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大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大纲
  • 李达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46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01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38页
  • 主题词:社会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大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唯物辩证法3

第一章 当作人类认识史的综合看的唯物辩证法3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前史3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3

本书的根本论纲之提起3

原始的思维4

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5

二 古代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7

古代哲学发生的历史根据7

塔列斯与赫拉克里图的自然哲学中的辩证法8

德莫克里特的唯物论9

三 古代唯心论哲学中的辩证法11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中的论理学11

亚里士多德的论理学13

四 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14

中世纪阿拉伯哲学中的唯物论14

唯名论与二重真理论的积极的意义15

五 近代初期的唯物论17

近代初期唯物论的历史根据17

十六——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论19

十七世纪大陆各国的哲学20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22

六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24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根据24

康德哲学中的辩证法25

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2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及发展29

一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根据29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经济上的矛盾29

十九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上的矛盾30

十九世纪前半期意识形态上的矛盾31

二 费尔巴哈唯物论与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33

黑格尔学派的崩溃与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出现33

创始者们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的实践35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克服37

黑格尔辩证法之批判的摄取39

三 唯物辩证法的生成41

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41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43

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看的唯物辩证法44

四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45

理论斗争中哲学的锻炼45

列宁的阶段47

列宁的唯物辩证法48

哲学的现阶段50

人类知识史的综合51

第二章 当作哲学的科学看的唯物辩证法53

第一节 辩证唯物论的一般特征53

一 哲学的根本问题之解决53

哲学上的根本问题53

唯物论的根本论纲54

唯心论的根本论纲55

折中论或二元论56

哲学的阶级性57

二 唯心论的克服与辩证唯物论58

唯心论之社会的根源58

唯心论之认识论的根源59

唯心论与宗教的关系61

唯心论之扬弃与现代唯物论62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的差异63

三 物质的概念64

物质64

运动67

时间与空间68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对象69

一 当作世界观与方法的统一看的唯物辩证法69

当作世界观看的唯物辩证法69

当作方法看的唯物辩证法72

二 辩证法、认识论与论理学的同一性75

三者的同一性问题之提起75

创始者们对于这问题的解决76

列宁对于这一问题的展开77

这一问题的概括80

第三节 世界的发展与世界认识史的概观81

一 世界的统一及其发展81

物质的构造的领域之研究81

物质世界的统一83

太阳系生成的原理85

地球生成的原理86

生命生成的原理87

二 世界认识史的概观89

世界认识的发展89

世界认识史之直观的阶段91

世界认识史之形而上学的阶段92

世界认识史之辩证法的阶段9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97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法则97

一 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97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与辩证法的发展观97

当作自己运动的源泉看的对立物的统一及斗争99

对立物的同一或互相渗透101

矛盾与敌对102

二 当作辩证法的核心看的对立统一的法则104

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辩证法的根本法则104

对立统一法则应用的范例105

第二节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的法则107

一 质、量、质量107

质107

质的相对性与事物的一般联系108

质与属性110

量112

质量113

二 由量到质及由质到量的转变115

由量到质的转变115

由质到量的推移117

三 飞跃论118

飞跃的辩证法118

关于飞跃论的各种曲解11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121

一 否定之否定的法则的意义121

这个法则的意义121

实例122

二 否定与否定之否定125

否定之本质125

否定之否定的本质126

三 关于这个法则的曲解128

黑格尔的三段法128

机械论者与形式论者的曲解129

第四节 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130

一 本质与现象130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之推进130

哲学史上关于本质与现象的范畴的理解之演进131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133

本质与假象的关系134

二 根据与条件137

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137

关于根据与条件的范畴的曲解139

三 内容与形式141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法141

分离内容与形式的形式主义与机械论144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法则与因果性146

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146

哲学史上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理解之演进146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法148

现代机械论与少数派唯心论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之曲解150

二 法则与因果性153

法则153

法则与因果性156

目的的概念之科学的说明159

三 可能性与现实性161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两个概念的意义161

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三个契机——对象、条件与运动163

第四章 当作认识论和论理学看的唯物辩证法166

第一节 认识过程考察的根据、意识的生成166

一 当作反映论看的认识论166

认识过程展开的论纲166

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之基础167

二 意识与人类肉体的关系168

精神活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169

精神活动与脑髓及分泌腺170

三 动物的意识的生成过程172

下等动物的反作用172

高等动物的意识、无条件的反射运动与条件的反射运动173

四 人类的意识的生成过程175

条件的反射运动与人类的精神活动175

人类意识高出于动物意识的特征176

意识的生成之概括177

第二节 感觉179

一 当作认识的源泉看的感觉179

感觉的形成179

感觉的发展与实践180

当作认识的出发点看的感觉182

关于反映论的曲解之批判184

二 感觉与思维185

感觉与思维的关系185

由感觉到思维的推移及其与实践的关系187

关于感性与思维的关系的问题的许多异论189

第三节 概念191

一 表象191

表象的意义191

表象之形成与实践192

二 概念193

概念的意义193

概念的构成过程196

概念之发展与实践197

第四节 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00

一 判断200

黑格尔判断论的评价200

恩格斯的判断论201

判断论的概要203

二 推理205

推理形式的检讨205

推理论的概要207

三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209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209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210

认识之圆运动的发展213

第五节 形式论理学的批判214

一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14

形式论理学的思维原理214

形式论理学的总批判216

二 关于形式论理学的批判的问题219

辩证法论理学扬弃形式论理学的解释219

形式论理学只是抽象的思维的论理学221

普列哈诺夫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22

分离理论与实践而调停两种论理学的错误223

形式论理学所能适用的范围224

第二篇 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227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序说227

第一节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227

一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27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27

关于分离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见解之批判228

社会的存在与社会的意识之关系230

二 社会的基础231

生产力231

生产关系232

生产方法与生产关系232

社会的经济构造233

三 社会的上层建筑233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233

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234

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作用235

四 社会的发展法则237

社会的构成形态及其发展237

社会发展的意义238

特定社会内部发展法则的特殊性239

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法则的特殊性239

历史唯物论的对象之规定240

第二节 当作历史观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看的历史唯物论241

一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认识方法之统一241

机械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及其发展法则一般的学说241

形式论者主张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方法论242

上述两种见解的异同243

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之统一244

二 历史唯物论是社会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之统一246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46

由历史的必然到历史的自由247

当作理论、方法及实践指导看的历史唯物论249

第二章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历史哲学之批判250

第一节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批判250

一 资产阶级社会学之先驱250

社会契约说的社会观250

地理学的唯物论的社会观252

旧派机械唯物论的社会观254

空想主义的社会观256

二 资产阶级社会学及其变迁的趋势258

实证主义社会学258

生物学主义的社会学259

心理学的社会学与形式社会学262

知识社会学与文化社会学264

资产阶级社会学的总批判266

第二节 资产阶级历史哲学的批判268

一 康德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268

康德的历史哲学268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270

新康德主义的历史哲学272

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274

第三篇 社会的经济构造279

第一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79

第一节 劳动过程、自然与社会279

一 劳动279

劳动是人类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过程279

劳动过程是社会与自然之对立的统一279

二 劳动过程的三个要素280

有意识的劳动280

劳动手段281

劳动对象282

三 劳动过程之社会性282

纯抽象的劳动过程282

劳动过程之自然的方面与社会的方面283

劳动过程的社会方面之积极性284

四 社会发展法则必须在社会内部去探求285

社会与自然之差异285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286

社会发展的原因存在于社会之中286

五 各派社会学说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之谬论及其批判287

旧派社会学的谬见及其批判287

新派社会学说的见解及其批判288

第二节 生产力290

一 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看的生产力290

生产290

单纯的再生产291

扩大的再生产291

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生产力292

生产力不能离开生产关系去考察293

二 生产力的社会性293

生产力与生产诸力的意义293

生产的生产力的两个方面294

劳动手段的社会性295

劳动对象的社会性296

劳动力的社会性297

劳动力与生产手段之关系298

三 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技术与科学的作用299

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达的作用299

技术是历史的范畴301

科学对于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302

科学与技术之关系302

科学与技术的成果对于社会的关系303

第三节 生产诸关系303

一 生产诸关系之形成303

生产关系303

分配关系305

消费关系306

交换关系307

生产诸关系与生产关系307

二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与社会性309

生产诸关系的物质性309

生产诸关系的社会性310

三 生产关系与生产方法313

生产力与生产方法313

生产方法是生产诸关系的基础314

生产关系之历史的形态314

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316

第四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316

一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运动的内容316

当作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16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内容318

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319

二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形式320

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20

生产关系也障碍生产力的发展321

特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与特定生产方法的内容322

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构造的变革32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323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324

关于经济构造变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325

第二章 经济构造之历史的形态327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各种社会的经济构造327

一 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造327

研究经济构造的历史形态的重要性327

先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328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330

原始社会之崩坏333

二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构造335

阶级社会之共通的特性335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发生及发展336

奴隶制的经济构造之崩溃337

三 封建社会的经济构造338

封建的生产关系之根本特征338

封建的手工业,商业与商业资本340

农奴制与封建制的同一342

变相的封建的生产方法——“亚细亚的生产方法”344

封建的经济构造之崩溃345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346

一 资本主义的成立及发展的过程346

工场手工业时期346

机械的大工业348

机械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与劳动者阶级348

当作生产关系看的资本,占居支配地位349

二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倾向350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350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351

工场的有计划组织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352

都市与农村的对立353

恐慌的必然性354

三 帝国主义355

生产的集积与独占355

银行的新作用与金融资本357

资本之输出357

国际的独占与世界分割35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的尖锐化35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360

一 过渡期经济的特征360

过渡期经济的一般特征360

过渡期经济的根本法则362

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不适用于过渡期经济365

过渡期的扩大再生产的意义367

二 过渡期经济的发展369

战时共产主义369

新经济政策时代——复兴期369

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期370

三 苏联经济的现阶段371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之完成371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372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任务374

社会主义经济的将来374

第四篇 社会的政治建筑379

第一章 阶级379

第一节 科学的阶级观379

一 阶级的概念379

当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看的阶级对立379

阶级的定义380

关于阶级的错误观点之辩正383

二 阶级的发生及其发展386

阶级的发生386

奴隶制社会的阶级387

封建社会的阶级388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阶级389

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及其历史的发展38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生389

两个主要阶级的发展390

二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过渡阶级392

大地主392

小所有者阶级,农民的分化393

智识分子——及其他社会集团394

过渡期社会的诸阶级397

三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颉颃398

经济斗争398

政治斗争399

理论斗争400

第二章 国家401

第一节 国家的理论401

一 科学的国家观401

当作社会发展产物看的国家401

当作社会上层建筑看的国家403

当作阶级统治机关看的国家405

当作公权力的组织看的国家407

二 超越的国家观的批判409

资产阶级的超越的国家观之批判409

关于科学的国家观的曲解之批判412

第二节 国家之起源及其发展414

一 国家之起源414

无国家社会的氏族组织414

氏族组织之崩溃与国家之发生416

国家发生的几个实例417

二 奴隶制社会的国家与封建国家419

奴隶所有者的国家419

封建国家422

第三节 近代国家425

一 由绝对主义国家到近代国家的转变过程425

近代国家之先驱——绝对主义国家425

绝对主义国家之历史的使命427

发展了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绝对主义国家之矛盾428

二 近代国家构成的原理430

资产阶级革命430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432

三 近代国家机关的构造434

近代国家的国家机关与政府形态434

议会制与普通选举436

四 资产阶级国家的法西斯化438

资产阶级国家与法西斯主义438

法西斯主义形态的两个方面440

从民主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独裁442

第四节 过渡期的国家445

一 过渡期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445

过渡期国家的特征445

苏维埃政权的民主性446

社会主义建设期的苏维埃政权447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448

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448

领导农民大众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450

消灭剥削与阶级差别以建设社会主义451

三 过渡期国家制度的特征453

苏联宪法的特征453

过渡期国家机构的特征454

四 国家死灭的过程455

过渡期国家死灭的前提条件455

国家死灭过程的两个阶段457

第五篇 社会的意识形态461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一般概念461

第一节 当作上部构造看的意识形态461

一 意识形态的形成461

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461

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462

二 社会意识与社会的存在463

社会的存在离社会意识而独立463

社会意识依存于社会的存在465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67

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的存在之作用468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一般特性469

一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469

意识形态的相对的独立性469

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歪曲性471

二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472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反映472

意识形态的斗争性473

第二章 意识形态的发展474

第一节 先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474

一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474

言语的发生474

原始的思维475

宗教的起源及其形态477

原始社会的艺术480

二 奴隶制社会的意识形态480

古代宗教的特征及基督教的起源480

古代的哲学思潮及科学的发达483

古代的艺术和文学484

三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485

封建时代的哲学、科学与基督教485

封建时代的文学和艺术487

第二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488

一 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488

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48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拜物教490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诸意识形态491

资产阶级的科学491

资产阶级的法律和道德492

资产阶级的艺术和文学493

近代哲学思潮的发展494

宗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4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497

一 文化革命497

文化革命的意义497

文化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498

二 新文化的创造与反宗教运动499

新文化的基本特征499

社会主义建设与宗教的斗争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