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移动通信 第2版【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章坚武编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1895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移动通信-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移动通信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移动通信及其特点1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2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4
1.4 移动通信系统的频段使用5
1.5 多址方式5
1.5.1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址方式5
1.5.2 移动通信系统中不同多址方式的频谱效率7
1.6 其他常用技术8
1.6.1 均衡技术9
1.6.2 分集技术10
1.6.3 信道编码技术11
1.7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12
1.7.1 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2
1.7.2 从2G向3G发展14
1.7.3 我国的移动通信发展历程17
1.8 第四代移动通信(4G)标准及现状18
1.8.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19
1.8.2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研发状况19
思考题与习题20
第2章 移动通信网21
2.1 引言21
2.2 移动通信体制21
2.2.1 大区制移动通信网21
2.2.2 小区制(蜂窝)移动通信网22
2.3 移动通信的信道结构23
2.3.1 话音信道(VC)24
2.3.2 控制信道(CC)24
2.4 移动通信网的频率配置25
2.5 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干扰25
2.5.1 同频道干扰25
2.5.2 邻频道干扰27
2.5.3 互调干扰27
2.5.4 阻塞干扰28
2.5.5 近端对远端的干扰29
2.6 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频率规划29
2.6.1 等频距分配法29
2.6.2 信道分配策略31
2.7 多信道共用技术31
2.7.1 话务量与呼损32
2.7.2 每个信道能容纳的用户数35
2.8 移动通信的交换技术36
2.8.1 无线信道上的通话监视36
2.8.2 位置登记与一齐呼叫37
2.8.3 呼叫过程39
2.8.4 定位和越区切换41
2.9 信道自动选择方式43
2.9.1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43
2.9.2 循环定位方式44
2.9.3 循环不定位方式44
2.9.4 循环分散定位方式44
思考题与习题44
第3章 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46
3.1 VHF、UHF频段的电波传播特性46
3.1.1 直射波46
3.1.2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46
3.1.3 绕射损耗47
3.1.4 反射波48
3.1.5 多径效应与瑞利型(衰落特性)48
3.1.6 莱斯(Riceam)衰落分布49
3.2 电波传播特性的估算(工程计算)49
3.2.1 Egli John J.场强计算公式49
3.2.2 奥村(Okumura)模型50
3.2.3 Okumura-Hata方法60
3.2.4 微峰窝系统的覆盖区预测模式60
思考题与习题62
第4章 数字调制技术64
4.1 引言64
4.1.1 影响数字调制的因素64
4.1.2 数字调制的性能指标64
4.1.3 当今蜂窝系统、PCS(个人通信系统)和无绳电话采用的主要调制方式65
4.2 线性调制技术66
4.2.1 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66
4.2.2 差分移相键控(DPSK)67
4.2.3 正交移相键控QPSK(4PSK)69
4.2.4 交错正交四相相移键控(OQPSK)71
4.2.5 π/4-QPSK72
4.3 恒包络调制技术77
4.3.1 最小频移键控MSK77
4.3.2 高斯滤波最小移频键控GMSK86
4.4 “线性”和“恒包络”相结合的调制技术93
4.4.1 M维相移键控(MPSK)94
4.4.2 M维正交振幅调制(QAM)95
4.4.3 M维移频键控(MFSK)97
4.5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98
4.5.1 正交频分复用的原理98
4.5.2 子载波调制100
4.5.3 正交频分复用的DFT实现103
4.5.4 OFDM的特点104
4.5.5 OFDM系统关键技术105
4.6 扩频调制技术106
4.6.1 PN码序列107
4.6.2 直接序列扩频(DS-SS)107
4.6.3 跳频扩频技术(FH-SS)109
4.6.4 直扩的性能109
4.6.5 跳频扩频的性能111
4.7 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调制性能分析112
4.7.1 在慢速平稳衰落信道中的数字调制性能112
4.7.2 在频率选择性移动通信信道中的数字调制技术115
思考题与习题117
第5章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与GPRS118
5.1 引言118
5.2 GSM的电信业务119
5.2.1 承载业务120
5.2.2 电信业务120
5.2.3 补充业务121
5.3 GSM结构122
5.3.1 移动台(MS)122
5.3.2 基站(BS)及基站收发信机(BTS)123
5.3.3 基站控制器(BSC)124
5.3.4 发送编码器和速率适配器单元(TRAU)124
5.3.5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124
5.3.6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124
5.3.7 访问者位置寄存器(VLR)125
5.3.8 鉴权中心(AuC)126
5.3.9 设备识别寄存器(EIR)126
5.3.10 操作和维护中心(OMC)126
5.4 GSM较模拟网的优势126
5.4.1 GSM系统在抗瑞利衰落及干扰方面的优势127
5.4.2 GSM系统与TACS系统的性能比较127
5.5 GSM网络接口128
5.5.1 空中接口(Um)128
5.5.2 A-bis接口129
5.5.3 A接口129
5.5.4 PSTN接口130
5.5.5 移动应用部分(MAP)130
5.6 GSM的编号、鉴权与加密131
5.6.1 编号和路由131
5.6.2 鉴权与加密(Authentication and Ciphering)134
5.7 GSM无线信道137
5.7.1 频域分析137
5.7.2 时域分析137
5.7.3 语音编码(Speech Coding)137
5.7.4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138
5.7.5 交织(Interleaving)139
5.7.6 调制139
5.7.7 信道组成(Channel Organization)139
5.7.8 不连续发送和话音激活检测142
5.7.9 定时前置和功率控制142
5.7.10 移动台接入143
5.8 GSM呼叫方案144
5.8.1 移动台开机后的工作144
5.8.2 小区选择(Cell Selection)145
5.8.3 位置登记和位置更新(Location Registration and Location Updating)145
5.8.4 建立通信链路(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Link)146
5.8.5 起初信息起程(Initial Message Procedure)146
5.8.6 鉴权(Authentication)146
5.8.7 加密(Ciphering)147
5.8.8 位置更新过程147
5.8.9 通信链路的释放(Release of Communication Link)148
5.8.10 移动台主叫(Mobile Origination)148
5.8.11 移动台被呼(Mobile Termination)149
5.8.12 切换(Handover)151
5.9 GSM的跳频技术153
5.9.1 跳频系统工作原理153
5.9.2 跳频系统的特点153
5.10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154
5.10.1 GPRS标准制定的过程与阶段155
5.10.2 GPRS网络的网络结构156
5.10.3 GPRS网络的分层结构157
5.10.4 增强型GPRS166
思考题与习题166
第6章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68
6.1 引言168
6.1.1 CDMA技术的标准化169
6.1.2 我国CDMA系统可以占用的频率170
6.1.3 CDMA系统的特点170
6.2 CDMA空中接口协议层173
6.3 CDMA前向信道173
6.3.1 前向业务信道174
6.3.2 前向广播信道180
6.4 CDMA反向信道182
6.4.1 接入信道183
6.4.2 反向业务信道185
6.5 功率控制191
6.5.1 反向开环功率控制193
6.5.2 反向闭环功率控制193
6.5.3 前向功率控制195
6.6 Rake接收机195
6.7 CDMA系统的容量197
6.7.1 干扰对CDMA容量的影响197
6.7.2 提高CDMA通信系统容量的有效技术——智能天线技术198
6.8 CDMA登记203
6.8.1 漫游的决定因素204
6.8.2 开机登记204
6.8.3 关机登记204
6.8.4 基于时钟的登记204
6.8.5 基于距离的登记205
6.8.6 基于区域的登记205
6.8.7 基于参数改变的登记205
6.9 CDMA切换过程205
思考题与习题206
第7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207
7.1 概述207
7.1.1 IMT-2000和3G的三大标准208
7.1.2 3G的三大标准的演进路径211
7.1.3 3G业务212
7.1.4 全球3G业务发展情况215
7.2 WCDMA215
7.2.1 W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215
7.2.2 WCDMA空中接口的物理信道结构220
7.2.3 HSDPA和HSUPA229
7.3 cdma2000232
7.3.1 cdma2000的特点232
7.3.2 cdma2000系统的网络结构233
7.3.3 cdma2000空中接口236
7.4 TD-SCDMA244
7.4.1 TD-SCDMA发展历程244
7.4.2 TD-SCDMA关键技术和技术优势246
7.4.3 TD-SCDMA网络结构250
7.4.4 TD-SCDMA技术的进一步演进257
7.5 三种主流标准的方案性能比较258
思考题与习题259
附录 缩略词260
参考文献272
热门推荐
- 1846238.html
- 739967.html
- 1781496.html
- 2276763.html
- 3381018.html
- 3541562.html
- 237578.html
- 1346999.html
- 2009984.html
- 285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525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74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40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3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98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4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12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3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7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