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循环产业链 理念·模式·设计·案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杨敬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329325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5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产业链-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循环产业链 理念·模式·设计·案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资源紧缺呼唤“芝麻开门”2
1.1明智的选择2
1.2资源的枯竭4
1.2.1水资源危机4
1.2.2能源短缺5
1.2.3矿产资源枯竭7
1.2.4资源消耗巨大9
1.3产业亟需升级11
1.3.1新常态下的困惑11
1.3.2“中等收入陷阱”12
1.3.3产业结构调整14
1.4“芝麻开门”16
1.4.1寻找宝库,开辟新路16
1.4.2再生资源,半壁江山17
1.4.3城市矿产,扬起风帆21
1.4.4资源永续,贵在循环22
参考文献23
第2章 资源循环的类型、定义和意义25
2.1物料流程与形态变化25
2.1.1单一形态的循环利用25
2.1.2变化形态的循环利用28
2.1.3功能性的循环利用29
2.1.4资源与能源的转换利用33
2.1.5多品种资源的循环利用33
2.1.6国际化的资源循环利用34
2.2法理角度看循环35
2.2.1定义35
2.2.2存在的问题36
2.2.3对法律法规的建议38
2.3资源循环的社会意义39
2.3.1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39
2.3.2树立新型资源观39
2.3.3续写人类文明39
2.3.4促进可持续发展40
2.4资源循环的经济意义41
2.4.1资源环境经济学41
2.4.2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41
2.4.3新时期,新思考42
参考文献44
第3章 循环产业链46
3.1产业链46
3.1.1一般概念46
3.1.2广义与狭义的产业链46
3.1.3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47
3.2线性产业结构48
3.3开闭环特性49
3.3.1开环与闭环49
3.3.2反馈50
3.3.3开环的产业模式50
3.3.4闭环的产业模式51
3.4循环产业链理念51
3.4.1基本理念51
3.4.2一般结构52
3.5跨领域生产要素组合52
3.5.1生产要素52
3.5.2生产要素的跨领域融合53
3.5.3生产要素新型组合53
3.6循环产业链的特点54
3.6.1依据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要素组合54
3.6.2短流程的闭环体系54
3.6.3节能减排54
3.6.4与新品生产相结合55
3.6.5变废为宝55
3.6.6环境治理55
3.7产业链创建流程和数学表达55
3.7.1创建流程55
3.7.2数学表达58
3.8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59
3.8.1从生产函数看科技进步59
3.8.2多学科多要素研究60
3.8.3处理好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的关系61
3.8.4产学研协作是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方法62
参考文献63
第4章 古代哲学的启示66
4.1“合纵连横”66
4.1.1故事概要66
4.1.2现实的启迪67
4.1.3惯性中创新67
4.1.4合纵中发展68
4.2“无为而治”69
4.2.1何为“无为而治”69
4.2.2有所为,有所不为70
4.2.3还要突出“治”71
4.3“大道至简”72
4.3.1简单道理,认真践行72
4.3.2审时度势,精简环节72
4.3.3知而行之,重在行动73
4.4“天人合一”74
4.4.1尊重自然74
4.4.2环境友好75
4.4.3智者仁心75
第5章 产业融合与循环产业链建设78
5.1产业融合78
5.1.1理论基础78
5.1.2一般概念80
5.1.3类型80
5.1.4特征81
5.1.5典型事例82
5.2产业融合在循环产业链中的作用84
5.2.1产业链建设需要产业融合84
5.2.2打通产品和废弃物之间的隔阂84
5.2.3促进新型组织形式和市场模式产生85
5.2.4互联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85
5.3循环产业链对于产业融合的几点创新86
5.3.1产业融合在实体工业的实践86
5.3.2以物质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融合87
5.3.3从产业融合到要素融合87
5.3.4产业融合促进多元化经营88
5.3.5产业融合与事业融合89
5.4进一步研究的展望89
参考文献90
第6章 循环产业链与供应链93
6.1物流业93
6.1.1传统物流业93
6.1.2现代物流业94
6.1.3现代物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95
6.2供应链97
6.2.1一般定义97
6.2.2绿色供应链98
6.2.3生产者延伸责任制102
6.3循环产业链对供应链的促进和发展103
6.3.1与大资源战略相连接103
6.3.2减容限量,优化运输104
6.3.3缩减产业环节,减少内外物流成本104
6.3.4资源循环多样化,促进立体供应链104
6.3.5 EPR理念构筑绿色供应体系105
6.3.6标本兼治,成就绿色物流105
参考文献106
第7章 环境保护与化废为利108
7.1生态环境的保障108
7.1.1从“双刃剑”到“方天戟”108
7.1.2环境与企业效益的辩证关系108
7.2国民经济中的新定位108
7.2.1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108
7.2.2对工业经济的稳定作用109
7.2.3农业废物资源化应用110
7.2.4新的经济增长点111
7.2.5促进产业转型升级112
7.2.6向“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目标进发112
7.3“变着法儿地用起来”——要素组合很重要112
7.4协同发展原则113
7.4.1协同防治环境污染113
7.4.2协同配套设施113
7.4.3协同高效管理113
7.4.4协同区域规划114
第8章 全系列铜金属循环产业链116
8.1项目背景116
8.1.1铜的“低吟”116
8.1.2有色之都再崛起117
8.1.3共融共生的闭环产业链118
8.2总体框架设计119
8.2.1原料来源119
8.2.2基本理念122
8.2.3产业链特点123
8.3工程实例124
8.3.1产业链流程图124
8.3.2“城市矿产铜”的拆解与处理125
8.3.3技术创新130
8.3.4产业前景133
8.4设计和实施中的体会134
8.4.1放宽眼界,跨界创新134
8.4.2原、再结合,协同并进134
8.4.3清洁生产,提高效能134
8.4.4规模运行,持续发展135
参考文献135
第9章 铅酸蓄电池闭路循环产业链137
9.1建设的必要性137
9.2产业存在的问题138
9.3传统开环产业结构现状和不足139
9.4闭合循环的新型产业链140
9.4.1基本理念140
9.4.2主体流程141
9.4.3关键工艺技术141
9.4.4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144
9.4.5技术创新145
9.4.6简化物流与服务145
9.5工程实例145
9.5.1基本流程145
9.5.2关键工艺设备147
9.5.3概要数据148
9.5.4几点启示149
参考文献149
第10章 基于生物质燃料的能源循环产业链151
10.1生物质能源利用151
10.1.1生物质151
10.1.2沼气152
10.1.3生物质成型燃料153
10.2秸秆利用现状155
10.2.1政策面向好155
10.2.2秸秆焚烧使雾霾严重155
10.2.3农民为什么烧秸秆156
10.2.4企业的难处157
10.3规模化建设的必要和问题158
10.3.1规模化才能产业化158
10.3.2待解决的问题159
10.4生物质能源产业链160
10.4.1光合竹160
10.4.2生物质能源循环产业框架163
10.4.3秸秆回收与光合竹种植164
10.4.4政府支持和补贴政策165
10.5生物燃气165
10.5.1政策支持和产业推进165
10.5.2构建可持续原料体系166
10.5.3保障生物质稳产高产167
10.5.4沼气系统167
10.6热电联产169
10.6.1转化技术169
10.6.2联合机组171
10.6.3清洁供热171
10.6.4前景向好172
10.7本章小节172
10.7.1“种”出当季能源来172
10.7.2“种”能源需要产业化173
10.7.3农业发展需要跨界合作173
参考文献173
第11章 汽车循环多元化产业体系175
11.1产业特点175
11.1.1汽车保有量巨大175
11.1.2报废量快速增长176
11.1.3回收情况尚不乐观177
11.1.4技术落后,产业亟待升级178
11.1.5需要政策支持179
11.1.6要把材料应用做好179
11.1.7再利用和再制造势在必行180
11.2多元产业体系181
11.2.1多元产业要素的构建181
11.2.2建立多元产业框架181
11.2.3相关因素的考虑185
11.2.4多领域的子系统187
11.3工程实例191
11.3.1项目意义191
11.3.2拟建规模192
11.3.3产业流程与分期任务安排193
11.3.4设备配置原则194
11.4注意事项195
参考文献196
第12章 基于乡镇环境综合治理的水资源循环产业链199
12.1乡镇污水处理特点199
12.1.1农村污水现状199
12.1.2乡镇污水特点200
12.1.3乡镇污水处理面临的问题201
12.1.4 PPP模式204
12.2乡镇污水处理工艺简述204
12.2.1 A/A/O工艺205
12.2.2 MBR工艺205
12.2.3 MBBR工艺207
12.3乡镇综合治理水资源循环产业链209
12.3.1需要解决的问题209
12.3.2建立产业链框架211
12.4要点分析212
12.4.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212
12.4.2抓住要素,有机衔接212
12.4.3因地制宜,开展整治213
参考文献213
第13章 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体系215
13.1资源循环需要互联网平台215
13.1.1社会需求是市场的源泉215
13.1.2互联网+资源循环215
13.1.3线上与线下的融合216
13.1.4数据化的资源循环217
13.2互联网+资源循环产业框架219
13.2.1指导思想219
13.2.2产业框架219
13.2.3产业链资源220
13.3应用范例221
13.3.1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回收平台221
13.3.2汽车再用和再制造件网络交易平台224
13.4发展方向227
13.4.1在信息高速路上奔跑227
13.4.2搞好物质流和信息流融合227
13.4.3发挥信息跟踪和管理功能228
参考文献228
第14章 与社会人文科学相融合230
14.1社会人文科学与资源230
14.1.1社会科学230
14.1.2人文科学230
14.1.3人文资源231
14.1.4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融合231
14.2循环事业链232
14.2.1一般理念232
14.2.2不同特点232
14.2.3贵在创新234
14.3高科技园区循环产/事业链建设234
14.3.1高科技园区发展现状234
14.3.2制约园区发展的若干问题235
14.3.3园区循环产/事业链框架238
14.3.4框架的创新点240
14.4创立智力循环创新体系241
14.4.1社会意义和现实情况241
14.4.2以“智慧工程”引领的创新体系244
14.4.3智力循环创新构架246
14.4.4实施原则246
参考文献248
后记249
热门推荐
- 2040522.html
- 1538208.html
- 1005066.html
- 2923627.html
- 3358955.html
- 986858.html
- 3673239.html
- 1542203.html
- 2448314.html
- 26491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0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9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5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2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2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58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9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19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5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