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哲学导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制度哲学导论
  • 杨俊一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800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社会制度-变迁-影响-社会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制度哲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制度与发展1

马克思“生产—制度”理论的思维范式2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的生产理论3

(二)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的所有制理论8

(三)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当代性13

马克思“生产—发展”理论的思维范式18

(一)马克思“史前史+史后史”的思维范式19

(二)马克思“冲突+重建”的思维范式21

(三)马克思“村社+跨越”的思维范式25

(四)马克思“科技+变迁”的思维范式29

制度哲学的理论视野33

(一)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实践基础34

(二)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多维视角36

(三)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分析构架40

第一章 行为、制度与创新41

行为与制度43

(一)人与“制度人”43

(二)制度本体论:起源与结构50

(三)制度认识论:知识与博弈54

“制度资本”与制度功能64

(一)信念与“制度资本”再生产64

(二)制度的结构与功能69

(三)制度的实现形式:集团和国家76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87

(一)产权变迁:外部收益内部化87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91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95

(四)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98

(五)制度变迁的布罗姆利模型101

第二章 秩序与政策:制度系统论107

制度与秩序的关系107

(一)制度性规则以及秩序的发生机制108

(二)关于秩序的含义的界定111

(三)秩序的等级系统机制116

(四)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变迁119

(五)关于社会秩序的社会历史观121

秩序优化与社会政策123

(一)秩序优化与社会结构整合123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秩序的均衡125

(三)社会政策与秩序变迁129

公共政策的选择与社会秩序的构建132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选择理论132

(二)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源的动员136

(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秩序的构建138

第三章 竞争与合作:行为动力论142

竞争行为与效率结构142

(一)竞争与秩序143

(二)竞争行为及其社会学的阐释144

(三)人类的生存竞争史145

(四)资本主义的竞争146

(五)竞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149

合作行为与效率结构150

(一)合作的动力机制150

(二)合作与效率156

(三)合作的组织形式158

(四)合作理论的制度经济学的阐释160

(五)合作与科层制度管理162

(六)合作与道德风险163

制度创新与效率结构165

(一)制度供应与制度均衡166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均衡167

(三)制度收益与制度创新171

行为动力学系统175

(一)人性假设与行为175

(二)行为动力学的制度规制178

第四章 产权、技术与管理:组织动力论181

产权制度与组织变迁181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181

(二)产权的结构与功能185

(三)委托—代理与道德风险188

(四)产权安排与团队生产、组织结构及文化193

技术创新与组织变迁198

(一)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198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结构200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应变203

管理创新与组织变迁208

(一)世界管理的变革和发展趋势208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210

(三)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213

(四)组织动力系统的结构215

第五章 效率与公平:群体动力论224

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224

(一)帕累托最优224

(二)资源配置效率225

(三)规则公平与“漏桶效应”226

(四)公平、效率与主体的价值判断227

政府干预与市场纠正228

(一)消费者主权原则228

(二)市场失灵及其纠正231

“福利制度”及其模式235

(一)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235

(二)福利国家模式236

群体动力系统237

(一)收入差异及其激励237

(二)社会比较激励240

(三)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242

(四)群体动力的要素结构及互动机制247

第六章 经济转型的制度分析252

计划经济及其制度反思252

(一)“单位制度”对计划经济的社会整合252

(二)历史哲学视角中的计划经济模式257

计划经济衍生制度缺失264

(一)社会创新与激励的制度缺失264

(二)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制度失范266

(三)市场经济:一架精巧的机器269

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270

(一)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270

(二)市场转型论的理论诠释与质疑272

(三)混合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274

公民社会的制度变迁276

(一)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人”276

(二)公民社会及其社会功能285

第七章 企业制度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型291

企业制度变迁与人性模式的转型291

(一)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292

(二)经理革命的专业化基础295

(三)经理激励制度与企业创新297

(四)企业制度变迁与企业边界的拓展299

(五)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价值功能302

政府职能转换与公共领域的兴起306

(一)政府职能转换的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306

(二)政府缺陷的界定和公共物品供给职能309

(三)由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314

政府职能创新、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319

(一)开放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创新319

(二)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321

(三)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324

第八章 农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社会的转型329

农地制度的变迁33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的历史变革330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333

(三)农地制度的权利结构与农地流转分析336

农村组织结构的转型341

(一)农村组织的发展342

(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转型345

(三)农村组织结构转型的社会张力348

农业社会转型的制度安排349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350

(二)以村民自治为主的农村政治制度安排353

(三)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制度安排358

(四)农地制度创新的效益分析361

第九章 社区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构建365

中国社区制度的演变366

(一)传统农耕经济下的农业社区367

(二)作为过渡形态的政治社区和企业社区371

(三)单位社区——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372

企业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的构建378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单位社区的边缘化379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区的形成386

(三)公民社区与政府的张力结构390

(四)第三部门的兴起392

社区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393

(一)社会结构的分化394

(二)社会组织多元化与社会结构的重建398

(三)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社区基础401

(四)社会结构转型中“体”与“制”的张力402

第十章 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构建405

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与拓展405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405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408

(三)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411

(四)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和肯定性的统一414

意识形态理论与经济秩序418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418

(二)意识形态在经济秩序中的功能422

(三)意识形态与经济秩序的双向建构425

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构建429

(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429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秩序的构建432

(三)意识形态与文化秩序的构建434

参考文献439

后记4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