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石毓智,李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5243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 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 蒋绍愚1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语法化2
1.3 句法理论框架5
1.4 汉语的语序对语法标记的制约6
1.5 汉语历史分期8
1.6 历史语料的选择10
第二章 判断词“是”产生的机制12
2.1 引言12
2.2 目前关于判断词“是”的来源和产生过程的研究状况13
2.3 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特点16
2.4 “是”从指代词向判断词的语法化过程17
2.4.1 指示代词“是”的篇章功能——回指的出现17
2.4.2 直接诱发“是”语法化句法格式的建立19
2.4.3 判断词“是”的诞生23
2.5 判断词“是”的语法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27
2.6 先秦其他指示代词的不同发展方向29
2.7 结语31
第三章 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33
3.1 引言33
3.2 疑问和焦点34
3.2.1 现代汉语的焦点标记“是”34
3.2.2 疑问代词的特殊焦点性质35
3.2.3 否定、强调与焦点36
3.3.1 目前已有的各种解释37
3.3 先秦汉语特殊语序的性质37
3.3.2 决定语序变换的两个因素:焦点与附着39
3.4 判断词“是”的出现对旧语序的影响43
3.4.1 先秦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化过程中两个语法变化的时间契合43
3.4.2 “是”的语法化和判断句中疑问代词的语序43
3.4.3 疑问代词在判断句中的使用频率差异及发展的不平衡性46
3.5 焦点标记“是”对语序表示法的最后替代47
3.5.1 判断词向焦点标记的发展47
3.5.2 中古时期焦点标记“是”与疑问代词的共用49
3.5.3 闽南方言中的疑问代词与焦点标记“是”共用的强制性51
3.5.4 语序焦点表示法的淘汰52
3.6 结语52
第四章 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54
4.1 引言54
4.2 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55
4.3 动补结构的类型及其发展初期的动、宾、补之间的语序限制58
4.3.1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58
4.3.2 汉至南北朝时期动、宾、补之间的语义和语序限制59
4.4 VCO 格式的动补结构的发展61
4.4.1 古汉语中的多动共宾现象61
4.4.2 VCO 格式的动补格式从先秦到汉的发展62
4.5 VOC 式动补结构的发展63
4.5.1 VOC 格式的起源63
4.5.2 魏晋南北朝时期 VOC 格式的发展64
4.5.3 隋、唐、五代的发展64
4.5.4 动补结构在宋代的发展66
4.5.5 元、明时期动补结构的发展69
4.6 动补结构的发展对汉语句法体系的影响71
4.7 动补结构语法化的机制74
4.8 结语78
第五章 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和构词法的影响80
5.1 引言80
5.2 动词形态标记的变化80
5.3 新的动词构词法84
5.4 使成曲折形式的消失85
5.5 动词重叠式89
5.6 谓语结构的有界化94
5.7 现代汉语完成体的否定式的形成97
5.8 结论102
第六章 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发展的影响104
6.1 引言104
6.2 受事名词的语义特点和它们的重新分布105
6.2.1 处置式产生的动因105
6.2.2 新话题结构108
6.2.3 受事名词的增加109
6.2.4 动词拷贝结构111
6.2.5 新结构在旧有语法体系中的产生途径113
6.3 第一动词的语法化116
6.3.1 处置式的语法标记117
6.3.2 被动式语法标记118
6.3.3 连字结构121
6.3.4 比较句122
6.4 有关的理论问题123
第七章 汉语体标记的诞生126
7.1 引言126
7.2 以往对体标记产生原因的解释及存在的问题127
7.2.1 结构类推说127
7.2.2 词汇替代说128
7.3 动补结构发展初期动词、补语和宾语三者之间的语序限制130
7.3.1 动补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130
7.3.2 魏至宋时期动补结构的限制变化133
7.4.1 却135
7.4 指动补语的形态化过程135
7.4.2 去136
7.4.3 可能补语137
7.4.4 指动补语形态化的特点138
7.5 体标记“了、着、过”的产生过程139
7.5.1 “了”的形态化过程139
7.5.2 “过”的形态化过程142
7.5.3 “着”的形态化过程144
7.6.1 格式的类推147
7.6 体标记的产生所带来的影响及有关的理论问题147
7.6.2 体标记产生的条件148
7.6.3 动补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性149
7.7 结语149
第八章 汉语动词重叠式产生的历史根据151
8.1 引言151
8.2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形式和功能151
8.3 宋元之前并列动词的语法规律152
8.3.1 古汉语的动词并列结构152
8.3.2 动词并列结构与动词重叠式的不相容性153
8.4 动词重叠式出现的条件154
8.4.1 动补结构的发展154
8.4.2 体标记系统的建立155
8.5 结语157
第九章 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158
9.1 引言158
9.2 有界性成分的判别标准及其类型161
9.3 十至十五世纪之间有界性成分的平行发展162
9.4 谓语结构的有界化对汉语语法发展的影响166
9.5 结语168
第十章 现代汉语的句子组织信息原则形成的历史动因170
10.1 引言170
10.2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方式171
10.2.1 “动作+结果”的组织原则171
10.2.2 时间词的分布171
10.2.3 “在”所引进的地点介词短语172
10.2.4 给字短语的分布173
10.2.5 到字短语175
10.2.6 动词前后的形容词176
10.3 句子层面的动补结构177
10.3.1 “形容词+程度词语”177
10.3.2 动词重叠式177
10.3.3 “动+个+补”短语178
10.3.4 组织信息的原则作用的层面179
10.4 现代汉语信息组织原则的历史成因180
10.4.1 语言系统和句法临摹180
1O.4.2 “一个谓语中心+一个结果成分”的限制183
10.4.3 有关的理论问题184
10.5 结语185
第十一章 汉语比较句结构的嬗变186
11.1 引言186
11.2 “于(於)”的失落及其句法后果187
11.2.1 “比”向介词虚化的句法条件的建立187
11.2.2 “比”的用法演化189
11.2.3 “比”发展的不平衡性192
11.3.1 宋代的“似”字比较句194
11.3 形比句的解体与比较级和等同级合流194
11.3.2 宋时形比句与等同级格式混同的原因196
11.3.3 元代比动句向比较级格式的演化196
11.3.4 “比”字结构在明代的最后建立197
11.4 中心谓语之后“似”字短语的消失和“比”字结构的诞生199
11.4.1 “似”字比较句解体的原因199
11.4.2 比较级“似”字结构的最后消亡201
11.4.4 “比”字结构的发展成熟202
11.4.3 “比”字结构取代“似”字结构的原因202
11.5 结语204
第十二章 连字结构的语法化过程206
12.1 现代汉语中的连字结构206
12.2 程度标记“连”语法化的过程208
12.2.1 十五世纪之前“连”的用法发展208
12.2.2 连字结构的发展成熟213
12.3 结论215
13.2 现代汉语的动词拷贝结构216
第十三章 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216
13.1 引言216
13.3 动词拷贝结构产生的背景和条件218
13.3.1 唐代及其以前219
13.3.2 宋、元、明时期220
13.4 动词拷贝结构的产生223
13.5 动词拷贝结构的来源225
13.6 结语228
第十四章 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230
14.1 引言230
14.2 “没”和“不”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工231
14.2.1 两种基本的量和两个否定词的分工231
14.2.2 谓语动词的有界化手段233
14.3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谓语动词结构的影响235
14.3.1 十五世纪之前汉语单句结构中的 X 位置235
14.3.2 X 位置存在时期否定标记的位置238
14.3.3 X 位置的消失对谓语结构的影响239
14.4.1 汉魏到十五世纪之前汉语否定系统的特点241
14.4 句法结构的改变与否定标记系统的调整241
14.4.2 句法结构的改变对否定词的影响242
14.4.3 体标记“过”的产生与“不曾”、“未曾”地位的削弱244
14.5 “没”的语法化及其由名词否定向动词否定的扩展246
14.5.1 “没”的发展过程246
14.5.2 “没”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途径250
14.5.3 促使动词“没”语法化的句法环境250
14.5.4 “没”语法化的句法环境的历史证明251
14.5.5 “没”语法化的几个伴随特征252
14.5.6 新旧用法之间的关系257
14.6 双重功能的否定标记“没”的形成与其进一步发展257
14.6.1 动词性和名词性词语的双重否定标记“没”的出现257
14.6.2 “没”取代“不曾”的原因259
14.6.3 十七世纪至今“没”的功能调整263
14.7 结语265
第十五章 新兴问句“有没有+VP”产生的根据267
15.1 引言267
15.2 在当代汉语的发展269
15.3 独特语法功能273
15.4 历史发展过程275
15.5 产生的认知基础279
15.6 结语281
第十六章 量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过程282
16.1 引言282
16.2 中心动词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共性283
16.3 介词短语的迁移287
16.4 “如”字短语从中心动词之后的消失291
16.5 时间词与宾语的换位293
16.6 数量短语与宾语的换位及量词的语法化296
16.7 促使中心动词之后谓词性成分变迁的因素301
16.8 结语304
第十七章 结构助词的兴替和“的”的语法化历程305
17.1 引言305
17.2 关于结构助词演变的各种探讨306
17.3 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句法空位以及“底”的出现308
17.3.1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使用规律308
17.3.2 古汉语中结构助词使用的随意性308
17.3.3 助词“底”的产生与发展310
17.3.4 15世纪“的”的用法的发展成熟312
17.4 “数+量+名”格式的建立对新结构助词的产生和功能的影响314
17.4.1 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与量词的语法共性314
17.4.2 结构助词“底(的)”与“数+量+名”的平行发展315
17.4.3 “底”与“个”的长期竞争317
17.4.4 现代南方方言中量词用如结构助词的现象319
17.5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功能相似性与指代词“底”的语法化途径319
17.5.1 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319
17.5.2 “之”、“底”和“个”的原指代用法320
17.5.3 指代词“底”向助词的语法化途径321
17.5.4 形成古今结构助词用法功能差别的原因322
17.6 “底”与“地”合流的功能基础323
17.7 结语325
第十八章 量词系统的建立与复数标记“们”的发展326
18.1 引言326
18.2 “们”的产生过程329
18.2.1 对复数“们”起源的各种假说及其所存在的问题329
18.2.2 汉语方言的复数表达的多样化和复数“家”的语法化过程330
18.2.3 复数标记“们”的语法化过程332
18.2.4 复数“们”产生的历史背景334
18.3 量词系统和“们”在历史上的相互制约关系335
18.3.1 “们”在十五世纪之前的迅速发展335
18.3.2 “数+名+们”结构没有出现的原因337
18.3.3 量词系统的建立对“们”功能的影响337
18.4 结语339
19.1 引言340
第十九章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共性及其历史关系340
19.2 表示领有关系的指示代词341
19.3 用作定语从句标记的指示代词346
19.4 结构助词的原指代词用法及其向结构助词的演化347
19.4.1 “底”原来的指代用法347
19.4.2 “之”的结构助词用法349
19.4.3 “个”的结构助词用法349
19.4.4 “许”的结构助词用法350
19.5.1 结构助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351
19.5 关于结构助词语法化的理论问题351
19.4.5 “这”和“那”向结构助词的发展趋势351
19.5.2 结构助词语法化的机制——重新分析352
19.5.3 语法化受制于当时的语言结构353
19.5.4 一种语言的结构对语法化的影响355
19.6 结语355
第二十章 句法结构的嬗变对语法化的影响357
20.1 引言357
20.2 句法结构与语义的相宜性358
20.3.1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概观和像义词所引进修饰语的句法位置359
20.3 十五世纪之前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语法化359
20.3.2 汉代以前的副词和形容词词尾:“如”和“若”362
20.3.3 宋、元、明时期的词尾:似、也似363
20.3.4 十五世纪以前像义词语法化的机制364
20.4 十五世纪以后的句法结构与像义词的发展方向的改变369
20.4.1 第二谓语位置的消失和像义词的新发展方向369
20.4.2 “像”发展的新方向370
20.4.3 语法标记的历史层次及其功能调整371
20.5 结语373
第二十一章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375
21.1 引言375
21.2 对介词语法特征的考察375
21.3 时间一维性对动词句法特征的制约379
21.4 介词与体标记的搭配381
21.5 介词的语义范畴384
21.6 时间特性对语言发展中词语替换现象的影响385
21.6.1 引入受事介词的替换385
21.6.2 引入施事介词的替换387
21.6.3 引入工具的介词的词汇替换388
21.7 介词和动词在构词方式上的差别389
21.8 结语390
第二十二章 诱发语法化的两个机制:类推和重新分析392
22.1 引言392
22.2 重新分析392
22.3 类推396
22.4 类推和重新分析作用的条件限制400
参考文献402
热门推荐
- 1230021.html
- 3119254.html
- 1438434.html
- 185207.html
- 609168.html
- 1561043.html
- 2795173.html
- 371288.html
- 3752382.html
- 19048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40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45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87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28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3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72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5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8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2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