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年卷【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宋建钢主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66392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50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宁夏-文集;区域经济发展-宁夏-文集;社会发展-宁夏-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年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篇3
专题一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3
一、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基本要点的梳理3
(一)“一五”计划(1953~1957年):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超额完成各项指标3
(二)“二五”计划(1958~1962年):特殊环境影响发展,克服困境实施调整5
(三)“三五”计划(1966~1970年):“备战”与“文化大革命”双重影响,重点实施三线建设8
(四)“四五”计划(1971~1975年):艰苦努力克服困难,开始调整发展战略10
(五)“五五”计划(1976~1980年):充分酝酿改革,工作重心开始转移12
(六)“六五”计划(1981~1985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社会同步推进14
(七)“七五”计划(1986~1990年):治理经济过热,整顿经济秩序17
(八)“八五”计划(1991~1995年):确立改革方向,坚定发展道路19
(九)“九五”计划(1996~2000年):加强宏观调控,实现平稳发展22
(十)“十五”计划(2001~2005年):总体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开始24
(十一)“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6
(十二)“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28
(十三)“十三五”规划建议(2016~2020年):坚持发展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0
二、全力实施五年规划(计划)的历史经验与启示32
(一)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32
(二)必须着力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33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34
(四)必须确保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34
(五)必须切实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35
(六)必须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35
(七)必须以持续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规划的全面和深入实施36
(八)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着力推动规划的深入实施36
(九)必须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37
专题二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思考之一38
一、科学内涵38
(一)创新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39
(二)创新发展是将创新贯穿到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39
二、重大意义40
(一)创新发展是顺应当今世界潮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40
(二)创新发展是解决中国当代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必然要求41
(三)创新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42
三、演进历程43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创新中探索发展43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全面推进改革创新45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崇尚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47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49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推动创新发展进入新境界51
四、立足创新发展,全力开创发展的新局面53
(一)着力培育新动力,不断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发展、升级53
(二)着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不断实现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提质增速54
(三)着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55
(四)着力创新“三农”运行机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56
(五)着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不断提高经济竞争力57
(六)着力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发展体制机制59
(七)着力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不断提高指导创新发展的科学性61
专题三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着力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思考之二63
一、科学内涵63
(一)协调发展是比例适当、结构平衡的发展64
(二)协调发展是统筹全面的发展64
(三)协调发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发展65
二、重大意义65
(一)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66
(二)坚持协调发展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强动力和有力支撑67
(三)坚持协调发展是避免我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之举68
(四)坚持协调发展是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69
(五)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69
三、演进历程71
(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71
(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73
(三)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75
(四)科学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77
(五)全面协调发展新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79
四、立足协调发展,着力实现区域领域统筹推进81
(一)推动区域协同,实现全方位发展81
(二)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四化同步”83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有效提升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85
(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实现强国与强军同行并举88
专题四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思考之三90
一、科学含义90
(一)绿色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90
(二)绿色发展是健康、理性的可持续发展91
(三)绿色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92
二、重大意义92
(一)坚持绿色发展是顺应世界潮流、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93
(二)坚持绿色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94
(三)坚持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95
三、演进历程96
(一)人与自然辩证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97
(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进一步探索98
(三)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功实践99
(四)生态文明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101
(五)绿色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理念104
四、立足绿色发展,全力建设美丽中国105
(一)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06
(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106
(三)切实推动低碳循环发展108
(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109
(五)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111
(六)自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13
专题五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思考之四115
一、科学内涵115
(一)开放发展是主动开放的发展116
(二)开放发展是双向开放的发展116
(三)开放发展是公平开放的发展117
(四)开放发展是全面开放的发展118
(五)开放发展是共赢开放的发展119
二、重大意义119
(一)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120
(二)开放发展是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谋求富强的时代要求120
(三)开放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发展的广阔胸襟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自信和自觉121
(四)开放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122
三、演进历程123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有限的开放空间,无限的开放思维123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平等互利扩大对外交流125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宽领域发展开放型经济128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130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32
四、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134
(一)必须坚持深化改革、调结构、促转型,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134
(二)必须坚持双向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齐头并进,奋力打造全面开放的新格局135
(三)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提升开放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135
(四)必须坚持增强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国文化对外的影响力136
(五)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深化内地与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互利共赢发展137
(六)必须加强国际制度话语权,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公正发展138
专题六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着力建设幸福中国——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思考之五139
一、科学内涵139
(一)共享发展是以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为根本出发点的发展: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140
(二)共享发展是以全体人民为共建共享主体的发展: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141
(三)共享发展是以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为归宿的发展: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2
(四)共享发展是致力于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体现了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143
(五)共享发展是始终贯穿公平正义的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发展145
二、重大意义145
(一)共享发展凝结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创新成果146
(二)共享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47
(三)共享发展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148
(四)共享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9
(五)共享发展饱含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149
三、演进历程150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享发展的初创:奠定了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石151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享发展的大胆探索:以改革开放丰富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152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享发展的新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了共享发展的新领域154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享发展的重大贡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晰了共享发展的核心155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享发展的理论创新:共享发展渐行渐近,形成理念155
四、立足共享发展,全面实现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157
(一)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157
(二)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158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力提升国民素质159
(四)创业与就业并举,创新与创造同步160
(五)缩小收入差距,增强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161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人民群众的幸福预期162
(七)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助推健康中国建设163
(八)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63
(九)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确保共享发展有序推进164
(十)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交融发展,全面提高共享发展的质量和水平166
“四个宁夏”建设篇171
专题一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奋力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171
一、发展历程171
(一)自发探索阶段(1978~21992年)171
(二)创新完善阶段(1993~2002年)176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3年)180
(四)优化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184
二、主要成效186
(一)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186
(二)农产品加工业体系的建立,农产品流通外向型发展格局的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农业的对外开放188
(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189
(四)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科教兴农战略纵深推进,促进了全区农业结构的大调整191
(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的吃、穿、住、行、用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192
(六)农业标准化、法制化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192
三、经验启示193
(一)实施政策引导,着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94
(二)实施企业创新,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195
(三)实施市场创新,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基础作用196
(四)实施产业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197
(五)实施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198
(六)实施组织创新,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199
(七)实施服务创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199
四、对策建议200
(一)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
(二)进一步推动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202
专题二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书写宁夏扶贫开发新篇章209
一、发展历程209
(一)“三西”农业建设阶段(1983~1993年)210
(二)“双百”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212
(三)实施千村扶贫阶段(2000~2010年)213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217
二、主要成就221
(一)贫困发生率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21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22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23
(四)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23
(五)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224
(六)“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摆脱贫困的框架逐步完善224
(七)建立和规范了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225
(八)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和民族团结不断加强225
三、经验启示226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法226
(二)坚持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227
(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227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228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汇聚扶贫开发的合力229
(六)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西海固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30
(七)坚持开放式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231
(八)坚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基础232
四、对策建议232
(一)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念和观念233
(二)坚持统筹城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234
(三)坚持改革开放,构建推动发展的制度体系236
(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239
(五)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241
(六)坚持依法治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241
(七)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241
(八)加强扶贫开发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242
专题三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243
一、宁夏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243
(一)协商民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曲折发展243
(二)协商民主制度的恢复和发展248
(三)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249
(四)全面推进协商民主建设新阶段252
二、宁夏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经验254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54
(二)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255
(三)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独特优势和作用256
(四)必须坚持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利益256
(五)必须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257
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思考257
(一)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识257
(二)坚持党的领导,始终确保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正确方向258
(三)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258
(四)加强人民政协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259
(五)从宁夏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协商民主建设试点259
(六)着力培育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不断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认同260
专题四 坚持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统领 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靓丽名片261
一、发展历程261
(一)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并开展综合治理阶段(1978~1996年)262
(二)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并处于示范带动阶段(1996~2000年)263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2000~2007年)265
(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并进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07年至今)268
二、辉煌成就273
(一)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73
(二)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74
(三)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274
(四)湿地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75
(五)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76
(六)节能减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77
(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79
(八)生态文明建设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79
(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280
三、基本经验281
(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281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82
(三)要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不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82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284
(五)要坚持依法管理,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生态的能力285
(六)要坚持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285
(七)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286
四、对策建议286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287
(二)坚守严格有效的生态红线,抓好生态示范工程建设287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88
(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289
(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推动美丽宁夏建设291
(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291
专题五 继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奋力推进“四个宁夏”建设293
一、三线建设决策的背景293
(一)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是三线建设的思想根源294
(二)增强战备保障是三线建设的根本所在294
(三)平衡全国工业发展布局是三线建设的现实要求296
二、宁夏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成就297
(一)宁夏三线建设的兴起298
(二)宁夏三线建设的全面展开299
三、三线建设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01
(一)宁夏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基础全面建立301
(二)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宁夏的生产力布局得到了有效改善302
(三)宁夏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明显的人才优势302
四、宁夏三线建设的经验启示303
(一)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宁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比较优势303
(二)科学把握“三大规律”、因地制宜搞建设,是宁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遵循303
(三)坚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抓发展,是宁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305
(四)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促进步,是宁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途径305
(五)继承和弘扬“三线精神”、增强宁夏发展的软实力,是宁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306
宁夏改革开放史研究篇311
专题一 全力推进财税改革与发展不断实现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311
一、发展历程311
(一)实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1978~1979年)311
(二)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灶吃饭”财税体制改革(1980~1984年)312
(三)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985~1987年)313
(四)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改革(1988~1993年)314
(五)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1994~2011年)314
(六)实行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2012~2015年)318
二、辉煌成就321
(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321
(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进步323
(三)初步建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税制度体系324
(四)在公共财政导向下财政保障重点发生重大变化326
三、经验启示327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财税改革327
(二)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着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327
(三)坚持财税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发展协调配套,着力提高改革的综合效应328
(四)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提高财政的宏观调控水平,着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328
(五)坚持实现财政制度的法治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着力巩固改革的成果329
(六)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和积极争取中央、兄弟省市的支持和帮助,着力形成资金合力助推宁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329
四、对策建议330
(一)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地区长治久安330
(二)着力推进预算规范、透明和民主化、法治化,严格用法律约束政府花钱333
(三)着力简政放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334
(四)着力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核心,继续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335
(五)着力加快财政法治化进程,努力确保财税健康可持续发展339
(六)着力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工作,不断提高理财的能力和水平341
(七)着力寻求财政信息化和绩效管理突破性发展,为财税体制改革提供技术支撑342
专题二 坚持新发展理念 加快推进宁夏工业经济改革与发展344
一、发展历程344
(一)实行扩权让利改革阶段(1979~1984年)344
(二)推行承包经营制改革阶段(1984~1992年)347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企脱困改革阶段(1992~2002年)349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2012年)351
(五)全面深化改革与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阶段(2012年至今)356
二、重要成就359
(一)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359
(二)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宁夏特色的产业体系初具规模359
(三)工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业企业动力活力不断增强361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362
(五)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363
(六)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有序推进,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364
三、基本经验364
(一)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364
(二)立足宁夏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365
(三)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工业体制机制366
(四)全方位扩大开放,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国内产业体系367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367
(六)坚持科学发展,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368
(七)坚持解放思想,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69
四、对策建议370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宁夏工业经济的升级版371
(二)坚持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布局374
(三)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376
(四)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与合作378
(五)坚持共享发展,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80
专题三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383
一、发展历程383
(一)交通先行,放管结合,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助力(1978~1988年)383
(二)解放思想,规划引领,宁夏交通运输业不断提质增效(1989~1999年)385
(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宁夏交通运输业实现跨越发展(2000~2010年)387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提升宁夏交通运输质量和水平(2012年至今)388
二、主要成就390
(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具规模391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391
(三)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393
(四)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394
(五)交通运输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394
(六)交通运输服务民生能力不断提升395
(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397
(八)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有新突破398
(九)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地位更加凸显399
三、经验启示400
(一)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积极探索交通运输发展新理念和新思路400
(二)坚持抢抓机遇、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400
(三)坚持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着力构建交通运输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401
(四)坚持“四个交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发展活力和引领能力402
(五)坚持规范化管理、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402
四、对策建议403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404
(二)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扎实推进交通运输互联互通406
(三)围绕“一主三副、两带两轴”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宁夏高效便捷的城际交通网络407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与效率407
(五)多措并举,推动各类物流业态协调发展408
专题四 坚持新发展理念 全力推进宁夏教育改革与发展410
一、发展历程410
(一)拨乱反正与恢复重建阶段(1977~1984年)410
(二)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与统筹发展阶段(1985~1992年)412
(三)积极实施多元化改革与扩规增量发展阶段(1993~2002年)415
(四)加快教育系统内部改革与公平均衡发展阶段(2003~2009年)417
(五)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与新观念支撑发展阶段(2010~2015年)419
二、主要成就422
(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宁战略不断推进422
(二)教育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423
(三)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明显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升424
(四)政策倾斜项目到位,民族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升426
(五)教师继续教育日益加强,整体队伍素质水平不断提升427
(六)重点工程项目落实有力,教育软硬件建设实现了新跨越428
三、经验启示429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429
(二)坚持科学规划和分步推进,为实现教育强区目标确立正确路径430
(三)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注入生机活力430
(四)坚持政策扶持和效益并重,为民族教育跨越发展提供持续动力431
(五)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筑牢坚实基础431
四、对策建议432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433
(二)强化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实施好宁夏“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434
(三)坚持立德树人,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435
(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36
(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宁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437
(六)积极争取中央扶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437
专题五 全面深化卫生计生改革 奋力推进健康宁夏建设439
一、发展历程439
(一)卫生改革发展历程439
(二)计划生育改革发展历程446
二、主要成就452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452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453
(三)传染病、地方病等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456
(四)卫生计生机构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多层次医疗保障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惠民利民457
(五)中回医药事业在继承中快速发展458
(六)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明显提高459
(七)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大为改善,妇幼卫生工作水平明显提升460
(八)人口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461
(九)卫生计生对外合作交流和国际合作成果丰硕462
三、经验启示464
(一)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与组织领导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464
(二)坚持公益性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464
(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465
(四)坚持改革创新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466
(五)加快人才培养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466
(六)政府主导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467
(七)坚持统筹解决、分类指导、综合治理是做好民族地区人口和计生工作的坚实基础467
四、对策建议469
(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469
(二)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471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卫生应急体系472
(四)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根治以药养医问题472
(五)加强卫生计生基础建设,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473
(六)提高卫生计生人员素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474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计生管理科学化水平474
后记475
热门推荐
- 1361344.html
- 1639873.html
- 878906.html
- 2166936.html
- 2146313.html
- 1268906.html
- 2614744.html
- 1603462.html
- 3853569.html
- 36070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78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1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5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90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1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31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05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7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