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向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1926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21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3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3
第一节 有关“质的研究方法”的定义5
一、“质的研究像一把大伞”5
二、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7
三、从“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的区别看“质的研究”的定义9
四、一个初步的定义12
第二节 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13
一、实证主义13
二、“另类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14
三、对质的研究之理论范式的分析17
第三节 对有关概念的辨析20
一、有关“质”与“本质”21
二、“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分22
第二章 质的研究的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25
第一节 质的研究的历史渊源25
一、民族志的发展25
二、社会学领域的发展27
三、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28
四、对政治权力的反思30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分期31
一、传统期(1900-1950)31
二、现代主义期(1950-1970)33
三、领域模糊期(1970-1986)38
四、表述危机期(1986-1990)41
五、后现代主义期(1990— )43
第三章 质的研究的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46
第一节 按研究的对象范畴分类46
一、按研究的问题分类46
二、按研究的范畴分类48
第二节 按研究的目的分类50
一、按研究者的兴趣分类50
二、按研究者的意图分类52
第三节 按“传统”分类53
一、生态心理学53
二、整体民族志54
三、交流民族志55
四、认知人类学55
五、象征互动主义57
第四节 按“类型”分类58
第五节 无法分类60
第六节 分类的作用60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67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67
第一节 设计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67
第二节 质的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68
一、建构主义的模式69
二、批判理论的模式69
三、各种互动模式70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提案之间的区别72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76
第一节 界定研究的现象76
第二节 确定研究的问题78
一、寻找研究的问题78
二、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80
三、对研究问题作出界定和表述83
第三节 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4
一、个人的目的85
二、实用的目的85
三、科学的目的86
第四节 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87
一、现有研究成果87
二、研究者的经验性知识90
三、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91
第五节 确定研究对象92
第六节 讨论研究关系93
第七节 选择研究的方法93
一、进入现场的方式94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95
三、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96
四、建立结论和初步理论的方式98
五、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98
第八节 确定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99
一、讨论效度问题99
二、讨论信度问题100
三、讨论推论问题101
四、讨论伦理道德问题101
第九节 其他安排101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103
第一节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103
第二节 “目的性抽样”的具体策略104
一、根据样本的特性进行抽样105
二、抽样的具体方式109
第三节 对“目的性抽样”原则的分析112
第四节 制约抽样的因素114
一、样本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114
二、样本的个人条件114
三、样本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115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117
第一节 讨论研究者个人因素的重要性117
第二节 研究者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118
一、性别119
二、年龄121
三、文化背景与种族122
四、社会地位与受教育程度123
五、个性特点与形象整饰125
第三节 研究者的个人倾向对研究的影响127
一、研究者的角色意识127
二、研究者看问题的视角129
三、研究者的个人经历130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133
第一节 “局内人”与“局外人”134
一、“局内人”的优势和劣势134
二、“局外人”的优势和劣势135
第二节 “内”“外”角色与其他维度的关系138
一、公开与否138
二、亲疏关系139
三、参与程度140
第三节 “局内人”还是“局外人”142
第四节 “局外人”如何理解“局内人”143
一、“局外人”变成“局内人”143
二、保持双重身份145
三、全身心地投入146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149
第一节 进入现场前的准备工作149
第二节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151
一、“守门员”的类型151
二、谁是“守门员”152
三、“守门员”与研究的关系153
第三节 进入现场的方式154
一、隐蔽地进入155
二、逐步暴露式155
三、制约进入方式的因素156
第四节 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157
一、选择交流方式157
二、处理进入失败159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165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165
第一节 什么是“访谈”165
一、访谈与日常谈话的区别165
二、访谈作为言语事件167
三、访谈的具体功用169
第二节 访谈的类型171
一、按结构分类171
二、其他分类标准171
第三节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174
一、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174
二、协商有关事宜174
三、设计访谈提纲176
第四节 其他注意事项178
一、访谈记录的方式178
二、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179
三、访谈的收尾工作180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182
第一节 提问的基本原则182
第二节 访谈问题的类型183
一、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183
二、具体型与抽象型问题186
三、清晰型与含混型问题188
第三节 追问的作用190
一、追问的时机与度190
二、追问的具体策略191
第四节 访谈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192
一、访谈问题的顺序192
二、访谈问题的过渡193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听——我听到了什么?195
第一节 “听”的方式195
一、行为层面上的“听”195
二、认知层面上的“听”196
三、情感层面上的“听”198
第二节 “听”的基本原则199
一、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199
二、容忍沉默200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203
第一节 回应的类型及功能203
一、认可203
二、重复、重组和总结204
三、自我暴露205
四、鼓励对方206
第二节 应该避免的回应方式207
一、论说型回应207
二、评价型回应208
第三节 回应的时机209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组织一群人一起交谈?211
第一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起源211
第二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作用212
一、访谈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213
二、对研究问题进行集体性探讨214
三、集体建构知识216
四、焦点团体访谈的弊端217
第三节 焦点团体访谈前的准备工作219
一、焦点团体访谈中研究者的角色219
二、焦点团体访谈的设计220
三、焦点团体访谈的抽样221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的实施222
一、安排物质空间223
二、开始访谈223
三、进行访谈224
四、结束访谈225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作所为?227
第一节 观察的分类227
一、参与型观察与非参与型观察228
二、其他分类法230
第二节 观察的作用232
第三节 不同流派对观察的理解233
一、经验主义的观点234
二、象征互动主义的观点234
三、戏剧社会学的观点234
四、存在主义社会学的观点235
五、常人方法学的观点235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236
第一节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236
一、确定观察的问题236
二、制定观察计划237
三、设计观察提纲238
第二节 进行观察239
一、开放式观察239
二、逐步聚焦240
三、回应式互动242
四、选择观察内容243
第三节 观察的记录方式245
一、记录的重要性245
二、记录的程序245
三、记录的格式247
四、记录的语言248
第四节 观察者的反思253
一、观察者的推论254
二、观察者的心情255
三、观察者的叙述角度255
第十七章 收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257
第一节 实物分析的理论基础257
第二节 实物资料的分类258
一、正式官方类259
二、非正式个人类260
三、照片262
四、其他分类方式263
第三节 收集实物资料的方式264
第四节 实物分析的作用265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269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269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269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270
二、整理和分析要求及时270
三、分析前的初步整理272
第二节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273
一、线性模式273
二、互动模式275
第三节 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277
一、阅读原始资料277
二、登录279
三、寻找“本土概念”284
四、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286
第十九章 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289
第一节 类属分析290
一、类属分析的定义290
二、设定类属的标准291
第二节 情境分析292
一、情境分析的理论基础293
二、情境分析的具体步骤294
第三节 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利弊及结合296
一、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的特点296
二、两者之间的结合296
三、一个结合分析的实例297
第四节 归类的方式和手段302
一、具体操作方式303
二、分析手段304
第五节 资料分析的思维方式312
一、因果分析312
二、部分和整体之间的阐释循环313
三、回溯觉察之重组314
四、直觉与想像315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318
第一节 什么是“理论”318
一、质的研究对“理论”的定义318
二、质的研究对“理论”的态度320
第二节 建构理论的方法323
一、理论的作用323
二、建构理论的方式324
第三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327
一、从资料产生理论的思想328
二、理论敏感性329
三、不断比较的方法329
四、理论抽样的方法330
五、文献运用的方法和准则331
六、检核与评价331
第四节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332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332
二、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333
三、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334
四、过程探究和条件矩阵335
五、一个分析实例336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339
第一节 什么是质的研究中的“写作”339
一、写作是思考339
二、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340
三、写作是权力和特权342
第二节 成文的方式344
一、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344
二、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344
第三节 写作的基本原则347
一、“深描”347
二、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和语言349
三、考虑写作的对象——读者351
第四节 民族志的写作风格352
一、现实主义的故事352
二、忏悔的故事354
三、印象的故事356
四、批判的故事359
五、规范的故事360
六、文学的故事361
七、联合讲述的故事363
八、现代主义民族志的手法365
第五节 撰写研究报告的具体步骤368
一、进入状态368
二、开始写作370
三、继续写作371
四、整理初稿372
五、收尾373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377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377
第一节 什么是“范式”378
第二节 从范式的角度看研究的质量评价378
一、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379
二、后实证主义的评价标准379
三、批判理论的评价标准380
四、建构主义的评价标准381
第三节 不同范式之间如何交流382
一、什么是“对话”383
二、如何对话383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388
第一节 质的研究对效度的定义388
第二节 效度的分类391
一、描述型效度391
二、解释型效度392
三、理论型效度393
四、评价型效度394
五、其他类型394
第三节 效度“失真”的原因397
一、记忆问题397
二、研究效应398
三、文化前设398
四、间接资料来源399
第四节 效度的检验手段400
一、侦探法401
二、证伪法401
三、相关检验法402
四、反馈法404
五、参与者检验法405
六、收集丰富的原始资料405
七、比较法406
八、阐释学的循环407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409
第一节 对定义的尝试409
一、内部推论409
二、外部推论410
三、“显而易见的推论”411
第二节 对“知识”的认识414
第三节 为什么要讨论“推论”的问题416
一、希望进行“推论”的原因416
二、“推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417
第四节 一种不同的语言418
一、图式理论419
二、图式理论对“推论”的启示419
第五节 一种不同的“推论”方式421
一、促成“推论”的行为规范421
二、判断“推论”的标准423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425
第一节 自愿和不隐蔽原则426
一、隐瞒派426
二、公开派427
三、情境一后果派427
四、相对主义的观点428
五、女性主义的观点429
第二节 尊重个人隐私与保密原则430
一、对“隐私”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431
二、保密的具体措施432
第三节 公正合理原则435
一、如何对待被研究者436
二、如何处理冲突437
三、如何结束研究关系438
第四节 公平回报原则439
一、回报的方式439
二、对回报问题的思考442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447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447
第一节 提倡行动型研究447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和起源447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449
三、行动研究的特点452
四、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453
五、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455
六、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458
第二节 尊重多元459
第三节 重视反思461
第四节 坚持研究规范462
第五节 高科技的影响464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465
第一节 结合的背景465
一、有关“区别”的论争466
二、“区别”是否存在467
第二节 能否结合470
一、纯正派的观点470
二、情境派的观点470
三、实用派的观点471
第三节 为什么要结合472
一、量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472
二、质的研究的长处和短处473
三、两者结合的利与弊473
第四节 如何结合477
一、整体式结合477
二、分解式结合480
参考资料484
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512
图表一览520
热门推荐
- 1940930.html
- 1245865.html
- 2252552.html
- 1163222.html
- 3713902.html
- 2682056.html
- 3685537.html
- 1940113.html
- 3875499.html
- 27836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3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6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05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4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05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2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