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
  • 何建坤,周剑,欧训民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113700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10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能源经济-研究-中国;中国经济-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能源革命与低碳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能源革命与应对气候变化1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了全球能源变革,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1

一、推动能源变革和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对策2

二、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必须加大能源转型的速度和力度3

第二节 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我国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5

一、促进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大幅度下降是统筹经济发展与减排二氧化碳的核心指标5

二、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能源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7

三、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加速能源变革和低碳转型8

第三节 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战略,强化超前部署和行动措施9

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立高效节能的能源消费体系10

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12

三、深化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保障14

第四节 深度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提升国家影响力和话语权16

一、准确判断和把握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17

二、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话语权和软实力18

参考文献20

第一章 中国低碳发展的形势与任务22

第一节 中国国内低碳转型的努力和成效22

一、政府积极推进节能和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工作22

二、GDP能源强度显著下降23

三、经济结构趋于优化25

四、技术进步明显加快28

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9

第二节 中国低碳转型的形势与挑战30

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呈持续增长趋势31

二、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和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33

三、化石能源消费是造成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重要原因34

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引起技术领域的新竞争34

第三节 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和任务35

一、我国2020年后自主决定贡献(NDC)目标35

二、我国实现自主贡献目标将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大努力36

三、低碳发展必须统筹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效应37

四、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要以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38

参考文献39

第二章 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41

第一节 中国能源消费和利用的形势41

一、总体形势41

二、具体情况42

第二节 工业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54

一、概述54

二、“十二五”期间的工业能源利用情况55

三、工业能源利用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58

四、未来关键节能低碳技术分析60

第三节 建筑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66

一、概述66

二、我国建筑部门能源消耗现状69

第四节 交通部门能源利用和节约82

一、交通部门概况82

二、交通部门的特点与趋势84

三、交通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87

四、未来节能潜力研究90

五、政策建议91

第五节 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合理能源需求93

一、能源消费观念需求转变93

二、转变社会公众消费观念94

三、观念转变将带来显著节能效果94

参考文献95

第三章 加速常规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转型100

第一节 我国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情况100

一、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与二氧化碳排放现状100

二、我国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趋势101

第二节 清洁煤技术103

一、煤化工现状与问题103

二、中国煤化工发展趋势106

三、煤化工产业国家相关政策107

四、煤化工技术进展110

第三节 煤电清洁高效技术115

一、概述115

二、发电装备技术的发展116

三、循环流化床技术117

四、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123

五、中国电力生产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分析129

第四节 中国天然气利用情况133

一、概述133

二、我国天然气的资源、利用及规划134

三、天然气利用的领域及作用137

参考文献138

第四章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142

第一节 可再生能源142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情况概述142

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143

三、发展趋势156

四、成本161

五、障碍与问题166

六、可再生能源发展减排效益及生物天然气案例分析研究169

七、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176

第二节 核能179

一、引言179

二、历史和现状179

三、发展趋势186

四、减排效益187

五、利用成本188

六、存在障碍和解决措施190

参考文献192

第五章 大力推进新型能源技术发展196

第一节 开发非常规油气196

一、范畴和属性196

二、非常规油气开发和利用现状及规划199

三、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环境影响问题200

第二节 发展新型能源201

一、突破技术、成本障碍,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201

二、加强资源勘探,加快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步伐207

三、大力推动快堆的研发与示范运营211

第三节 CCS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218

一、CCS技术基本概念218

二、CCS技术的重要意义220

三、国际应用和发展现状221

四、中国CCS技术的发展现状223

五、CCS技术现状和应用前景评估228

参考文献233

第六章 提升先进能源技术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236

第一节 项目经济技术评价方法和增量减排成本测算方法236

一、一般项目评价方法236

二、减排项目增量成本测算237

第二节 综合效益分析248

一、可再生能源“综合效益”的内涵248

二、可再生能源综合效益研究方法学250

第三节 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电动汽车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分析262

一、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背景262

二、国内外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分析研究现状265

三、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动汽车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LCA研究267

第四节 能源与水、粮食等的纽带关系研究279

一、能源与其他要素具有纽带关系279

二、中国能源与水纽带关系282

三、中国节能政策的节水效益分析288

第五节 能源政策的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益分析300

一、绿色锅炉工程302

二、煤电“上大压小”行动303

三、油品加速升级行动303

四、城乡煤改气行动304

五、城市公车完全电动化工程305

六、加速发展天然气汽车行动306

七、提高农村能源利用集中度307

附录:投入产出系数的RAS过程308

参考文献310

第七章 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317

第一节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的理论与条件分析317

一、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年下降率与GDP年增长率的关系318

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单位能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年下降率与能源消费年增长率的关系319

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值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下降率与人口年增长率的关系320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的规律分析321

一、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现在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之后321

二、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总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一般滞后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间322

三、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值时间一般早于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值时间322

四、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要早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峰值时间323

五、不同发达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值时的水平有较大差别323

第三节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及达峰值的情景分析324

一、中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趋势分析324

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早日达峰的情景分析327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评价329

第四节 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尽快达峰值的战略和政策331

一、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减排二氧化碳多方共赢的协同对策331

二、统筹协调,制定分阶段、分部门、分地区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和峰值目标332

三、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为推动能源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334

四、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335

参考文献336

第八章 确立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338

第一节 关于低碳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和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的研究综述339

一、低碳发展的一般均衡模型339

二、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340

第二节 全球能源经济模型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344

一、全球能源经济模型344

二、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348

第三节 未来路径选择和成本效果分析350

一、“十二五”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改革措施分析350

二、贸易政策对于中国的国际贸易隐含性碳排放分析358

参考文献363

第九章 建立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367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是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相应体制和机制的保障367

一、深化改革,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根本保障368

二、当前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领导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368

三、统筹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370

四、统筹结构性节能和技术节能,要大力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出效益371

五、统筹城市布局和社会的消费导向,促进低碳社会的建设371

六、统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要促进城乡一体化低碳基础设施的建设372

七、统筹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和智能化,两者要统筹规划,互相促进372

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制订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进程372

第二节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373

一、我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背景373

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建设374

三、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体系设计376

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创新380

五、碳排放权交易有力推动了试点地区的低碳发展380

六、尽管试点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381

第三节 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381

一、北京碳交易试点概况381

二、碳市场制度设计385

三、北京碳市场试点特征387

四、案例分析:碳价稳定机制391

五、主要成效、挑战及其对全国碳市场建立的借鉴396

第四节 推动全国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399

一、我国碳市场建设的总体布局和进展399

二、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宏观影响分析402

第五节 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408

一、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我国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408

二、全国碳市场建设需要制度先行,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408

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应分阶段逐步推进409

四、相关主管部门和重点排放单位应尽早做好准备409

五、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创新409

参考文献4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