467
第一节 软组织损伤467
第二节 颌面部出血469
第三节 牙损伤及颌面部骨折471
一、牙损伤471
二、上颌骨骨折472
三、下颌骨骨折475
四、颧骨及颧弓骨折477
五、颞下颌关节脱位478
第34章 儿童及其地震灾害伤特点与处理原则480
第一节 儿童特点480
一、神经系统480
二、呼吸系统480
三、循环系统481
四、消化系统482
五、泌尿系统482
六、骨骼系统483
七、免疫系统483
第二节 地震灾害伤特点与处理原则483
一、地震灾害伤特点483
二、处理原则486
第35章 老年人及其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490
第一节 老年人特点490
一、心血管功能变化490
二、骨质疏松490
三、肺部改变491
四、肝脏改变491
五、肾脏改变491
六、营养与代谢变化491
七、抗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491
第二节 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492
一、地震伤害特点492
二、处理原则494
第36章 孕妇及其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496
第一节 孕妇特点496
第二节 地震伤害特点与处理原则498
一、地震伤害特点498
二、处理原则499
第37章 地震灾害时慢性病急性发作505
第一节 概述505
第二节 常见慢性病急性发作506
一、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06
二、支气管哮喘506
三、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509
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10
五、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511
六、高血压病512
第38章 地震严重创伤的连续血液净化治疗516
第一节 概述516
一、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简史516
二、常用治疗模式517
第二节 SIRS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与分期518
第三节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526
一、免疫调节治疗常用方法526
二、血液净化治疗528
三、持续性血液滤过和高容量血液过滤适应证537
第39章 地震灾害心理创伤与心理干预措施540
第一节 概述540
第二节 地震心理创伤的特点541
一、地震灾害的心理影响541
二、心理反应542
第三节 心理干预544
一、目的和对象544
二、干预方法545
三、注意事项549
第40章 地震创伤的高压氧治疗551
一、概述551
二、颅脑损伤554
三、脊髓损伤556
四、窒息及心肺复苏后557
五、肢体挤压伤558
六、骨折延迟愈合与不愈合558
七、厌氧菌感染559
第41章 地震伤员营养支持561
一、概述561
二、营养支持方式分类563
三、临床应用564
第42章 地震伤员康复治疗568
一、概述568
二、颅脑损伤568
三、脊髓损伤575
四、创伤致神经源性膀胱578
五、四肢骨折579
六、关节置换术后580
七、断肢(指)修复或截肢后583
第43章 地震伤员的护理588
第一节 概述588
一、致伤原因588
二、伤害特点588
三、伤情分类589
四、急救处理原则590
第二节 现场急救护理590
一、现场急救护理组织590
二、伤员分类591
三、伤员现场急救处理592
四、伤员后送593
第三节 特殊损伤的护理594
一、颅脑损伤594
二、脊柱、脊髓损伤597
三、四肢骨折或损伤598
四、骨盆骨折600
五、胸部损伤600
六、腹部损伤602
七、泌尿生殖系统损伤603
八、烧伤604
附录A 震区防疫手册606
附录B 手术常用器械610
附录C 常用药品614
热门推荐
- 3119490.html
- 3817425.html
- 2285006.html
- 2971274.html
- 3909867.html
- 2026119.html
- 2862072.html
- 2907688.html
- 3505667.html
- 2716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4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3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54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66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7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6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2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16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