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主体生成论 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主体生成论 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
  • 段德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7563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36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主体-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主体生成论 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杨祖陶1

前言1

一、一个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1

二、“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3

三、对话原则:从“让他人说话”到“让他人存在”7

四、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我”与“我们”9

五、逻辑与历史在历史基础上的统一12

六、结构与生成的排拒性与兼容性14

七、人的主体性的“时间性”及其“未来之维”16

八、对“乌托邦”的中性理解与“存在的勇气”17

第一章 主体死亡论的挑战:从主体死亡论到主体生成论1

第一节 走进对话语境1

一、“黑格尔定律”与近现代主体性哲学的遭遇1

二、“主体死亡论”与“主体生成论”3

三、“空间间距”与“时间间距”5

四、钻进“特洛伊木马”8

第二节 “主体性”的衰落10

一、笛卡尔时代与主体性哲学的凯旋10

二、后笛卡尔时代与主体性哲学的衰落16

三、主体性哲学的自否定或自衰落21

第三节 “主体性”的死亡24

一、尼采的“上帝之死”与“人之死”25

二、福柯的“大写的主体之死”与“范式转换”29

三、海德格尔的“人类学的主体之死”与“形而上学之死”37

第四节 “主体之死”说的真义及其历史启示45

一、话语的狡计与“主体之死”说的真义45

二、“主体之死”说的历史启示53

三、本书的构思58

第二章 主体生成论的历史向度(一):人的群体意识与人的合群性62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氏族膜拜”、“集体表象”与“群体冲突”65

一、杜尔凯姆的“图腾制度”:“氏族膜拜”与“图腾旗帜”65

二、列维-布留尔的“原逻辑思维”:“集体表象”与“互渗律”67

三、缪勒对Mar和clax的语义学解读:原始人的“前反思意识”69

四、特朗普的“生存说”、“群体合作”和“群体冲突”72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团体意识”及其与“个体意识”的张力76

一、个体意识的萌生:从德谟克利特到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79

二、柏拉图的“正义论”与“贤人政体”(“哲学王”)83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人性论”与“政体类型学”87

四、公共之善与个人之善:从小苏格拉底派到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93

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宗教意识”与“个人意识”97

一、奥古斯丁的“我疑故我在”、“我之死”与“爱的伦理学”100

二、阿奎那的“人论”、“幸福论”与“自然法”103

三、“个人意识”的苏醒:从爱拉斯谟到路德和马基雅弗利107

第三章 主体生成论的历史向度(二):人的自我意识的张扬与人的主体性111

第一节 从大陆理性派哲学到康德的先验哲学再到胡塞尔的现象学116

一、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与“我思故我在”116

二、康德的先验哲学与“人为自然界立法”121

三、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单子间的交互主体间性”126

第二节 从英国经验论到实证主义再到逻辑经验主义135

一、英国经验论:从洛克的“白板说”到休谟的怀疑论137

二、实证主义:从孔德到斯宾塞141

三、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与阿芬那留斯143

四、从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到卡尔纳普的逻辑经验主义144

第三节 人本主义思潮:从意志主义到弗洛伊德主义148

一、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与“看穿个体化原理”150

二、克尔凯郭尔的“宗教的人”与“孤独个体”155

三、尼采的“强力意志论”与“超人”学说159

四、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与“人格”理论163

第四章 主体生成论的历史向度(三):人的他我意识的觉醒与人的主体间性166

第一节 存在主义与哲学释义学:从海德格尔的“此在”到伽达默尔的“对话辩证法”168

一、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与“诗化本体论”:从“此在之在”到“存在之思”170

二、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与“历史人学”:从“反思前的我思”到“集团”173

三、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视阈融合”与“对话辩证法”178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从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到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181

一、霍克海默的“启蒙的辩证法”与“工具理性批判”183

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与“批判的社会学”186

三、哈贝马斯的“自我同一性”与“交往行为理论”189

第三节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从波普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到库恩的“历史主义”198

一、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与“证伪主义”200

二、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205

三、库恩的“科学共同体”与“历史主义”208

第四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从列维-斯特劳斯的“新人道主义”到福柯的“关切他人的伦理学”211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的社会理论与“新人道主义”214

二、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与“个性理论”218

三、福柯的“后现代理论”与“自我伦理学”223

第五节 当代基督宗教存在主义与新托马斯主义:从布伯的“关系学”到马利坦的“全整的人道主义”229

一、马丁·布伯的“关系学”与“同世界相会”230

二、蒂利希的“新正统主义”与“宗教社会主义”236

三、马利坦的“存在的存在主义”与“全整的人道主义”243

第六节 大陆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主义的双峰对峙、趋同性及其与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的内在关联248

一、大陆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主义的双峰对峙:哲学“救亡”运动250

二、大陆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科学主义的趋同性:从“经验主体”到“逻辑主体”再到“对话主体”254

三、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一):从本体论范式到认识论范式再到本体论范式260

四、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二):从实体主义范式走向非实体主义范式(现象学范式和语言范式)265

五、哲学思维范式的转换(三):从解析论范式走向整体论范式275

第五章 主体生成论的逻辑向度:主体的结构性和生成性、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基础和作为主体生成论终极指归的“一种希望人学”285

第一节 主体的结构性和生成性:“人本身”与“现实的历史的人”286

一、主体性之根:“作为主体的人”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87

二、主体的结构性(一):主体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张力结构与叔本华的“豪猪”喻292

三、主体的结构性(二):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结构与古希腊的“复仇女神”296

四、主体的结构性(三):主体的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张力结构与歌德的“太初有行”303

五、主体的生成性和历史性:“现实的历史的人”与人既是“历史之剧”的“剧作者”又是其“剧中人”310

第二节 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基础:关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318

一、关系本体论:“太初即有关系”与“关系的动态化”319

二、社会本体论:“强社会本体论”与“弱社会本体论”324

三、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实践”抑或“社会交往行为”329

第三节 主体生成论的指归(一):“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类型学”337

一、概论“人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属性”、“本质”和人的主体性结构谈起339

二、作为“文化存在”的人:“认知主体”、“评价主体”、“决策主体”与“实践主体”345

三、作为“精神存在”的人:“道德主体”、“审美主体”与“信仰主体”347

四、作为“社会存在”的人:“交往行为主体”、“政治主体”与“历史主体”353

第四节 主体生成论的指归(二):“人的自由发展”、“自由人的联合体”与乌托邦的历史启示362

一、“人的自由发展”与“个性自由”或“自由个性”362

二、“自由人的联合体”与“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互存互动关系370

三、社会理想的基本形态与“宗教的和世俗的乌托邦”:诸社会理想和乌托邦的历史启示377

第五节 主体生成论的指归(三):主体生成论的“四维性”与作为“一种希望人学”的主体生成论388

一、主体生成论的“四维性”:“现在之维”、“过去之维”、“未来之维”与“逻辑之维”388

二、作为主体生成论的“纵深维度”的“未来之维”:“希望之维”、“意义之维”、“超越之维”和“生成之维”391

三、作为“一种希望人学”的主体生成论:“为希望而在”401

四、作为主体生成论指归的“希望人学”的理论品格(一):“肯定性”与“否定性”410

五、作为主体生成论指归的“希望人学”的理论品格(二):“实践性”与“社会性”413

主要参考文献421

后记431

热门推荐