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
  • 武建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40414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司法制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实践法学与司法审判1

第一节 实践法学概述2

一 哲学基础2

二 思维方式7

三 走向生活世界10

第二节 实践智慧与法官的审判15

一 知识与逻辑及其缺欠15

二 法官的实践智慧19

三 法官制度:考虑实践智慧的维度23

第三节 实践法学与司法模式26

一 混合法模式:来自于事物的本性27

二 混合法模式构造的中国语境31

三 走向具体34

上篇 司法理论39

第一章 法律解释理论39

第一节 法官:解释主体的正当性39

一 法官的解释与司法解释40

二 法官的解释:司法本性的要求44

三 实践智慧:解释主体的完善48

第二节 共识与冲突:法律解释的困惑50

一 绝对中立:对法官的理想要求51

二 法律解释中的共识与冲突及其根源53

三 走出困惑还是在困惑中发展法律58

第三节 实践哲学:法律解释的理论基石61

一 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意义62

二 法律解释的实践合理性64

三 法律解释中的理想:让人生活得更好69

第四节 书写法律解释的理由71

第二章 事实理论76

第一节 宏观认识论与案件真相76

一 关于宏观认识论的界说77

二 无时间限制的认识理论81

三 永恒的理想:事实的可知性与人类的正义事业83

一 关于微观认识论的界说85

第二节 微观认识论与案件真相85

二 具体认识的复杂性与有限性89

三 正义的缺憾92

第三节 证据规则的介入95

一 何以设定证据规则97

二 证据规则与价值冲突100

三 现代司法中的“疑罪从无”102

第三章 司法论证104

第一节 几种常见的推理形式105

一 几种推理形式的解读105

二 推理是如何被运用的110

三 寄希望于法官113

第二节 实质性论证118

一 法律文本世界的有限性与实质性推理119

二 实质性论证的具体形式122

三 法律创新的契机125

第三节 司法论证的合理性标准128

一 司法论证合理性的社会性分析129

二 司法论证合理性的标准问题131

三 价值论证的语境化134

下篇 司法模式139

第四章 司法行为之成文法模式139

第一节 作为司法行为模式的成文法139

一 成文法综括140

二 成文法模式的运作特征143

三 成文法模式的哲学思考147

第二节 中国何以选择成文法模式149

一 历史的视角150

二 传统的视角152

三 事物的本性156

第三节 中国成文法模式的运作及其问题158

一 法律至上还是权力至上158

二 服从还是创造162

三 司法本性的缺失165

第一节 作为司法模式的判例法模式169

一 判例法模式综括169

第五章 司法行为之判例法模式169

二 判例法模式的运作特征173

三 哲学分析177

第二节 传统中国的判例法资源179

一 比较视角:中国的判例法资源179

二 中国判例法的理论分析182

第三节 判例法模式:引进抑或提炼185

一 法律何以可以引进185

二 判例法:引进什么189

三 判例法:如何提炼195

四 回归本性196

第一节 混合法模式的传统资源198

第六章 司法行为之混合法模式198

一 混合法:否定之否定199

二 资源为何?如何挖掘?202

三 混合法资源的理论分析206

第二节 混合法模式的哲学基础209

一 辩证法视角209

二 认识论视角212

三 实践哲学视角217

第三节 混合法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221

一 中国成文法模式现状分析222

二 混合法内部的关系模式223

三 混合法模式中的判例效力等级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