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廖超慧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1728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1049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07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陈安湖1
上编 中外人文思潮认同的差异1
第一章 文艺复兴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9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学衡派”9
一 “学衡派”产生的背景9
二 “学衡”始末12
三 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与《学衡》的筹建者13
四 “学衡”与新文化运动18
1 重估要慎重,态度要中正19
(一)“学衡派”的主要观点19
2 “人类之禀赋永无平等之时也”24
3 “文字之体制不可变”26
4 “文章成于摹仿”28
5 “诗体大解放”,“则为盲人说烛矣”29
(二)新文化倡导者的回音30
五 引起论争的缘由、性质及其意义35
(一)“学衡派”对革新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并非一致35
(二)双方对异域文化择取、认同的差异36
(三)特定历史之使然44
(四)对语言文字性质认识的误差47
(五)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理解的差异50
(六)论争的性质及其意义52
第二节 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整理国故”的是是非非53
一 论争的背景54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段的胡适、李大钊54
(二)由《新青年》发展所引起的论争68
二“问题与主义”论争的过程及双方的观点72
(一)论争的过程72
(二)论争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73
三 “整理国故”的是是非非85
四 论争的实质及其影响98
(一)从急躁走向理性99
(二)虽为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但并非政治真空100
(三)两类知识分子裂变的规律103
(四)要“实验主义”,还是要“马克思主义”106
五 论争留给我们的思考110
第二章 普罗文学思潮与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论争113
第一节 普罗文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影响113
一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萌生期113
二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发展期114
三 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兴盛期115
四 普罗文学思潮在中国118
第二节 “新月派”演变始末及其同人的思想创作概况123
第三节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论争132
一 《新月的态度》辨析132
二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新月派”梁实秋的论争136
三 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142
(一)关于人性和阶级性的论辩142
(二)由《资本家走狗》引起的论争150
(三)关于“硬译”的辩驳152
(四)关于政治态度、思想信仰的交锋157
(五)对妇女解放、人格平等观的歧见162
一 择取文化思潮的错位171
第四节 产生论争的缘由171
二 认同中外文化的差异174
三 对“人性论”内涵理解的二致177
第三章 人文思潮的信奉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论争186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甲寅派”186
一 “甲寅派”始末186
二 论争经过189
(一)《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189
(二)关于“二桃杀三士”之争的实质191
(三)沈雁冰等著文驳斥196
(四)“你不攻来我不驳”199
(五)荻舟《驳瞿宣颖君“文体说”》203
(六)《评新文学运动》的主要观点204
(七)恢复读经,整顿学风206
三 对论争的重新认识208
(一)历史循环论的误导208
(二)“爱惜自己的羽毛”211
(三)虔诚信仰传统文化213
(四)论争的是是非非215
第二节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218
一 “语丝派”的形成及消亡219
(一)“现代评论派”的形成222
二 “现代评论派”的演变历程222
(二)“现代评论派”的政治思想倾向223
(三)“现代评论派”的文艺观和文学创作224
三 陈源及其《西滢闲话》225
(一)陈源其人225
(二)《西滢闲话》的是与非226
1 反帝的爱国热情227
2 抨击军阀的腐败228
3 支持文学革命,否定复古派231
4 抵制爱国学生运动,无视民众力量232
(一)“女师大”学潮233
1 鲁迅与“女师大”233
四 论争始末233
2 校长杨荫榆235
3 “女师大”学潮的起因和发展236
(二)鲁迅与陈源的论争248
1 驱羊与荫杨248
2 勇怯何分明251
3 真假“剽窃案”262
4 劲风扫迷雾267
5 两种文艺观269
(三)“女师大”学潮中的胡适271
(四)“女师大”学潮中的周作人282
五 历史公案再评说286
第四章 普罗文学倡导者与儒士王权依附者的斗争295
第一节 普罗文学思潮与“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论战295
一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295
二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和衰亡297
(一)“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兴盛期297
(二)“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再度兴起和“文化剿匪”口号的提出300
三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观点302
(一)理论纲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302
1 “文艺的中心意识”论303
2 “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305
3 文艺的发展与政治上民族主义的关系306
(二)“文化剿匪”观308
1 攻击普罗文学是“亡国文化”308
2 鼓吹“法西斯”专制文化309
四 “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的文学创作311
五 普罗文学阵营的驳论315
(一)对“民族主义”文艺思潮理论的驳论316
(二)对“民族主义”文学创作的评论321
第二节 抗战文化界与“战国策派”的论争324
一 “战国策派”的产生及其消亡324
(一)“战国时代重演”论327
二 “战国策派”的主要理论观点327
(二)张扬“当今争于力”的战国作风331
(三)主张崇拜英雄336
(四)倡导“民族文学运动”340
三 “战国策派”的文艺观343
四 “战国策派”的文学创作347
五 抗战文化界对“战国策派”的批评351
(一)对于“战国策派”的“战国时代重演”论、“当今争于力”等观点的驳论352
(二)对“战国策派”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的剖析354
(三)对“战国策派”文艺观的辨析357
(四)对《野玫瑰》的评论359
六 对“战国策派”的反思363
第五章 左翼文学主潮内部的论争382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口号的再次提出382
一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背景382
二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经过384
(一)关于创造社和太阳社384
(二)引发论争的主要文章386
1 创造社成员的文章386
2 甘人与李初梨的论辩391
3 太阳社成员的文章392
(三)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辩397
(四)侍桁、冰禅、冯雪峰等著文支持鲁迅408
(五)创造社与茅盾的论争414
三 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认识和态度421
(一)鲁迅并非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421
(二)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主张的阐释与创造社、太阳社之比较424
1 关于文学和政治的关系424
2 文艺的作用问题425
3 关于作家世界观的问题426
4 关于文学的对象和形式427
(三)鲁迅和早期创造社的关系428
(一)创造社、太阳社全盘接受国际普罗文学思潮的影响429
四 引起论争的缘由429
(二)热情有余、国情不熟436
(三)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和意气之争438
1 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早有芥蒂438
2 创造社与太阳社争夺“革命文学”的发明权445
3 宗派主义、小团体主义产生的根源450
(四)瞿秋白“左倾”路线的影响451
第二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与解散454
一 对“左联”纲领的不同意见455
二 关于“左联”发起人名单的不同意见459
三 关于解散“左联”的论争经过462
四 解散“左联”的是与非471
第三节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483
一 “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及其内涵与论争483
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提出及其内涵与论争495
(一)冯雪峰谈论争前后鲁迅的“处境”和“愤慨”496
(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究竟谁人提出502
三 “两个口号”论争的始末509
四 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535
(一)两个口号能否并存535
(二)联合战线要不要强调领导权537
(三)创作的主题、题材和方法是否要求划一541
(一)胡风究竟有多大的能量543
五 几个有争议的问题543
出来的”551
(二)关于“‘两个口号’之争就是冯雪峰搞551
(三)《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算不算鲁迅所作559
六 结语566
中编 审美追求的差异569
第六章 一元与多元的论争572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等与鸳鸯蝴蝶派573
一 鸳鸯蝴蝶派573
(一)鸳鸯蝴蝶派的产生、发展以及消亡573
(二)鸳鸯蝴蝶派为何又称“礼拜六派”574
1 周作人称之为《玉梨魂》派——鸳鸯蝴蝶体577
(三)“鸳鸯蝴蝶派”命名的由来577
2 钱玄同正式提出“鸳鸯蝴蝶派”578
3 杨了公、刘半农等席上出戏言579
二 文学研究会582
三 论争经过586
(一)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的批评586
(二)文学研究会密集火力的反击589
(三)鸳鸯蝴蝶派重振旗鼓,再次较量605
四 对鸳鸯蝴蝶派批评的反思608
(一)是否代表封建买办势力608
对与错610
(二)游戏、消遣、趣味的审美意识的610
(三)鸳鸯蝴蝶派是不是“一股逆流”617
第二节 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主潮与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620
一 论语派620
二 林语堂其人624
(一)西化教育奠根柢624
(二)等身著作待评说628
三 鲁迅与林语堂的关系634
(一)《语丝》文章生离合635
(二)厦大逆境见友情639
(三)北新事件起风波642
(四)《人间世》里卖“幽默”645
四 论争主要在鲁迅与林语堂之间展开648
(一)关于幽默小品文的论争648
1 第一个招呼国人注意幽默的中国人649
2 鲁迅对林语堂幽默观的认识和批评651
(二)关于“西崽”与“翻译”的论争660
(三)关于“文人相轻”的论争662
五 论争的缘由664
(一)“论语派”艺术主张的深化和“左联”新理论的产生664
(二)审美追求的差异666
(三)所受家庭影响、地域文化和启蒙教育的区别671
(四)对传统文化承接的差异675
(五)对异域文化择取的不同679
第七章 关于文学独立性问题的论争686
第一节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第三种人”687
一 “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指代对象687
二 “自由人”、“第三种人”演绎本末689
(一)发生期的标志:“左联”成员苏汶蜕变为“同路人”689
(二)发展期的标志:共产党员杨村人沦为叛徒,挤进“第三种人”690
(三)消亡期的标志:创办《星火》693
(一)胡秋原打出“自由人”旗号695
三 论争的发展变化695
(二)冯雪峰以比较的方法揭示“自由人”的真面目697
(三)苏汶介入,论争进入激烈阶段699
(四)“左联”重要理论家纷纷撰文参与论辩702
(五)歌特文章的发表,把论争引向冷静、理智的阶段713
(六)杨村人转向,论争性质发生质的变化720
四 关于“同路人”问题及其它725
第二节 抗战文艺界与“与抗战无关论”730
一 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思潮的高涨730
二 中国反法西斯文学思潮的兴起731
三 “与抗战无关论”的提出734
(一)与抗战“有关”还是“无关”739
四 抗战文艺界与梁实秋等人的不同见解739
(二)关于“抗战八股”之争743
(三)对“文学贫困论”的批评746
(四)由张道藩“不专写黑暗论”引发的再次论争750
五 对论争的客观评价756
(一)八十年代对论争的几种意见756
(二)应该怎样看待这场论争759
1 论争双方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759
2 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并非等距离763
3 双方存有情感宿怨,忽视了统一战线768
第三节 论争漩流中的沈从文769
(一)“京派”和“海派”的形成771
一 “京派”和“海派”771
(二)“京派”和“海派”的论争经过773
二 关于“反对作家从政论”776
三 丁玲与沈从文792
(一)中岛碧女士揭开“丁沈公案”之谜793
(二)谜底揭开,风波叠起795
(三)《记丁玲》等书写作的前前后后798
(四)丁玲如是说804
(五)丁玲、沈从文各执一辞810
(二)沈从文谈有关丁玲著述的写作动机815
四 对丁沈反目的几点思考815
(一)永载文坛的友谊815
(三)关于《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的真实性816
(四)沈从文何以要含糊其辞820
(五)讳莫如深探隐衷822
第四节 关于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826
一 讨论的前奏826
(一)三十年代胡风与周扬论现实主义问题827
(二)抗战时期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833
1 1938—1940年的讨论833
2 1943—1945年的讨论835
(一)1940年较为集中地提出“主观战斗精神”的观点837
二 胡风倡导“主观战斗精神”837
(二)1945年在重庆开展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精神”的讨论839
(三)1948年在香港开展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849
三 对“主观战斗精神”及其引发的几个问题的阐释853
(一)“主观战斗精神”的内涵853
(二)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舒芜“主观论”856
的异同856
(三)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实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859
第八章 歌颂与暴露的论争868
一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870
第一节 由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引起的争鸣870
二 《华威先生》引起的论争871
三 论争的价值和意义882
第二节 对王实味及其《野百合花》的批判883
一 丁玲等在延安倡导的文学思潮883
二 王实味冤案885
(一)王实味被秘密处死之真相886
(二)延安文艺界整风的前奏889
(三)王实味所犯何罪895
(四)王实味究属哪种人902
(五)蒙冤五十年910
三 对王实味问题的再认识919
下编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合流927
第九章 贵族文学与平民文学的论争931
第一节 文白之争932
一 中国历代文学并非清一色的文言932
二 “五四”时期“文白之争”的表现934
(一)封建统治者反对白话的实质934
(二)由废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引起的论争936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与林纾的论争941
一 《新青年》演了一出“双簧戏”942
二 林纾放了第一炮,招来“新文苑”的反击943
三 林纾深恐失去名士身份948
第十章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950
第一节 “左联”时期的三次讨论951
一 《大众文艺》主持的讨论951
二 由瞿秋白文章引发的讨论954
(一)瞿秋白著文话设想954
(二)茅盾发表不同见解956
(三)周扬强调建设真正的革命的大众文艺957
三 从“文言复兴运动”到“大众语运动”958
(一)汪懋祖等发动的“文言复兴运动”958
1 大众语性质959
(二)大众语运动959
2 如何建设大众语960
3 大众语文字发展之展望961
第二节 抗战前期的讨论962
一 抗战文艺与文艺大众化的关系963
二 实现文艺大众化的途径963
三 大众文艺的普及与提高966
第三节 冯雪峰对大众文艺理论建设的贡献967
一 占领阵地,戳穿骗局967
二 大众文艺的形式和建设968
(一)关于内容与形式970
三 四十年代深入的思考970
(二)关于“政治与艺术”、“普及与提高”971
第十一章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973
第一节 引起论争的背景材料973
一 引起论争的直接原因973
二 世界文艺思潮的催动975
三 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976
第二节 解放区文艺界的讨论977
一 大众文艺产生的必然性977
(一)以新文艺为基础979
二 文艺大众化的正确途径979
(二)正确利用旧形式981
(三)何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983
第三节 国统区的论争986
一 向林冰为代表的“中心源泉论”986
二 葛一虹为代表的另一极端看法988
三 胡风在“民族形式”论争中992
附录999
一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大事记1001
二 主要参考文献1031
后记1046
热门推荐
- 2754465.html
- 3710751.html
- 3275489.html
- 1089199.html
- 361032.html
- 1700944.html
- 761013.html
- 1088695.html
- 541486.html
- 2111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7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0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6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8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84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2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8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67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