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
  • 侯光才,张茂省,刘方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5672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63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水文地质勘探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勘查研究背景1

二、经济社会概况与以往研究程度2

三、技术路线与投入的主要工作量7

四、主要研究内容14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17

六、主要成果与效益18

七、成果编制22

第一篇 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与区域地下水系统特征第一章 自然地理概况27

第一节 地形地貌27

一、地形27

二、地貌27

第二节 气候与水文29

一、气候29

二、水文33

第三节 生态环境34

一、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状况34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36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38

第一节 地层与岩石38

一、前寒武系38

二、寒武系一奥陶系41

三、石炭系一侏罗系45

四、白垩系46

五、新生界53

第二节 区域构造特征54

一、基底构造54

二、盆地本部构造54

三、盆地周边构造带55

四、新构造59

第三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系统特征61

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系统划分61

一、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61

二、地下水系统划分61

第二节 地下水含水层系统特征66

一、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层系统68

二、白垩系碎屑岩裂隙孔隙含水层系统70

三、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裂隙水与上覆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系统73

第三节 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73

一、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75

二、白垩系地下水化学特征77

三、石炭系—侏罗系与上覆第四系地下水化学特征77

第四节 区域地下水循环规律78

一、地下水循环总体特征78

二、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80

三、白垩系地下水循环特征81

四、石炭系—侏罗系与上覆第四系地下水循环特征82

第五节 鄂尔多斯盆地地热系统83

一、地质条件与大地热流83

二、地温场的分布84

三、地热资源概算86

第一篇 小结89

第二篇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系统第四章 控制地下水赋存的主要因素93

第一节 地形地貌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3

一、沙漠高原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3

二、黄土高原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3

三、地表分水岭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3

第二节 区域构造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6

一、保安群顶、底界面结构特征及其对含水系统的控制作用96

二、断裂对地下水的控制作用97

三、节理与裂隙的导水作用98

第三节 沉积相对地下水的影响99

一、保安群沉积相类型及特征99

二、保安群沉积相空间分布102

三、保安群沉积环境与演化历程111

第四节 白垩系岩性结构及分布115

一、宜君组115

二、洛河组115

三、环河组116

四、罗汉洞组118

五、泾川组120

第五节 白垩系含水介质孔隙特征120

一、白垩系孔隙特征121

二、白垩系孔隙度发育规律121

三、白垩系岩石孔隙的连通性124

第五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127

第一节 边界条件127

一、顶底边界127

二、侧向边界127

第二节 含水层系统特征130

一、含水层系统划分131

二、含水层系统特征132

第三节 含水层系统结构特征149

一、北部沙漠高原单一结构含水层亚系统149

二、南部黄土高原多层结构含水层亚系统150

第四节 地下水水流系统特征151

一、地下水水流系统划分151

二、地下水水流系统特征153

第六章 地下水水化学及同位素162

第一节 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162

一、地下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浓度分布162

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167

第二节 地下水水化学的形成与演化173

一、影响因素及其主要形成作用173

二、地下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177

三、地下水水化学成因178

第三节 天然水体环境同位素特征179

一、大气降水179

二、地表水180

三、地下水182

第四节 地下水循环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示踪183

一、盆地北区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特征184

二、盆地南区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特征188

第五节 地下水年龄与可更新能力196

一、地下水年龄196

二、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199

第七章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循环模式204

第一节 地下水补给204

一、大气降水入渗补给204

二、地表水补给209

三、侧向补给210

四、农田灌溉水补给210

五、凝结水补给问题探讨210

第二节 地下水径流211

一、控制地下水径流的主要因素211

二、地下水流场特征213

第三节 地下水排泄216

一、蒸发排泄216

二、向地表水排泄219

三、侧向边界排泄220

四、人工开采220

第四节 地下水动态特征220

一、盆地北部地下水动态221

二、盆地南部地下水动态222

三、动态变化总体规律223

第五节 地下水循环模式223

一、地下水循环深度223

二、地下水循环模式223

第八章 地下水富集规律及水源地229

第一节 控制地下水富集的因素229

一、地下水补给条件229

二、含水层特征229

三、地下水径流条件229

第二节 地下水富集区及水源地230

一、地下水富集区及水源地确定的依据230

二、地下水富集区及水源地230

第三节 地下水富集区及水源地特征233

一、阿腾席热—新街地下水富集区233

二、浩勒报吉—昂素地下水富集区234

三、哈头才当—河南地下水富集区236

四、伊克乌素地下水富集区237

五、盐海子地区地下水富集区238

六、达拉图鲁地区地下水富集区239

七、都思兔河地下水富集区239

八、白于山东段相对富集区241

九、庆城-宁县-镇原地下水富集区241

十、旦八—太白地下水富集区242

十一、其他水源地243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244

第一节 地表水资源特征244

一、河川径流244

二、水资源转化244

三、地表水资源特征245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与方法246

一、概述246

二、评价原则247

三、评价方法247

第三节 白垩系渗透性结构247

一、渗透系数计算248

二、渗透结构随机模拟250

第四节 白垩系水流系统剖面二维数值模拟251

一、剖面概况251

二、水文地质条件概化254

三、水流系统模拟255

四、地下水年龄模拟259

五、剖面水化学特征263

第五节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264

一、北区水均衡分析与补给资源计算264

二、南区河川基流分析与排泄量计算272

三、白垩系补给资源量281

四、白垩系资源储存量282

第六节 地下水可采资源计算284

一、水文地质概念模型284

二、数学模型285

三、模型离散化286

四、模型赋值287

五、模型校正与检验287

六、开采方案规划291

七、区域地下水位预报293

第七节 地下水资源评价293

一、水量评价293

二、水质评价299

三、生态影响评价307

第二篇 小结313

第三篇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地下水系统第十章 岩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317

第一节 岩溶形态及发育特征317

一、岩溶分布埋藏类型317

二、岩溶形态特征318

三、岩溶景观321

第二节 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321

一、碳酸盐岩成分与岩溶发育的关系322

二、水溶蚀能力与岩溶发育关系324

三、膏溶作用327

第三节 岩溶发育期及古岩溶328

一、前寒武纪古岩溶328

二、古生代古岩溶329

三、中生代古岩溶329

四、古近纪—新近纪古岩溶330

五、第四纪岩溶330

第十一章 岩溶地下水系统特征332

第一节 岩溶含水岩组及含水介质类型332

一、岩溶含水岩组332

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类型336

第二节 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339

一、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原则339

二、岩溶地下水系统划分340

第三节 岩溶地下水系统循环模式355

一、盆地东缘内流型循环模式355

二、盆地南缘外流型循环模式356

三、盆地西缘平行渗流型循环模式358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359

一、岩溶水循环分带规律359

二、地下水的补给361

三、地下水的径流365

四、地下水排泄及泉水成因类型367

第五节 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368

一、地下水水化学特征368

二、同位素特征373

第六节 岩溶地下水动态特征377

一、泉水流量动态378

二、地下水水位动态379

三、地下水趋势性衰减原因分析381

第七节 盆地周边岩溶热水资源概述385

一、汾渭裂谷地区岩溶热水资源385

二、柳林泉子系统岩溶热水资源388

第八节 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与水源地389

一、盆地东缘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390

二、盆地南缘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390

三、盆地西缘岩溶地下水富集规律392

四、岩溶地下水富集区及水源地393

第十二章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399

第一节 水文地质参数研究399

一、降水入渗系数399

二、河流渗漏系数401

三、导水系数403

四、给水度和弹性给水系数404

第二节 岩溶地下水资源计算404

一、均衡法405

二、数值模拟法407

三、频率分析法412

四、其他方法412

第三节 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412

一、补给资源量及可开采资源量412

二、重点子系统储存资源量估算413

三、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413

第四节 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414

一、评价标准与评价项目415

二、评价方法415

三、评价结果416

四、岩溶淡水资源420

第三篇 小结423

第四篇 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裂隙水与上覆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系统第十三章 水文地质结构与地下水系统划分427

第一节 水文地质结构427

一、沙漠滩区水文地质结构427

二、河谷区水文地质结构430

三、黄土梁峁区水文地质结构431

四、黄土塬区水文地质结构433

五、中低山区水文地质结构433

六、黄土台塬区水文地质结构434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划分434

第十四章 地下水系统特征437

第一节 萨拉乌苏组冲湖积层含水亚系统437

一、含水层系统437

二、水流系统437

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438

四、地下水动态439

第二节 第四系黄土含水亚系统440

一、含水层系统440

二、地下水流系统440

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440

四、地下水动态440

第三节 第四系冲积层含水亚系统441

一、含水层系统441

二、地下水流系统442

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442

四、地下水动态442

第四节 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含水亚系统442

一、含水层系统443

二、水流系统443

三、地下水水化学特征443

四、地下水动态444

第五节 地下水富集规律与水源地444

一、地下水富集规律444

二、河谷区第四系冲积层地下水445

三、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地下水445

四、供水水源地446

第十五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450

第一节 评价区划分与参数确定450

一、评价区划分450

二、水文地质参数与径流模数计算450

第二节 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450

一、计算方法选取450

二、补给量计算450

三、地下水补给资源量计算452

第三节 地下水可采资源评价455

一、沙漠滩地区455

二、黄土梁峁区455

三、黄土塬区455

四、地下水可采资源评价455

五、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457

六、地下水水质评价458

第十六章 地下水开发模式与示范工程459

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模式459

第二节 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459

一、管井459

二、渗流井460

三、大口井与辐射井461

四、集水廊道461

五、竖井汇流462

六、引泉引流463

第四篇 小结464

第五篇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第十七章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467

第一节 经济社会概况4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468

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473

一、能源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473

二、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需求475

第十八章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资源特征477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总量477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构成478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特征479

一、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479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特点481

第十九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483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83

一、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483

二、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483

第二节 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484

一、地下水资源及开采潜力484

二、地下水资源富集区及开发潜力488

三、水资源供需分析489

第三节 地下水环境问题496

一、地方病问题496

二、苦咸水问题497

三、地下水污染497

第二十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议500

第一节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500

一、生活与生态用水开采优先500

二、开采形式500

三、开采层位500

四、开采强度500

五、分质供水与综合利用500

六、地下水地表水合理配置502

七、含水层保护502

八、节约利用水资源502

第二节 能源化工基地供水方案建议502

一、陕北能源基地供水方案502

二、内蒙古能源基地供水方案503

三、宁东能源基地供水方案503

四、陇东能源基地供水方案504

五、晋西能源基地供水方案505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506

一、地下水资源保护506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506

第五篇 小结508

第六篇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信息系统第二十一章 系统框架及功能511

第一节 系统建设原则与规范依据511

一、信息系统建设原则511

二、系统建设的规范依据511

三、质量评述511

第二节 总体结构512

第三节 子系统结构512

一、管理应用演示子系统512

二、专业分析可视化子系统513

三、WEBGIS网络发布子系统513

第四节 系统总体功能513

一、信息查询513

二、数据管理514

三、成果图件管理514

四、模型管理514

五、WEBGIS网络发布514

第五节 开发模式及程序代码设计515

一、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环境515

二、GIS工具平台515

三、系统的开发与实现515

第二十二章 地下水空间数据库信息构成516

第一节 数据编码516

一、编码标准516

二、编码方案516

三、地图投影、数据比例尺和数据精度516

四、数据模型和数据格式516

五、数据库实现518

第二节 自然地理518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518

二、自然地理数据518

三、遥感数据519

第三节 基础地质519

一、地质勘探孔519

二、地质图519

三、岩相古地理图519

第四节 水文地质519

一、水文地质勘探数据519

二、水文地质图520

第二十三章 地下水信息管理522

第一节 数据更新与资料验收522

一、数据检查522

二、空间数据库质量522

三、属性卡片及属性数据质量523

四、空间数据库质量523

第二节 数据查询与统计524

一、数据查询524

二、统计525

第三节 水文地质制图526

一、平面制图526

二、剖面制图527

三、立体制图530

第二十四章 系统扩展和维护532

第一节 数据维护扩展与维护532

一、数据类型扩展532

二、数据更新532

第二节 地质结构模型开发与维护533

一、建模平台(GOCAD)及其功能533

二、数据来源与筛选533

三、地质结构模型533

第三节 白垩系水流模型开发与维护536

一、建模平台(GMS)及其功能536

二、模型数据组织与管理537

三、白垩系水流模型及其维护538

第六篇 小结542

结论与建议543

一、结论543

二、建议547

参考文献5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