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 以太原盆地为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 以太原盆地为例
  • 郭清海,马瑞,王焰新,马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6973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247页
  • 主题词:盆地-地下水-水环境-环境效应-研究-太原市;山地-地下水-水环境-环境效应-研究-太原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盆-山地下水系统演化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 以太原盆地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盆地孔隙水系统3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3

1.1 自然地理概况3

1.2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5

1.2.1 地层5

1.2.2 构造6

1.2.3 水文地质条件8

第二章 地质演化过程13

2.1 基本构造格局的形成13

2.2 晚新生代沉积过程14

2.3 晚新生代古水文演化过程18

第三章 孔隙介质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20

3.1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20

3.2 构建孔隙介质结构可视化模型的方法21

3.3 研究区孔隙介质结构可视化模型的建立23

3.4 研究区孔隙介质可视化模型的水文地质意义28

第四章 孔隙水地球化学演化30

4.1 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研究进展30

4.2 孔隙水水化学特征32

4.2.1 水样采集与分析33

4.2.2 浅层孔隙水水化学特征33

4.2.3 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特征35

4.3 中深层孔隙水水化学分带及其指示意义43

4.4 中深层孔隙水地球化学过程47

4.5 中深层孔隙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51

4.5.1 利用PHREEQC进行反向地球化学模拟的基本过程51

4.5.2 地下水流路径的选取52

4.5.3 路径1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54

4.5.4 路径2的水文地球化学模拟56

第二篇 边山岩溶水系统61

第五章 晋祠泉岩溶水系统61

5.1 岩溶水系统概况61

5.2 泉流量动态特征62

5.2.1 概述62

5.2.2 年际变化特征62

5.2.3 年内变化特征63

5.3 岩溶水系统分析64

5.3.1 大气降水输入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64

5.3.2 岩溶水系统输入-输出数学模型的建立65

5.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67

5.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67

5.4.2 汾河渗漏对泉流量的影响68

5.4.3 岩溶水开采(含采煤排水)对泉流量的影响69

5.4.4 岩溶水潜排对泉流量的影响69

5.5 岩溶水资源评价70

5.5.1 天然资源量计算70

5.5.2 开采资源量计算71

第六章 兰村泉岩溶水系统72

6.1 岩溶水系统概况72

6.2 泉流量动态特征73

6.2.1 泉流量变化特征73

6.2.2 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73

6.3 岩溶水系统分析74

6.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76

6.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的影响76

6.4.2 岩溶水开采对泉流量的影响77

6.5 岩溶水资源评价77

6.5.1 天然资源量计算77

6.5.2 开采资源量计算78

第七章 洪山泉岩溶水系统80

7.1 岩溶水系统概况80

7.2 泉流量动态特征80

7.2.1 年际变化特征80

7.2.2 年内变化特征81

7.3 岩溶水系统分析82

7.3.1 大气降水输入的滞后效应与延迟效应82

7.3.2 岩溶水系统输入-输出数学模型的建立84

7.4 泉流量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85

7.4.1 大气降水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86

7.4.2 岩溶水开采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86

7.5 岩溶水资源评价86

7.5.1 天然资源量计算86

7.5.2 开采资源量计算87

第三篇 盆-山地下水循环及其水资源-环境效应91

第八章 盆-山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特征91

8.1 岩溶地下水系统循环特征91

8.1.1 西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94

8.1.2 北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96

8.1.3 东山岩溶水系统水动力特征97

8.2 各地下水系统的边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98

8.2.1 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系统之间的关系98

8.2.2 太原东山岩溶水系统与盆地孔隙水系统之间的关系101

8.2.3 东、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系101

8.3 边山地区采煤排水与盆地地下水位下降102

8.3.1 边山地区采煤排水现状102

8.3.2 采煤排水对盆地地下水位的影响103

第九章 岩溶热水形成与资源评价104

9.1 岩溶热水温度分布及地热田划分104

9.1.1 岩溶水系统水温分布特征104

9.1.2 太原地热田划分111

9.2 岩溶热水水化学特征115

9.2.1 水岩作用程度及热储温度115

9.2.2 热水循环深度117

9.2.3 地下水各组分含量分布特征118

9.3 岩溶热水来源及流动特征的同位素证据121

9.3.1 岩溶地下水的补给来源121

9.3.2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间与其他类型地下水的水力联系125

9.3.3 不同岩溶系统地下水流动途径及水岩作用时间129

9.4 岩溶热水形成的概念模型133

9.4.1 地热形成条件133

9.4.2 热水流动模式134

9.4.3 岩溶水系统之间及岩溶水与裂隙水间的联系136

9.4.4 概念模型136

9.5 岩溶热水资源量评价138

9.5.1 计算原则138

9.5.2 计算方法及参数的选取138

9.5.3 计算结果142

第四篇 地下水环境问题147

第十章 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泉流量衰减147

10.1 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及地面沉降147

10.1.1 地下水位下降147

10.1.2 太原市地面沉降151

10.2 岩溶泉流量衰减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158

10.2.1 泉流量基本特征159

10.2.2 泉流量数据序列的处理160

10.2.3 气候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161

10.2.4 人类活动因素对泉流量变化的影响163

10.2.5 泉流量衰减模式分类164

10.2.6 泉流量变化过程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165

第十一章 地下水污染与脆弱性评价168

11.1 太原市地下水污染168

11.1.1 地下水水质演化趋势及水污染现状168

11.1.2 地下水污染成因分析171

11.2 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常见评价方法173

11.2.1 研究历史与现状173

11.2.2 评价方法176

11.3 浅层孔隙水系统的内在脆弱性评价177

11.3.1 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177

11.3.2 DRASTIC模型的评分过程178

11.3.3 脆弱性评价结果189

11.4 浅层孔隙水系统对砷污染的特殊脆弱性评价191

11.4.1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191

11.4.2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评分标准193

11.4.3 脆弱性评价模型的指标权重196

11.4.4 脆弱性评价结果199

结论201

参考文献205

附表1~7211

英文摘要2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