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叶梅生,张先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2137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13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山-文化史-福鼎市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太姥文化 文明进程与乡土记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探寻太姥文化的生成语境1
一、太姥文化的概念解说1
二、太姥文化的主体特色8
三、太姥文化的时代价值11
第一编 山海交汇太姥文化的生成空间13
第一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生态结构15
第一节 地质15
第二节 地形与水系20
第三节 气候与土壤23
第二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27
第一节 从山到海:宋明时期巡检司的区位变动与早期开发27
第二节 山摇海动:明末清初的倭乱、山寇与迁复31
第三节 人山人海:乾嘉时期的人口变动与族群分布36
第四节 挖山填海:晚清以来的农业发展与环境演变41
第三章 太姥文化区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结构45
第一节 山地崎岖与农耕文化46
第二节 滨海而居与海洋文明51
第三节 山与海:双重的文化结构58
第二编 汉越融合太姥文化的深层特质61
第一章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太姥文化区63
第一节 中华多元一体中的太姥文化63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中的一体多元69
第二章 闽越先民与太姥文化区的文明初曙76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七闽”先声76
第二节 青铜时代的闽越一体90
第三节 文明初曙中先民的生存形貌99
第三章 汉越交融与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103
第一节 太姥山地区汉越交融的历史轨迹103
第二节 考古文化中的汉越交融115
第三节 太姥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嬗变124
第三编 宗族繁衍太姥文化的认同纽带131
第一章 汉人移居与太姥文化区的宗族起源133
第一节 汉唐以前133
第二节 宋元时期140
第三节 明清时期144
第二章 宗族建构与太姥文化区的乡土认同152
第一节 血缘宗族152
第二节 地缘宗族163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宗族168
第三章 宗族复兴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再造177
第一节 族群认同与宗族建构:秦屿丁氏178
第二节 儒学复兴与宗族重构:西昆孔氏182
第三节 红色记忆与宗族复兴:佳山周氏187
第四节 遗产生成与宗族复振:桐山施氏191
第四编 族群互动太姥文化的多元整合199
第一章 东南民族走廊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201
第一节 东南民族走廊:一个独特的历史—民族区域201
第二节 东南民族走廊的民族源流与太姥文化区的族群接触206
第二章 族群迁徙与太姥文化区的分布格局211
第一节 “八姓入闽”与明末清初的东南乱局211
第二节 从种蓝为业到山居闽东:闽东畲民的族群迁徙220
第三节 水上人与海路而至的东南回族234
第三章 族群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地域表征239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闽越西瓯底色的海洋人文240
第二节 山居为畲:“畲客”与太姥文化区的山地文化248
第三节 水生人家与海上移民: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化257
第五编 海洋网络太姥文化的开放体系271
第一章 海上交通与太姥文化区的对外关系273
第一节 沙埕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上交通发展274
第二节 秦屿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通道281
第二章 以海为田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性格289
第一节 走洋如适市——太姥文化区的渔港、渔场和渔民290
第二节 讨海的技术——海洋族群的捕捞渔法295
第三节 新技术的渗入——近海养殖渔业的兴起317
第三章 海上丝路与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321
第一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历史文化传统321
第二节 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太姥文化区的区位优势327
第三节 太姥文化区的海洋文明重塑330
第六编 儒学教育太姥文化的精神积淀337
第一章 儒学源流及其在太姥文化区的早期活动339
第一节 鼎邑儒学教育源流339
第二节 太姥文化区早期的文人和儒学文化的发端350
第三节 朱熹和太姥文化区的历史渊源355
第二章 科举文化与太姥文化区的兴学盛况365
第一节 科举兴盛的有宋一代365
第二节 正气充盈的宋元时期371
第三节 宋元以降家族宗祠办学的兴起376
第三章 儒学价值观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化规范393
第一节 明清时期文化的成就和精神积淀393
第二节 立县以降的官办教育及民国新学的兴起398
第三节 儒学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影响406
第七编 文学艺术太姥文化的价值理念421
第一章 诗翰传统与太姥文化区的文采风流423
第一节 隐逸:为问容成子,刀圭乞驻颜423
第二节 迁谪:肉芝如可采,鸿羽愿高骞428
第三节 怀古:吾闻尧时种蓝妪,世代更移那可数432
第四节 纪游:春风不到层冰洞,山半梅花二月开436
第五节 旅次:从今渐入平安境,旧路艰辛未敢忘443
第六节 从军:十年三度到闽关,风急星回客未还451
第七节 流寓:当年太姥轻挥手,让尔流离蚤入林454
第二章 雅俗会通与太姥文化区的传统艺术462
第一节 灵峰石刻:唐宋石雕艺术的代表462
第二节 福鼎饼花:别具一格的年画妙品466
第三节 福鼎剪纸:千锤百炼的实用美术468
第四节 提线木偶:活跃山乡的民间社戏472
第五节 民间歌谣:吟唱生活的传统音符477
第六节 打拾锦:独具魅力的民间音乐481
第七节 嘭嘭鼓: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484
第八节 六结花:源于祈福的畲族舞蹈486
第三章 异调新声与太姥文化区的文学艺术之交融488
第一节 清代以来福鼎文学界代表人物488
第二节 清代以来福鼎书画艺术界代表人物500
第三节 王氏父子“刻书祝寿”始末及其贡献506
第四节 陈鹏翛和他的文成堂书坊510
热门推荐
- 950328.html
- 2111934.html
- 2054234.html
- 2395102.html
- 329707.html
- 2451701.html
- 53776.html
- 3541657.html
- 198680.html
- 2186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5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3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05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4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74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0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24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5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03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